在秦以前的周朝,地方厦门最新官员任命的任命又在谁的手中

为什么说2000年来只有秦朝的宰相才是“真宰相”?_凤凰历史
为什么说2000年来只有秦朝的宰相才是“真宰相”?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就秦朝的政治运行,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能概括一二:
首创皇帝称号,行郡县、废封建,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在中央政府试行三公九卿制,地方由中央直接派任郡守、郡丞、郡监、郡尉,分别掌握行
就秦朝的政治运行,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能概括一二:
首创皇帝称号,行郡县、废封建,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在中央政府试行三公九卿制,地方由中央直接派任郡守、郡丞、郡监、郡尉,分别掌握行政权、监察权和军事权。
正如上图所示,这是一棵很清晰的知识树,从中央到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目了然,仿佛就只通过这些,一个崭新的中央集权国家就建立了,但是,无论是与前代周朝、春秋、战国的纵比,还是与波斯帝国、希腊化王朝的横比,这点信息,都实在有点&虚&。
实际上,任何一个集权制度的构成,都不可能如此简单,尤其是在地方管理层面,流官担任的官吏深入的程度,意味着对社会管理的深度,也意味着权力触角延伸的下限,而这一点,我们往往是忽略的,甚至满足于所谓&两千年皇权不下县&的错误总结。
真正的秦制图景,是酱紫的:
看起来密密麻麻的,其实是几个序列:
1,相邦、丞相为首的朝廷,属中央官(都官);
2,首都所在区域的内史所辖区官员,属都官;
3,少府为首的皇室属官(含派驻地方者),属都官;
4,首都咸阳之外地区的由郡守统领的地方官。
以上,其实是秦统一之前官僚组织的一个素描,而非完整、准确地图景,不过普通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基本信息:
1,秦国的整个官吏组织,顶端的大脑就是右丞相、左丞相或相邦府,其执掌上纵横文武,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其外的以邦尉为首的&武职&系统,即&文武不分途&;
2,在秦国,丞相、相邦统领整个官僚组织,但在其下,其实又有三个类别:
(1)朝官,也就是我们理解的中央官职,所谓三公九卿,他们和他们的属官基本上是在中央朝廷范围内活动;
(2)都官,以内史为首,统辖都城的地方行政系统,以及中央直属系统(主要是钱谷、物资)向地方郡、县派出官员的业务管理和文书批复;
(3)地方官,以郡守为首,负责所辖区域内的政务管理和文书上下。
3,秦国官职中,除了我们熟悉的郡守、县令之类的&政务主官&之外,也有仓、库之类的&事务官&,更存在多个类型的&特殊技术职务&,他们的特点是除了&管理职责&之外,还有&经营职责&,简单举两个例子:
(1)大田&各县田部,是为&田官&,其主要职责是经营、管理官有农田及耕牛等事务工作,同时,县、乡、里三级田官还需负责民户的授田管理;
(2)寺工、少府工室、属邦工室、县工室,是为&工官&,其主要职责是经营、管理官营手工业,如铸造兵器、农具及其他手工产品,其中的工匠既有奴隶、刑徒,也有服役的民户。
4,王室经济及供养的管理机构自成一体,即少府管辖的一系列工作,除了由丞相分配一部分&业务任务&之外,均与中央、地方行政体系有所区分。
这一堆看起来是比较枯燥的,但又非常必要,实质上勾画了秦的官僚机构对于整个国家管理的骨架,而这套骨架对于后世的&中央集权王朝&有着太多的&启蒙&作用。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人读史时,好谈政治,好谈权术,但却对于&权力&运行所知了了。
比如谈及宰相权力的变迁,唐代三省宰相尊荣必然大书特书,朱元璋废丞相也必然作为标志性事件,问题是,唐代三省宰相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加衔任命之后,本官七品也可为&宰相&,此时这种卑官高职,与明代废丞相之后的七品内阁,权力上又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所谓君相关系,相权对君权的制约,首要之处,并不在于宰相的礼仪待遇,以东汉为例,三公尽享尊荣,除了辟举人才的特权之外,几乎是国政运作的局外人;更不在于君主的顾问信重,哪怕言听计从,也不过是个人距离皇权的远近,而非职务的权力;甚至不在于什么&封驳&之权,若这套有用,又何必靠时人舆论去鄙视所谓的&斜封墨敕&呢?
真正的制约,来自于丞相职务在官僚系统中的&不可或缺&,也就是说,丞相作为官僚系统的顶端,真正通过文书系统的签批,成为其中不可替代的环节,并依靠长期形成的律令体系和行政惯例,与君主的&随意意志&之间形成博弈。
直白地说,就是机器很精密,牵一发动全身,不懂行的瞎动,会毁坏机器,丞相就是这个懂行的机械师,而君主要想不一勺烩、全完蛋,就得尊重专业、尊重机器运行的客观规律,这时的丞相,才是真&宰相&。
现实是,尽管我们看到2000年来的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君臣知遇故事、权臣秉政的先例,却往往是&借&皇权,或&窃&皇权以执政,换个强势皇帝,一切烟消云散。
而在秦国、秦朝,哪怕是在秦始皇这样亲力亲为的君主治下,他的诸多&大手笔&,也往往只是礼仪、名号上的变化,或是他超越法律之上的刑杀,而真正的行政权力,一直委托在以丞相为首的官僚体系的手中,这一点,不可不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808
播放数:9064
播放数:866
播放数:164323【周朝】西周时期那些人和事儿_中华良子_新浪博客
【周朝】西周时期那些人和事儿
【周朝】西周时期那些人和事儿
(中华良子)
周朝(约前11世纪—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洛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一说是陕西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另一说位于陕西关中北部黄陵县附近的沮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
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一百多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西周时期(前1046年―前771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西周国野之制最为典形,到春秋时期国野之制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奠基者:周文王姬昌创建时期(前1106年——前1056年,创建50年)
& &(一)重要人物
周文王姬昌&
&1.周文王姬昌。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邗(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其为“三代之英”。周文王七年(前1056年),周文王薨,葬于毕陌。前1046年,其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他为文王。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制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遂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儿子一共18个,其中10为正妃太姒所生。
&2.周族始祖后稷。后稷,姬姓,名弃,黄帝玄孙,帝喾嫡次子,母姜原,尧舜时期掌管农业之官,周朝始祖。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称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后稷为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后稷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主要成就:树艺五谷、助禹治水、农耕始祖、五谷之神。
3.周族首领公刘。公刘,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刘,“公”为尊称,是古代周部族的杰出首领,不窋之孙,鞠之子,生子庆节,周文王的祖先,世居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宁县)。后稷的后裔世代担任主管农业之职,直至传到公刘的祖父不窋。不窋晚年时,正处于夏朝政治衰败时期,夏朝君主废弃农官,不注意农事。不窋因而失去农官之职,于是逃奔到戎狄部族地区。不窋死后,他的儿子、公刘的父亲鞠即位。鞠死后,公刘即位。公刘虽然处在戎狄地区,但继续从事后稷的事业,致力于耕种,到处察看土地性能,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伐取木材以供应用。于是,外出的人有资财,定居的人有积蓄,民众仰仗他过上好日子。各族人感念他的恩德,大多迁到这里,拥护和归顺他。周朝事业的兴起就是在这里开始的,所以诗人创作歌诗乐章称颂他的德行。公刘死后,其子庆节即位,把国都建在豳地。
&4.祖父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又作周大王,豳(bīn,今陕西旬邑)人。上古周族的杰出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据推算,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第15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
&5祖母太姜。太姜,周朝先祖古公亶父的正妃,周文王的祖母。她以“贞顺”的女德,成为丈夫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创业之时的贤德妇人。在世共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周文王父亲)。
6.父亲季历。季历,姬姓,季是排行,尊称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少子,周文王之父。季历接位后,师承古公遗道,笃于行义,领导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后因权重遭忌,被文丁软禁绝食死,归罪为文丁所杀。
&7.母亲太任。太任,生卒年不详,任姓,又称大任,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人。商朝时期西伯侯季历之正妃。周文王姬昌之母,历史上有记载的胎教先驱。
&8.妻子太姒。太姒,生卒年不详,姒姓,周文王的正妃,周武王之母。太姒天生姝丽,聪明淑贤,分忧国事,严教子女,尊上恤下,深得文王厚爱和臣下敬重,被人们尊称为“文母”,在《诗经》和《列女传》中都有对太姒的赞美。武则天时期太姒被上谥号文定皇后,陵曰德陵。次序为: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周朝“三母”:太姜、太妊、太姒合称“三太”。太太一词称呼由此而来。
