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著作金陵大学农学院教学人员名单,曾经在民国大师著作二十年左右在此教学并出版一本著作的夏大山,原名夏云

袁黄古籍书社民国二十八年出版的【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行政组织及事业概况】
开&&&&&&本:页&&&&&&数:字&&&&&&数:I&&S&&B&&N:售&&&&&&价:2000.00元 品&&&&&&相:运&&&&&&费:江西省南昌市
至挂号印刷品:10.00元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1件)微信购买商品分类: >
关 键 字:品相描述:民国书自然陈旧,品相以图为准,自鉴。详细描述:暂无详细描述。
店主推荐2800.00元1600.00元3600.00元3200.00元880.00元8000.00元2000.00元1800.00元980.00元850.00元150.00元360.00元1200.00元650.00元880.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当前位置:>>>> 列表
农业教育论文( 共有民国,农业,经济学,散布,思索,南京,国民政府,
民国农业经济学散布思索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有感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实施了一系列复兴农村的计划,一些部门开始做农村经济的调研工作。虽然这些政府部门不是农业经济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但从事了大量的农村经济调查研究,为此学科的传播及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由于国民政府对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的科研与教育采取了支持鼓励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成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乃至繁荣。如1943年,鉴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农业教育方面的贡献,教育部特颁令予以褒奖[2](P293)。就传播群体而言,主要是:①教会及外国学者。民国初年,西方教会组织派遣一批人员来中国从事农业改良和推广工作,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农业经济学知识。卜凯既是这一时期受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遣来到中国。他在金陵大学任教的二十余年间致力于中国农业经济的教学和研究,被认为是民国时期农业经济学的权威,&国民党政府将他的主要著作《中国农场经济》指定为农业大学的教科书。全国解放以前各大学的农业经济教授,几乎都是卜凯的学生&[3](P78)。此外,卜凯还利用与美国各高校的友好联系,邀请很多有声望的外国学者来系任教或讲学,年,先后有十九位外国学者到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工作[4]。②留学生群体。民国时期,在农业经济学传播与建立进程中留学生无疑充当着重要角色,这一时期有影响的农业经济学者大多都有留学经历。例如,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先驱许璇于清末留学日本;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唐启宇于1920年代初赴美留学,获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外,金陵大学作为中国较早开展农业经济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之一,在选派留学生方面贡献突出,如徐澄、乔启明、杨蔚、刘澜涛、应廉耕、崔毓俊、沈宪耀和王立我等先后被派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这些留学生在金陵大学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农村调查实践经验,而留学经历又进一步加强了其理论基础,提高了科研能力,很多人都成为农业经济学领域的权威。
这一时期农业经济学的传播载体主要是期刊及译、论著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高潮中,各机关、团体创办的有关刊物多达百余种,根据刊物发行机构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高校类、政府类和民间团体类。①农科学校及其他高校农学院发行的刊物。随着各高校农学院的成立,农业经济学也成为各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很多高校农学院发行了自己的刊物。这些刊物主要是介绍此学科知识,刊载当时农业经济调查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学术研究、教学为主要目的。②政府类刊物。国民政府一些新设的农村调查研究机构和其他许多农林部门在进行农村经济调查同时,也纷纷发行了各自的刊物。这类刊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民政府中央机关发行的刊物。这类刊物影响大,发行时间也较长。如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发行的《农业推广》及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主办发行的《农情报告》等。第二类是地方政府以及一些实验区发行的刊物。这类刊物种类繁杂,发行者主要为各省的农工厅、农矿厅、农村合作组织、实验区及其他农业推广改进部门,就其影响和发行时间而言,虽远不能和第一类相比,但也自有很强的地方性。如浙江省农林改良总场发行《新农村》及福建省农业改进处发行了《福建省农业统计资料》等。③民间学术团体发行的农业经济研究刊物。这类刊物种类繁多,其影响范围、发行时间长短依各团体情况而参差不齐。较有影响的有中华农学会发行的《中华农学会丛刊》、农村教育改进社发行的《新农村》及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创办的《中国农村》等。