&9.儿子一共18位。太姒与姬昌生下10子。长子伯邑考(姬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姬鲜)、四子周公旦(姬旦)、五子蔡叔度(姬度)、六子曹叔振铎(姬振铎)、七子成叔武(姬武)、八子霍叔处(姬处)、九子卫康叔(姬封)、十子冉季载(姬载)。此外,还有异母弟第十五子毕公高(姬高)辅佐周康王继位。
&(1)长子伯邑考(姬考)。伯邑考,生卒年不详,姬姓,名考,周文王姬昌嫡长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兄长,母太姒。周文王十三岁,长子伯邑考出生。十五岁时,次子周武王出生。一说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后,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为纣王驾车。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后还是吃下肉羹。纣王说:“谁说西伯昌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另一说周文王舍弃伯邑考立次子周武王为太子。王国维等认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及伯邑考的儿子而立周武王为太子,是遵循殷礼。梁玉绳则认为伯邑考是早死,并非被周文王废掉太子之位。早卒。
&(2)次子周武王(姬发)。周武王,周朝第一任君主(略)。
&(3)三子管叔鲜(姬鲜)。管叔(?―公元前1039年),姬姓,名鲜,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三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管国(今河南郑州)国君。因受封管国,故称管叔或管叔鲜。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管叔鲜封于管地,建立管国,与蔡叔度、霍叔处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管叔鲜四弟周公旦摄政。管叔鲜与蔡叔度、霍叔处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管国灭亡。
&(4)四子周公旦(姬旦)。中国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略)
&(5)五子蔡叔度(姬度)。蔡叔,姬姓,名度,世称蔡叔度,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五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蔡国始封君,蔡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周成王时,蔡叔度与其兄管叔鲜挟持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不久便被周公旦平定。蔡叔度被流放,最终死在流放之地。蔡叔度死后,其子姬胡亦受封于蔡,史称蔡仲。
&(6)六子曹叔振铎(姬振铎)。曹叔振铎,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振铎,亦称曹振铎(受封曹国,叔是排行,故称曹叔振铎或曹振铎),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六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朝诸侯国曹国始封君,曹氏得姓始祖。
&(7)七子成叔武(姬武)。成叔武,本名姬武,周文王姬昌的第七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为周朝诸侯国成国开国君主,他为封在成国,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8)八子霍叔处(姬处)。霍叔,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处,世称霍叔处,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霍国(今山西霍州)始封君,霍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霍叔处封于霍地,建立霍国,与管叔鲜、蔡叔度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处四兄周公旦摄政。霍叔处与管叔鲜、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三年不得录用。霍国灭亡后,霍叔处的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霍氏。
&(9)九子卫康叔(姬封)。康叔,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封,又称卫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或康叔封。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康叔参与平定叛乱,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任国君。康叔赴任时,其兄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作为康叔治国法则。并告诫康叔,务必明德宽刑、爱护百姓,向殷商故地贤豪长者询问殷商兴亡之道。康叔统治有方,很快使卫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成为卫国和卫姓的始祖。周成王年长后,鉴于康叔治国有方,卓越政绩,于是提拔他担任西周司寇之职,掌管刑狱、诉讼等事务。康叔秉公执法,成功维护西周的政权稳定。周成王为表彰康叔辅佐之功,赐给他宝器、祭器等物。康叔死后,其子卫康伯继位。
&(10)冉季载(姬载)。冉季载,即聃季载,本名姬载,为周朝诸侯国聃国开国君主,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被尊为冉姓始祖。
&(11)十五子毕公(姬高)。异母生(略)
姜太公
&10.太师姜子牙。齐国开国君主。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11.召公(姬奭)。周武王的同姓宗室。与周公姬旦,武王姬发应属同辈(一说是周文王第五子)。(略)
&(二)历史事件
&1.继承王位。周文王之父季历励精图治,对周国周边的戎狄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周国势力的不断扩张,引起了商王的猜忌。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族势力,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名义上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实则软禁了一段时间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周人葬季历于楚山。季历死后,姬昌继位,是为周文王(西伯侯)。
&2.勤政爱才。周文王勤于政事,广罗人才,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周文王拜吕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发布“有亡荒阅”的律令,规定奴隶逃亡就搜逋,谁的奴隶归谁,不准藏匿逃亡奴隶。于是诸侯叛纣而往归姬昌。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勤治政。
&3.善施仁德。《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效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使周国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在治岐期间,周文王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当时商纣王发明了炮烙之刑,也就是命犯人走在涂满润滑油的铜柱上,一滑倒就会倒在火坑里,顿时皮焦肉烂。但是商纣的宠妃妲己看见此惨状笑个不停,所以商纣就一直让犯人这样做,以博得妲己一笑。周文王很是气愤,诸侯和人民无不痛恨的咬牙切齿。周文王被拘羑里获释后,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愿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西伯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周文王姬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4.增设官职。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
&5.创建周礼。中国古人普遍有崇古心理,效法上古圣贤之君、效法“三代”之法,是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周文王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历代以复周礼为己任的人就更数不胜数了。其实,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残缺,人们对周文王的了解未必很多,周礼也未必很完美,但是作为人们对清明之君、清明之制的一种向往,它的意义还是积极的,所以说抽象意义的周文王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孔子就特别推崇文王,他做梦都想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
&6.有亡荒阅。周文王时,为整顿吏治,针对奴隶逃亡现象采取措施,大规模清查逃亡奴隶,保证追捕逃亡奴隶交还原主,称为“有亡荒阅”。“有亡(奴隶逃亡)荒(大)阅(搜索)”也就是有奴隶逃亡就大搜索,谁的奴隶归谁,不许藏匿逃亡奴隶。这项措施得到了奴隶主贵族的拥护,对巩固周朝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7.遭囚羑里。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在入狱七年后,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羑里之厄”。
&8.长子被害。姬昌在羑里监狱中演《易》的事,传进殷纣王耳中,警觉多疑的殷纣王为了试试姬昌是老胡涂了胡写乱画还是有什么想法,竞残忍地将姬昌的长子伯邑考杀死,用他的肉做成肉汤,派人送给姬昌让其食用,居然当面说“圣人当不食子羹”,姬昌强忍悲痛,假装胡涂将肉汤吞入,后来又悄悄吐出。殷纣王由此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史记·集解》引《帝王世纪》的话说:“囚文王,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9.演化周易。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发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传于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今天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政治理念。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10.访贤任能。出狱后的周文王已达89年高龄。然而他激情、精力、信念与理想更为雄健旺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周文王下决心灭商。他一面向纣王献地,请求免除酷刑,一面访贤任能,壮大国力。出猎在渭水河边巧遇年已垂老(72岁)、怀才不遇的姜尚在水边钓鱼。文王同他谈话,相互谈得很投机,文王了解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立以为师,共同筹划灭商策略。从而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历史典故。
&11.调解虞芮。文王称王的标志性事件是调解虞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时诸侯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没办法想请文王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相互礼让而去。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文王评判。此时文王也还是一介诸侯,却已成为诸侯们的道德楷模。文王断虞、芮之讼,也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周人即将这一年称为文王受命元年。“告邑”的命名无疑也有着秉承这一制高点的意义。诸侯纷纷拥载,于是周文王称王。这就是说,周文王一年,调解虞芮。
&12.开拓疆域。文王二年,出兵伐犬戎,战败西戎诸夷,灭了几个小国。文王三年,攻打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解除了北边和西边后顾之忧。文王四年,西伯戡黎(在今山西黎城县),文王五年,伐邗(在今河南沁阳县)。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文王六年,灭崇国(在今陕西户县境)。
&13.迁都丰京。周文王六年,建立丰邑(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筑灵台,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接着周文王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天下诸侯多归服于周,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14.病逝岐周。周文王七年,文王崩,享寿96年,葬于毕。太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尚书·无逸》和《吕氏春秋·制乐》称周文王享国50年,称王前立国43年。
15.周文王陵。周文王陵位于咸阳城北6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周陵中学内。周文王陵底部周长310米,高11.8米,陵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手书“周文王陵”石碑一块。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献殿、木牌楼经过修葺和彩绘。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周陵应在周原遗址或户县附近。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
&(三)人物评价
周文王姬昌。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诗经·大雅》中有颂诗。周文王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孔子评价周文王:“为人君,止于仁”。称周文王为“三代之英”,还感慨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称文王这样的圣人,500&年才出一个。历代以复周礼为己任的人就更数不胜数了。其实,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残缺,人们对周文王的了解未必很多,周礼也未必很完美,但是作为人们对清明之君、清明之制的一种向往,它的意义还是积极的,所以说抽象意义的周文王影响了中国历史三千多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2.太师姜子牙。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并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而且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仍在借鉴太公《六韬》的精华。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 (四)历史文化
1.太太称呼的来历。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女性,周朝“三母”:太姜、太妊、太姒合称“三太”,是周朝三位开国先君的夫人,母仪天下的典范,辅佐和教化了开万世太平的几位君王。成就了周公的圣德。周公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后世“太太”称谓由此而来。
2.中央官职。周王是奴隶社会国家的最高代表。在周王左右的重要辅佐人物,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或“师保”。如周文王、武王时的重要谋臣太公望,就被尊称为“师尚父”。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共同辅政。一直到康王时,召公还担任太保。师保统辖诸侯百官以奉侍周王,在政治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与师保地位相当,而直接辅佐周王管理政事的官职是太宰(太宰拥有总揽政务的大权,是政府中的首脑)。太宰以下,有众多的卿士,其中比较重要的政务官,仍然是司徒、司马、司寇、司空等诸有司。
3.世卿与世禄。周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仅次于周王有师、保两大官僚。师、保即太师和太保,掌握朝廷的军政大权,并且为青少国君的监护者。这种政治上的长老监护制度,是从贵族家内幼儿保育和监护的礼制发展而来,并由此形成的一种官职。中央政权有两大官僚系统,分别为卿事寮和太史寮。
&4.《六韬》。《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黄老道家的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有著录曰:“《太公》237篇,《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但从南宋开始,《太公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但是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太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伪书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五)成语典故
&&&&&&&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成语典故:商纣王在位期间,有个人名叫姜尚,字子牙。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精通兵法战略,胸怀壮志凌云。他曾去殷商都城朝歌求做官没成功。姜子牙听说西伯侯姬昌招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来到西歧。到达西歧后,他没有前去毛遂自荐,而是辗转来到渭水&北岸住下。此后,他每天在渭水垂钓,等待姬昌的到来。姜子牙钓鱼的方法很奇特:鱼竿短,鱼线长,用直钩,没鱼惧,钓竿不放进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来到河边,看到姜子牙用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像您这样钓鱼,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子牙说:“你不知道个中缘由,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王与侯。”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招揽人才,他断定年逾古稀的姜子牙是栋梁之才。于是,他斋食三日,沐浴更衣,带着厚礼,亲自前往聘请姜子牙。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兴邦立国,后又辅助周武王灭掉了商纣。姜子牙被赋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2.覆水难收。释义:覆,倒。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难以挽回。也作“覆水不收”。出处:《后汉书·何进传》“国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成语故事: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3.殷鉴不远。释义: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出处:《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历史故事:原来殷商之前,就是夏(或称夏后氏)。以治水闻名的夏禹,是夏代的第一任君王。这夏禹,是我国传说中上古时代有名的圣王之一。可是夏代末了的一个君王,叫做夏桀的,却荒淫暴虐。于是商汤起义,把夏朝灭掉,改立为商朝。商汤就做了商代的第一任君王。这商汤,也是一位有名的圣王,可是商代传到末期,也逐渐腐败,越来越不像样子。当时作为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周文王曾怀着一片好心,提出过诚恳的劝告,上述诗中的两句,也就是这个意思。那两句的大意是说:殷商的教训不必向远处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也就是说:夏代的灭亡,应当作为殷商的鉴戒。可是殷商的末代君王商纣,不听忠言,不接受前代的教训,终于被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所灭亡。
4.飞熊入梦。释义: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急需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来辅佐,他苦苦寻找。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生有双翅的熊飞进自己的怀中。第二天他叫人占卜预示即可找到这个人,于是带领人马到渭水边找到直钩钓鱼的姜尚,他号飞熊,从此文王如虎添翼。&
&一、周武王姬发时期(前1056年―前1046年,创建10年;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
&(一)重要人物
周武王姬发
1.周武王姬发。周武王(约前1087年―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为邑姜,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创建10年,在位4年。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武王即位后,继续用姜子牙为国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为助手,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大约公元前1046年)消灭商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2.王后邑姜。邑姜,生卒年不详,姜姓,齐太公吕尚之女,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成王姬诵、唐叔虞的母亲。据传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山西太原的晋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姜。
&3.儿子姬诵。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周成王,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略)
&4.儿子唐叔虞。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因封在唐国,史称唐叔虞。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母王后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周朝诸侯国晋国始祖。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继位,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旦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燮继位后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
&5.太师姜子牙。(略)
&6.大臣周公旦。中国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略)
&7.大臣召公(姬奭)。周武王的同姓宗室。与周公姬旦,武王姬发应属同辈(一说是周文王第五子)。(略)
&8.殷末三仁。箕子与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齐名,并称“殷末三仁”。在孔子《论语·微子》中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1)比干。子姓,沬邑(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商朝帝王(文)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官少师(丞相)神灵。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商纣王)。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2)箕子。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
&(3)微子。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早年在微子国(今山西长治潞城微子镇一带)做诸侯国君。启因封国为微,姓氏为子,故后来被称为微子。后来成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开国远祖,第一代国君。《吕氏春秋》称微子、微仲与纣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时尚未成为妃,所以是庶子)。微子死后葬于宋国国都西南(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二)历史事件
&1.武王即位。周文王十五岁时生武王,前1056年逝世。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文王临死时嘱武王早图克商。武王即位后,继续用姜子牙为国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为助手,进一步整顿内政,增强军力,国力日益强盛。公元前11世纪(大约公元前1046年)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成为了西周王朝开国君主。
&2.孟津观兵。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因时机还未完全成熟,还是班师回朝了。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
&3.武王伐纣。武王伐纣,亦为牧野之战,史称武王克殷。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商纣王不顾虑财政,持续发动征讨东南夷的战争,已把商朝弄得国困民乏。武王见时机己到,便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甲士45000人。周武王在进军到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地方举行誓师大会,列数了商纣王的许多罪状,鼓动了军队要和商纣王决战。这时候商纣王才停止了歌舞宴乐,和那些贵族大臣们商议对策。此时,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一时也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掳来的东南夷武装起来,凑了十七万人开向牧野。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时,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据说牧野之战,杀人无数,“血流漂杵”。结果,纣王大败,连夜逃回朝歌,眼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焚。周武王完全占领商都以后,便宣告商朝的灭亡。
4.巨桥发粟。巨桥,大桥也,古桥名,位于今邱县古城营乡北侧。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称“巨桥”,为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一座多孔梁式大型木桥。《水经注》载:巨桥东畔建有巨桥邸阁,史称巨桥仓,为中国第一仓。商纣王时期,巨桥为朝歌、殷都、邯郸、沙丘间御道中心城邑,建有离宫别馆。周武王灭纣后,遣南宫括散发巨桥仓的粮食,赈济饥民,史称巨桥发粟。
&5.建立周朝。公元前1046年,周军在牧野大败商军,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历史上叫做西周。武王为周朝第一任君主。武王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办法,安抚殷商遗民采取封邦建国的方略,实行对全国的统治。
&6.三监治国。周武王得天下后,为了巩固全国政权,自夜不寐。由于商朝的实力还在,于是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安放在商朝的首都殷。为了包围武庚的地盘,又分封了自己三个弟弟:管叔鲜于管(河南郑州),蔡叔度于蔡(河南上蔡),霍叔处于霍(山西霍州),去统治3个封区,以监视武庚,是为三监。
&7.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分封的目的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保卫中央,收买人心。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狭义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封建制度,也就是常说的封建社会。武王灭纣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昆弟,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姜太公为首功,被封在齐,以营丘为。周初封邦建国,前后共有71个,其中姬姓之国占去53个,中原地区有康叔等,东方有太公望和伯禽,河东地区有唐叔,北方有召公长子,南方有“汉阳诸姬”和周文王两个伯父。
&8.对待三仁。武王采取怀柔政策对待“殷末三仁”。将枉死于纣王之手的比干改葬。当时,箕子见成汤所创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在纣王手中,心痛如割,索性割发装癜,披发佯狂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弹唱“箕子操”曲以发泄心中悲愤。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遂将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对此,武王释放被纣王禁锢的箕子。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治理好国家,武王专门把箕子接来镐京,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微子肉袒请罪。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商王室宗庙礼器,来到周武王军营前,表示投降。他袒露上身,双手捆缚于背后,跪地膝进,左边有人牵羊,右边有人秉茅,向周武王请罪。周武王将他释放,宣布恢复他原有爵位,以示宽厚为怀。
&9.武王驾崩。武王克殷二年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享年94岁(说法不一)。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死后葬于陕西咸阳周陵。
&(三)人物评价
&周武王姬发。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地处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无道,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大大的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伐纣的过程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打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同时周武王有着很杰出的个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这也是他获得人们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上,周武王,周文王,尧舜禹和商汤一向为后世儒家人物所尊崇的古代明君。
&(四)历史文化
1.关于貔貅由来的传说。历史典故:武王封貔貅。貔貅(音皮休)是一种瑞兽,和龙、麒麟一样皆不存在於现世间。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有着内容特别丰富的民俗文化。在这些民俗传统文化中,有深受人们喜爱的能够驱灾避邪、招财纳福的五瑞兽:貔貅、麒麟、狮子、龙龟、蟾蜍。而貔貅则是排名首位。关于貔貅的由来有一个传说:貔貅是三百多万年以前生活在西藏、四川康定一带的西域猛兽,具有极强的搏击能力。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带着它打仗屡战屡胜。周武王见貔貅如此骁勇神奇,就给他封了一个官,官号为“云”。当时姜子牙发现貔貅每天食量惊人,却从不大小便。而它唯一的排泄系统就是从其全身的毛皮里分泌出一点点奇香无比的汗液,四面八方的动物闻到这种奇香后无不争先恐后,不由自主跑来争食,结果反被貔貅吃掉。
2.关于岐山臊子面的来历。岐山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汉族特色面食,属于臊子面的一种。传说起源于周朝,有其悠久的历史。清代已经很驰名。关于它的来历,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被人们喜闻乐道的小故事呢!&一说是周朝建立初期,天下刚刚太平,不料渭河中却出现了一条凶恶的蛟龙兴风作孽,伤害百姓。一天,周武王正带兵巡查,碰巧遇见了这条恶龙大肆伤害百姓,武王命令士兵列队,举箭齐发,击毙恶龙。为了庆贺,一表吉祥。令军中火夫抬来一口大锅,将切成小块的龙肉炒做,由于肉少兵多,只能给每人在碗里放少许臊子,结果使面条倍增美味。这也是岐山臊子面的雏形。&&&&于是在以后庆祝这次胜利时,便用猪代替龙和面集体食之。后来扩展至其他节日和祭祀。这臊子面也渐渐传开,而其做法也渐渐流传中得到了发展。
(五)成语典故
1.甘棠遗爱。释义:甘棠即棠梨;遗留;爱恩惠恩泽。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出处:《诗经·甘棠》。成语故事:相传,召公,周武王的同姓宗室。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当政期间召公将其辖区治理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因此倍受辖区及周境内百姓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刘家塬中学内)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
2.恶贯满盈。释义:恶,罪恶;贯,穿钱的绳子;每一千枚为一贯;盈:满。罪恶多得像穿钱一样;已经穿满了一贯还没完。形容罪大恶极已经到该受惩罚的时候了。出处:《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成语故事:商纣王是历史上一个极其残酷的暴君。为了推翻他的残暴统治,周武王就出兵讨伐,大军渡过黄河后,直逼商都朝歌。这时,周武王发出誓言,名曰《泰誓》。《泰誓》其中说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指:商纣王作端,就像串钱的绳子一样,其罪恶已串到头了。老天爷已命令我杀死他。成语“恶贯满盈”便出于此。
3.离心离德。释义: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统一;信念不一致。形容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条心。出处:《尚书·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成语故事: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手下的官员都是离心离德,军心涣散。周武王联合西部的八个诸侯,集结4万兵力,亲自率军征讨纣王。在出发前的誓师会上,他发表演讲,表示上下要同心同德,不消灭纣王誓不罢休。
4.除恶务尽。释义:必须清除坏人坏事干净彻底。出处:《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成语故事:誓师大会第二天,周武王巡视六军,说:“独夫商纣王大行威虐,是你们的世仇。立德务求滋长,除恶务必除根,所以我率领各位大举出击,去消灭你们的仇人”。
5.暴殄天物。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殄&tiǎn:灭绝;天物:指自然界的鸟兽草木等)。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成语故事:癸巳,周武王的伐纣大师,浩浩荡荡向东进发。路上,周武王缅怀周族自公刘至王季、文王,历代先辈开辟疆土、安抚四方的功绩,把商纣王的罪恶向皇天后土以及经过的名山大川禀告。周武王说:“如今商纣王无道,暴殄天物,残害百姓,是天下逃犯的主人,是恶人聚集的渊薮。”沿途人民,纷纷响应。
6.牝鸡司晨。释义:牝(p&n)鸡:雌鸡;司:掌管;司晨:报晓。雌鸡像雄鸡那样鸣啼,指母鸡报晓。牝鸡司晨是生物的性变异现象,但旧时用来比喻女人篡权乱世,有封建思想的人则认为是凶祸之兆。出处:孔丘《尚书.牧誓》: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成语故事:商纣王进攻苏国得到美女“妲己”,妲己看到蚂蚁爬上铜火盆被烫死,就告诉商纣王,纣王命人做两根铜柱,把犯人绑在铜柱上,用火烧热铜柱叫“炮烙”。周武王在牧野誓师时说道:过去说雌鸡没有晨鸣之道,雌鸡代替雄鸡打鸣则家尽(家境就要衰落),妇人夺取丈夫的政权则国家要亡,纣王一味的听信妲己的谗言胡乱施政,是纣王亡国的根本。纣王收到消息武王反叛,便带着他的七十万人马迎敌,只是他的这些手下早就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倒戈。纣王自已把自已逼到了绝路,他只好逃回朝歌自焚了结了。
7.血流漂杵。释义:杵(chǔ),捣物的棒槌。这里杵是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血流成河,长杆兵器都漂了起来。形容战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出处:《尚书》卷十一〈周书·武成〉。成语故事:《尚书·武成》中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朝歌附近的牧野进行一场恶战,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孟子认为这样描写夸张过度,武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不会滥杀无辜,纣王残暴,士兵会纷纷起义,不会有这样激烈的战斗。
8.偃武修文。释义:偃,停止;修,昌明,修明。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出处:《尚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成语故事: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尚书·武成》:四月间,周武王从商国班师,回到丰邑,决定停止武备,施行文教,将战马放归华山之南,将驾车的牛放归桃林之野,向天下人表示不再使用它们。
9.风调雨顺。释义:调,调和。顺,顺利。形容风雨适合农作物生长。亦可喻指天下安宁。出处:后晋·刘昫《旧唐书·礼仪志一》引《六韬》:“武王伐纣,雪深丈余,……既而克殷,风调雨顺。”成语故事:周武王出兵讨伐商纣王,大雪有丈余深。有五辆车两匹马,行走时不留下车辙的痕迹,到周武王军营请求谒见。周武王感到奇怪而询问手下,姜太公回答说:“他们必定是五方之神,来接受任务的啊。”周武王就用五方之神的名称召他们进来,以其各自职责下达命令。等到消灭了商纣王,天下风调雨顺。五方,指东南西北中;与五方相配的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10.爱屋及乌。释义: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出处:《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成语故事:《尚书大传·大战》: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弟弟周公和召公的辅佐下,灭了商朝,杀了纣王,询问如何处置商朝官员。姜太公说:“臣听说:喜爱一个人,就连带着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厌恶一个人,就连带着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他的意思是将他们全部杀光。召公认为,将其中有罪的杀死,无罪的放走。周公则认为,应该把他们全部放回去种田,用仁政感化普天下的人。武王采取周公的办法,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
11.作威作福。释义:原意只有君王才能独揽威权,擅行赏罚。后来形容当权者妄自尊大,滥用权势,横行霸道。出处《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成语故事:武王灭商后,杀了纣王,立其子武庚为殷君,祭扫了商朝忠臣比干的坟墓,将商朝遗臣箕子带回周国。《尚书·洪范》:武王向箕子请教治国安民之道,箕子告诉他上帝赐给大禹的九类大法。箕子说:“只有君主有权给人造福,只有君主有权给人施威,只有君主有权享用美食。臣下不能造福,不能施威,不能美食。臣下如果造福、施威、美食,将会对国家产生危害,使国家遭受危险。”
12.玩物丧志。释义:玩,玩赏;丧,丧失;志,志气。常用来指醉心于某些自己所喜好的事物,从而丧失了积极进取的志气。出处:《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成语故事: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灭商,打通了通往九夷八蛮的道路,西方的旅国献上当地的獒狗。太保召公认为不能接受珍禽异兽,他说:“不被声色所役使,百事的处置就会恰当。玩弄人的会丧失德行,玩弄物的会丧失志向。”召公还说:“不要以为这是小节,小节不慎重,也会损害大德。这就譬如堆九仭高的山,差最后一筐土还是不能算成功。”
13.多才多艺。释义:指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出处:《尚书·金滕》,原文是“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周武王在灭商的第二年,得了重病。其弟周公旦筑坛,向古公、王季、文王祷告,要求代替武王去天上侍奉历代先王。他说:“如果三位先王在天上要人履行助祭的职责,就让我代替姬发(武王)。我仁义灵巧,多才多艺,能侍奉鬼神。你们的子孙姬发不如我多才多艺,也不会侍奉鬼神,更何况他受命于天,四方百姓也不能离开他。”周公将祷词收进匣子用金丝缄封,武王的病第二天就好了。
14.土崩瓦解。释义:“崩”,倒塌。“解”,破裂。像泥土倒塌瓦片破裂。比喻彻底垮台或溃败。&出处:《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战。武王左操黄戟,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成语故事: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昏君。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权自然是岌岌可危了。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讷纣王军队的溃败,商纣王政权的垮台,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15.求仁得仁。释义: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无愧于心便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亦指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出处:出&处&:《论语·述而》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成语故事:伯夷、叔齐,是商朝时孤竹&(国名)君的二个儿子,孤竹君未死的时候,想传位给小儿子叔齐做国君。&后来他既死,叔齐不肯即位,认为兄为长,应该让给哥哥伯夷就位才是。伯夷遵守父亲的遗命,也不肯接受,暗暗地溜走了。叔齐见哥哥避走,也马上逃避到外面去。孤竹国的人没法只好拥立孤竹君第二个儿子当国君。伯夷、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文王)很敬爱老人,于是不约而同的去投奔他,到了那里,西伯侯文王却已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拿他父亲的神主,说是奉了文王的遗命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兄弟见武王父亲死了,还没有殡葬,就用兵器去打仗,不是做儿子应有的道理,并且他攻伐的人又是商王,认为这样做不是忠臣。于是跪在马前,扣住武王的马,劝止武王。武王不听,并想杀死他们。姜太公见二人很有义气,把他们释放了。后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天下百姓也都归附。&但伯夷、叔齐兄弟却认为武王的行为不正,不但不肯事奉周朝,且立志不吃周朝的东西,逃到首阳山去隐居,摘些野菜充饥,当时有人讽刺他们说:“&既然不吃周朝的东西,所吃的野菜还不是周朝领土上所长的东西吗?”于是二人竟饿死在首阳山。&后来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人,追求仁德,便得到仁了,他们有什么怨恨呢?”​
16.白鱼赤乌。释义:乌,古代传说中的瑞鸟。白色的鱼,红色的鸟,指祥瑞之兆。出处:《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成语故事: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继位第九年,商纣王残暴无道。于是周武王集聚力量,准备夺取天下,并在在黄河渡口检阅部队,会盟诸侯。当武王渡黄河的时候,船行到河中间,突然有一条白色的鱼跳到了武王的船上。武王俯身把鱼捡起来,用以祭天。渡过黄河之后,又有一团火从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不停地转动,最后变成一只红色的鸟,它的叫声响彻云霄。商朝素来以白色为贵,白色代表着商朝的王权;而舟和周同音,也就象征了周王室,预示着商朝的军队要归周了。而周人又以红色为贵,此时武王居住的房子上空出现火红的瑞鸟,预示着周王国要一鸣惊人,商的天下也要归周所有了。两年后,武王正式伐纣,并夺取了江山,建立了周王朝。由此这个故事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白鱼赤乌也就成了祥瑞的征兆。
17.不食周粟。释义:形容气节高尚,誓死也不愿与非正义或非仁德的人有瓜葛。出处:《史记·伯夷列传》。成语故事: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滦县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18.附骥名彰。释义:附,依附;骥,千里马;彰:显著。依附有名望者,使自己显名于世。出处&《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虽然贤能,但得依附有名望的人使他们的名声更大。成语是&指依附有名望者,使自己显名于世。
19.功亏一篑。释义:功,所做的事情;亏,缺少;篑,盛土的筐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步,没能完成。出处:《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成语故事:&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后,各地诸侯纷纷朝贡给他。太保召公对周武王说:他们把珍宝、玉器贡献给你,你也要封赏&他们,治理国家要时刻思想自己的德行,大德从小德积累起来的,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的。周武王从此专心治理朝政。
二、周成王姬诵时期(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一)重要人物
周成王姬诵
&1.周成王姬诵。周成王(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姓姬,名诵,周武王之子,是中国西周第二代天子,谥号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姬钊)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2.儿子姬钊。姬钊(?―公元前996年),周康王,西周第三位君主。(略)
&3.摄政周公旦。中国儒学奠基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其一生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他一生礼贤下士。其言论,散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4.大臣召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略)
&(一)历史事件
&1.&年幼即位。周武王克殷商后两年去世之时,姬诵被立为成主,&由周公旦,召公奭和太公望辅佐继承人成王。由于成王年幼(时年13岁),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惟恐诸侯叛周,于是乃亲自摄政治理天下。
2.周公摄政。由于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叔父周公唯恐诸侯叛周,于是乃亲自摄政。《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成王之时,周公、召公是朝中最重要的大臣,自陕(今河南陕县)以西诸侯由召公管理;自陕以东诸侯由周公管理。成王秉承武王之志,为西周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
&3.三监之乱。武王灭商之后,公元前1045年,实施封建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于齐、召公奭于燕等,另封子帝辛之子武庚于朝歌,又封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以监视武庚的行动。前1043年,周武王殁,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公元前1041年,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看不惯周公旦辅政,而管叔鲜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岁小却执掌辅政大权,于是联合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于公元前1039年平定此乱,武庚及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
&4.周公东征。约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40年周公姬旦(周公旦)为巩固周朝统治,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征服东方诸方国的战争。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时年13岁,周公就辅助成王理政。但是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散布谣言,说周公要篡夺皇位,与纣王之子武庚纠合,联络一批殷商的贵族,并且煽动东夷几个部落,联合起兵清君侧,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力劝召公(周武王的弟弟)支持东征,在召公支持下,周公调动大军,率军东征。在战争中,周公团结内部,采取军事攻势与政治争取并举的谋略,及先弱后强、各个破敌的作战方略,首先以重兵沿武王伐纣路线,直取朝歌,击溃武庚所部,攻占管叔、蔡叔治地,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人。继之进兵东南,采用先弱后强的方针,先攻徐、淮等九夷。经连续作战,攻灭熊、盈族17国,迁殷民于洛邑(今河南洛阳)。最后才挥师北上攻奄,迫使奄国投降。随之,蒲姑等国也相继降服。至此历时三年的周公东征胜利结束。
5.安定周室。姜尚辅佐周公东征。姜太公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领兵东征、冲锋陷阵;或左右呼应,东西夹攻,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
&6.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今洛阳)之事。这里的“中国”指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周公旦感到中原难以掌控,在伊、洛二水一带建设新的都邑,取周道始成之意,定名东都成周洛邑。打这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从周武王选址、召公相宅、周公营洛再到周成王定鼎,成周城是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
&(1)武王选址。成周城的初步规划并营建是在周武王灭商之后。由于镐京偏西,不能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地区,武王曾为此夜不能寐。武王对周公说:“商朝建立时曾经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才使殷朝存续至今。如今殷商政乱已六十余载,周人才得以定鼎中原,我还不能使上天赐给周朝的国运永葆不变,哪里顾得上睡觉”为巩固新政权,武王最后决定,为确保周朝的国运昌盛,一定要把靠近天室山周边殷人曾经聚居之地的殷商顽固势力清除,并在此“定天保”建立都城,以此确保西方的安定。之后周武王南望三涂,北望岳北,观察黄河,仔细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区。武王认为,从洛水湾直到伊水湾,地势平坦没有险阻,是从前夏朝定居的地方,并且离天室山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于是周武王对在洛邑修建周都进行了初步测量规划,然后离去。
&(2)召公相宅。未及两年,周武王崩。天下未集,成王继位后,三监叛乱,周公东征三年,始得平定。周公代周成王执政,于是成王将武王的计划付诸实施,使召公复营洛邑。召公在选勘新都址时,充分考虑了周武王的遗愿。据《尚书·召诰》载:成王派太保召公到洛邑察看地形,具体现划建都的地址。召公在途中走了半个月,三月初五到达洛邑。初七日,召公指使殷民在洛水北岸规度城郭、宫空、宗庙、朝市的位置,到十一日规划完成。
&(3)周公营建。召公勘定建邑位置后,周公随後视察,将九鼎放置在成周城中,并以地图及占卜结果报告周成王说: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四方朝拜入贡到这里都不远,于是命殷民和诸侯共同兴建新邑。周公辅政,开始对洛邑进行大规模营建工作。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被称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
&(4)成王定鼎。据《尚书·洛诰》载:“当年十二月,洛邑初步落成。周王朝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典。《尚书·洛诰》载:(周公对周成王)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紊)。予齐百工,伻(使)从王于周(新邑)。”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啊,你开始用殷礼接见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这些礼节是非常隆重而有条不紊的。我带领百官,使他们在旧都熟悉礼仪之后,再跟从王前往新邑。&新都建成後,周成王莅临,举行祀典,又把曾反抗周朝的殷民迁到其东郊,藉以控制,所以成周在西周的政治经济中起有重要作用。
&7.成王亲政。不久,周成王来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诸侯前来朝贺,在洛邑举行祭祀大典。朝贺已毕,成王率满朝公卿、众邦君长在洛邑举行冬祭,时在周公摄政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次年正月初一,成王亲政,以朝享之礼献祭于文王、武王之庙,禀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庙、武王庙各献一头赤色牛。成王入太庙,献酒于先王之灵。至此,成王完成迁都和亲政大礼。
&8.成康之治。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 &9.​周公之死。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地养老,不久得了重病,病终前,周公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周公死,成王欲葬之于成周,天乃雷雨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国人大恐,之后周公被葬于文王墓地毕,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10.成王病逝。周成王病倒后,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于是下令召公、毕公用心辅佐。不久,姬诵病死,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
&11.成王陵墓。成王驾崩后,葬于毕原。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将其定在周陵附近,并立碑。即汉平帝康陵东南,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院内的大冢。现代考古证实,这不是周成王陵,周陵不封不树,西周王陵也没有发现。所谓周成王陵其实是汉平帝康陵的陪葬墓,孝平王皇后陵。
&(三)人物评价
&1.周成王姬诵。周成王作为西周建立统一封建政权后的第二代君主,在他期间完成了对东国的一系列征伐,巩固了周在东方的统治。此外,他继承了武王遗志,在周公的辅助下为周初政权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西周的史墙盘和徕盘中,都认为成王是一个能够统御四方,能够刚柔并举的“宪圣”的君主。
周公旦
&2.周公旦。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平定三监之乱后,大行封建,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盛赞周公之才,赞叹“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周公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杰出开创者。孔子与周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渊源关系,在教育实践上也存在着继承关系。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曾起过巨大作用。
&(四)历史文化
&&&&&&&&1.周公吐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又称禽父)去管理鲁地(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而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伯禽,姬旦没有去封国做国君),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2.周公之礼。古人讲的行周公之礼指的是行房事(也称为做爱、性交)。相传西周初年男女滥情,但是周公发现这样不行,于是规定:男女在结婚前不能随便发生性关系,除非到了结婚当天。后来人们管这个叫“周公之礼”。“周公之礼”通俗指夫妻同房,做爱,发生性关系。“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有点戏谑的意味。
&3.周公解梦。周公解梦,我们古代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是后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而著。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公解梦》即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在术数史上,很难发现解梦之术,列于此,只因梦文化在民间甚为流传,并能从梦中预测吉凶。
&4.周礼制度。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礼乐制度自周公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
&5.宗法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6.两京制度。西周政权实行著名的两都制度,也就是首都和陪都制度。首都“宗周”位于现陕西省西安市沣河两岸,又分为两部分:文王作丰邑在河西,周武王作镐京处河东,之所以名“宗周”是由于这是周族的聚居地,祖先宗庙的所在地。“成周”位于今洛阳附近,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等文献中,又称为新邑、新邑洛,又分为王城和城周两个城邑:“成周”是&周公(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登基)一手兴建的,意味周朝大业已“成”。
&7.法律制度。西周在《禹刑》和《汤刑》的基础上,制定了《九刑》。《九刑》是西周时期成文刑书的总称,全书共分9篇。九刑基本沿袭商朝的五刑制度(墨、劓、剕、宫、大辟共五刑),又增加了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称以上的九种刑罚为为西周的九刑。西周,出现“九刑”,或认为是周公所作“刑书九篇”,或认为是墨、劓、宫、刖、杀、流、赎、鞭、朴九种刑罚。《九刑》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于严厉惩治那些所谓“盗”、“贼”的行为,维护奴隶制度的基本法则和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
8.设立学校。西周已有较发展的教育制度。在国人乡里中设立的学校,称为庠(一说称序),教授知识技艺。贵族子弟的教育更为完备,专设有小学、大学。贵族子弟满八岁入小学,到十五岁成童时入大学。《周礼》有师氏、保氏两官,从他们的职掌看,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行、技艺和仪容等方面。技艺兼及文武,有礼、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数(算术),称为六艺。
9.三大周公庙。洛阳周公庙与陕西岐山、山东曲阜周公庙,并称为海内三大周公庙,皆为祭祀西周初年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周公姬旦的祠庙,亦称元圣庙。
(五)成语典故
1.桐叶封侯。释义:指帝王封拜。出处:《吕氏春秋·览部》卷十八〈审应览·重言〉。成语故事:西周初期,年少的成王与年幼的弟弟姬虞一起玩耍时,将一片桐叶剪成圭的形状,递给姬虞,并说:“以此为凭,封你为侯”,史官(一说为“周公旦”)于是请成王择日以封姬虞。成王长大后说:“这是我与他开玩笑呢”,史官说:“天子无戏言”,于是礼乐周全的封姬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姬虞称为唐叔虞。这件事《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亦有所载。也称作“桐叶封弟”、“桐叶封王”。
2.兄弟阋于墙。释义:阋(x&),争吵;墙,门屏。原指兄弟相争吵。后比喻内部纷争,特别是亲近之人由于龃龉而起的倾轧。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出处:《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成语故事:周公以宰相身份辅助朝政,遭到弟弟管叔、蔡叔的嫉恨。管叔、蔡叔在国内散布谣言:“周公志在篡位,将对成王不利。”随后又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周公作《棠棣》,叹息两位兄弟丧失道义。诗载《诗经·小雅》,说:“兄弟虽然在家里打架,一旦有外人侵入,就应当合力抵抗外人。因为在这个时候,即使有要好的朋友,也不好出手相助的。”
3.未雨绸缪。&释义:绸缪(ch&u&m&u),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出处:《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成语故事:周公平定叛乱,诛杀管叔、武庚,流放蔡叔,写下《鸱鸮》,向周成王表明心迹。诗载《诗经·豳风》,说:“我就像一只修巢护子的老麻雀,趁着天还没有下雨,衔来桑树枝条,修理好雀巢里出入的门户。如今雀巢已经稳固,谁还敢来欺侮我呢?”
4.自作聪明。释义:自以为聪明而擅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出处:《尚书·蔡仲之命》“无作聪明,乱旧章。”成语故事:周公平定管、蔡之乱,蔡叔被流放。蔡叔的儿子蔡仲有德行,随周公回京担任卿士。后来蔡叔去世,周成王封蔡仲于蔡国。《尚书·蔡仲之命》:周成王吩咐蔡仲说:“要不偏不倚,不要自作聪明扰乱旧章;要审慎视听,不要因片面之言改变法度”。
5.杀人越货。释义:越:抢劫。害人性命,抢人东西。指盗匪的行为。出处:《书·康诰》“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成语故事: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卫国是商朝遗民集居地,周公将最小的弟弟康叔封在卫国。《尚书·康诰》:周公代表成王,告诫康叔要准确使用父亲文王和长兄武王制定的刑法,“凡是百姓自行获罪,包括入室杀人、抢夺财物、内外作乱、杀人越货、强横不怕死,这些罪行没有人不痛恨的,必须严加惩处”。
6.平易近人。释义:平易,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态度平和。比喻态度平和,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原作“平易近民”。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成语故事: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周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事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简易。可是到了唐朝,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这句话时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为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7.惩前毖后。释义: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成语故事: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登基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岁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协助处理国家大事。对此,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很为不满。他们到处造谣,诬蔑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机废除成王,夺取王位。周公是个待人忠心诚实、豁达大度的人,听了这些谣言后,为了不招惹是非,便离开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周公离开了成王,便暗中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企图篡夺王位。周成王得到密告,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可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急得成王不知如何才好。一个大臣见了,说:“这事只有周公才有办法处理!”成王一听立刻把周公请了回来。周公来了,成王马上命令周公带兵东征,讨伐叛贼。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叛乱终于被周公平息了。接着,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几年的国家大事,一直到成王长大成人后,便把政权交还给他,让他自理朝政。正式接管朝政这一天,成王前往宗庙典祭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回顾了以往的历史教训,并说:“我一定要从以前所受的惩戒中汲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遭祸害。”
8.吐哺握发。释义: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出处:《史记》。成语故事:周公姬旦有时饭刚到嘴边,有贤臣求见,马上又把饭碗放下,先出来接待;有时正在洗发,有人求见,&顾不上束头发,就赶紧先把头发攥在手里,先出来迎接。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9.夜以继日。释义: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出处:《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成语故事:周公姬旦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哥哥姬发领导的攻伐殷商的事业中,起了很大作用。担起辅助朝政的重任&后,他忠于职守,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呕心沥血。&武王死后,由周公旦辅助成王执政。有些贵族猜忌他,在成王面前造谣,说他有篡位的野心,有的兄弟还和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武装叛乱。此外,东方的夷族也乘机作乱。但周公坚韧不拔,遵照武王的遗志办事,他消&除了成王的误解,击败了武庚的叛乱和夷族的反抗,制定了礼法和刑律,继续分封诸侯,并建筑洛邑(今河南洛阳),&设立了东都成周。&由于为国操劳过度,周公在东都建立后不久就去世了。临死前,他还谆谆告诫大臣们,一定要帮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后要葬在成周,以表示虽死不忘王命。&孟子赞扬他说:“周公想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的贤德,来把周朝治理好,如果有不适合于当时情况的,他&就抬起头来想,夜以继日地想,等想出了好的办法,便坐着等待天明,马上去施行。”&&
&三、周康王姬钊时期(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一)重要人物
&1.周康王姬钊。周康王,生卒年不详,姬姓,名钊,周成王姬诵之子,西周第三位君主。当成王将崩之时,担心太子钊不胜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康王即位之初,在召公、毕公辅佐之下,遍告诸侯,申之以文、武之业,继续推行成王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了统治,同时,先后平定东夷大反,北征略地,并且西伐鬼方。《小盂鼎》铭文所记对鬼方征讨,斩获众多,仅俘人即数以万计,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旧史家夸称当时&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号称为周朝盛世——成康之治。在位25年,病死于镐京,葬于毕原。
&2.儿子姬瑕。周昭王,周朝第四任君主。(略)
&3.召公(姬奭)。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事”),周武王的同姓宗室。与周公姬旦,武王姬发应属同辈(一说是周文王第五子)。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省扶风县东北),故称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原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原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他的后代中有人继承了召公的称号,曾还辅佐了周厉王。
&4.毕公。毕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异母弟,周武王灭商朝后,受封毕地&&(在今陕西咸阳,一说在今陕西西安),史称毕公高,是毕国与毕姓始祖。周成王临终时,遗命他与召公辅佐周康王继位,周康王命他治理东郊。由于毕公等人的辅佐,使周成王与周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根据清华简《乐诗》,可知西伯堪黎,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西州拟任命一批官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