虽然这些刊物情况各异,但综而观之有以下特点:①内容上,无论是哪类刊物,农村经济调查都是其中刊载的重要部分。大多刊物不仅设有调查专栏,而且还不定期发行调查专刊,这也反应了当时各农村经济研究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②时间上长短不一。此时农业经济刊物的繁荣主要是受社会潮流所鼓动,但因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定及经费无法保证等问题,许多刊物往往维持不了一年便被迫停刊。③风格上,这些刊物的发行者身份极为复杂,包括了当时持各种政治和社会主张的组织及个人,而且各组织性质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这些刊物各有其宗旨及特色。④由于农村经济衰败的时代背景,无论这些刊物有何特色、持何种政治和社会主张,均以关注农村、救济农村为目的。从这一时期出版的农业经济学论著来看,学者们经历了一个从译介西方农业经济学著作到开始撰写中国本土农业经济学教材的历程。在农业经济学传入中国之初,所用教材基本是由外国论著翻译过来的。从各国译著的比例来看,大多是美国、日本、苏联的农业经济学论著,由于日本农业经济学主要是受苏、美影响,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学主要是受美、苏两国影响,并最终形成以卜凯为代表的中国美国农业经济学及以陈翰笙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并立并存的格局。从两个学派论著的比例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论著并不多,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学派建立其学说的途径有所差异,卜凯代表的美国农业经济学是在高校建立其学说,学科建设意识较强;而以陈翰笙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则是通过对卜凯等其他各流派的批判中确立学说,其理论主要体现在批判性文章中,尚缺乏系统的学科建设意识。故这些农业经济学论著中多为充当高校教科书的卜凯一派学说的论著。随着西方农业经济学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人们很快发现完全套用西方农业经济学对改变中国破败的农村经济并无实际意义,中国必须要建设适合本国农村情形的农业社会科学。为此,部分学者开始根据中国农村实地调查资料编写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经济学教材,并逐渐在农业经济学的传播中居于主体地位。
从现有已知材料来源来看,无论这些论著从属哪个学说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注重从中国农村经济实际问题出发,以农村经济调查为基础编著。从这些论著的编写方式与特点看,作者多是鉴于农业经济学书籍的缺乏而致力于撰著,其目的是为了传播和普及农业经济学基本知识。从编纂方式来看,大多是从讲义而来,编著的用途多是为了当作教科书,而内容也相对较简单。如薛暮桥的《农村经济常识》一书是他在广西师范专科学校时编写的教学大纲基础上整理而成,《农村经济底基本知识》一书则是有感于廖谦珂《农业经济学》译本理论的深奥和篇幅的庞大,而抽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辑成的一本适合中国文化教育水平的通俗读物。王一蛟亦云,其书编写目的&全为便于讲授及学生参考用&&俾初学农业经济学而及一般青年学子,对农业经济学,得一概念而已&[5](《自序》)。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一批本土化农业经济学论著问世,从这批文本中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农业经济研究学者们在此学科本土化建设中所作的种种可贵努力。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种种差异与争论,但在研究对象、范围以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等方面有了相对较为统一的认识。农业经济学概念表述。农业经济学在中国兴起之初,学者们并未形成相对统一的概念,其意义依各经济学家学理差异所定而不同。正如董时进所言:&近来农业经济学(或农村经济学)在中国渐成时髦,惟名词被人滥用,意义愈加松弛。&[6](P4)以至于&一方各行其是&&无一致确定之见解&[6](P1&2)。林伦彦则认为,农业经济不过是经济学的特殊部门,即它是研究社会的生产、交换及分配的原理原则如何适用于农业部门的一种学问[7](P1)。唐启宇认为,农业经济&乃研究农人利法各点相互之关系,与农业对于他业之关系,而求农业之繁荣者也&[8](P308)。
关键词阅读:
延伸阅读:翠梧斋主人的书摊民国期刊精品:《农林学报》第五期
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4年初版
开&&&&&&本:16开页&&&&&&数:字&&&&&&数:I&&S&&B&&N:售&&&&&&价:100.00元 品&&&&&&相:配送方式:挂号印刷品、快递&&&&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1件)微信购买商品分类: >
关 键 字:详细描述:暂无详细描述。
挂号印刷品挂号印刷品邮寄费一册6元,一单每增加一册另加2元。快递快递费一册15元,一单每增加一册另加4元。店主推荐1500.00元3500.00元110.00元460.00元100.00元400.00元300.00元500.00元500.00元990.00元2700.00元2600.00元500.00元300.00元20.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金陵大学与中国教育电影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金陵大学与中国教育电影
上传于||文档简介
&&电​影​作​业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二十年代中期,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国内形势趋向稳定。中国大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    到抗战前,中国一共有108所各类高校。    经过长期的发展,随着大批留学人才的回归,中国科学社等的建立,西方科学和教育思想的引入,在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如蔡元培、郭秉文、胡适之、陶行知、竺可桢、黄炎培、罗家伦、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茅以升、唐文治、任鸿隽、马寅初、吴有训、李四光、傅斯年、严济慈、汤用彤等和其他众多精英人士的努力下,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才成就了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等颇具水平的现代大学。    一清:* 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西学堂(-&北洋大学-&天津大学  )(日)。* 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1898)。    * 中国最早的高级师范学校 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 (-&  1915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东南大学-&1928 中央大学-&1949 南  京大学师范学院-&1952南京师范大学)(1902)。    * 中国早期从事师范教育的学校: 1 南洋公学师范院(-&...-&1911  南洋大学-&...-&1928交通大学)(1897) 2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08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2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 北京师范  大学-&北平师范大学-&1952北京师范大学)(1902)。    * 中国早期最重要的留学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28 清华大学)  (1911)* 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堂国立京师大学  堂 国立山西大学堂。* 校史上追溯渊源最长的三所大学: 1 太学北  京大学: 西汉太学(西汉最高学府,公元前124年)-&东汉、  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1912) 2  国子监南京大学: 汉朝太学(公元前124年)-&东晋太学(317  年)(六朝)-& 明国子监(1381)-&民国中央大学(1928)-&南京  大学(1949) 3 千年学府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公元976年)-&湖  南高等学堂(1904)-&湖南大学(1926)。    * 清末“中国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        二民国:* 一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  立高等师范学校: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   武昌高等师范  学校(-&武汉大学)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  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东北大学)。    * 中国最杰出的两所现代高等军事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2)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1924)。    * 1928年全国四大中央级国立大学——四大中山大学:广州第一中山  大学(-&中山大学) 武汉第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 杭州第三中  山大学(-&浙江大学) 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大学)。    * 1937年全国两大联合大学: 1 西南联合大学(1937,长沙临时大  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2 西北联合大学(  1937,西安临时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  工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天津河北工业  大学西安西北大学西北农业大学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等)。    * 民国最著名的5所/17所教会大学:  南京金陵大学  北京燕京大学  上海圣约翰大学  苏州东吴大学  广州岭南大学    [据1918年统计,全国共有15所重要教会大学,按其创办时间依次是  :1、1902年,苏州东吴大学(美);   2、1903年,上海震旦大  学(法);  3、190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美);   4、1910年,杭  州之江大学(美);  5、1910年,成都华西大学(美、英);  6、1910  年,武汉华中大学(美、英);  7、1911年,南京金陵大学(美);  8、1914年,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美);  9、1914年,长沙湘雅医学院(美);   10、1915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  11
1915年,上海沪江大学(美);   12、1916年,广州岭南大学(美)  13、1916年,北京燕京大学(美);  14、1917年,山东齐鲁大学(美、英);  15、1918年,福州协和大学(美、英)    
20年代又增加了两所天主教会办大学:  16、1922年,天津津沽大学 (法);  17、1929年,北京辅仁大学(美)。]    * 二十年代及之前著名的两所思想先锋大学:   北京大学(五四新文化运动)  上海大学(红色大学)。*     民国著名的三所古风保守大学: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    * 一零年代中国最杰出的两大高等学府:“北大”“南高”(源于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与南方最高学府南京高师)。    * 二十年代中国“大学双璧”及中国最早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国立东南大学国立北京大学。    * 二三十年代“南方之强”:厦门大学。    * 三十年代“东北最高学府:东北大学。    * 三十年代“西部第一学府”:四川大学。    * 民国两大誉称大学:   浙江大学:东方剑桥;交通大学:东方的MIT。    * 民国最著名的两所非教会私立大学: 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 民国时期最出色的两大工科大学:交通大学北洋大学。    * “中国国立十大学府”:  中央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学院  中山大学。    * 民国国立大学“五大名校”: 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 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原中央大学孟芳图书馆
  原中央大学建筑群(The Complex in Former Central University), 国立中央大学位于南京玄武区四牌楼2号。国立中央大学的建筑都是在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后建造的。      1932年8月,曾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的罗家伦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以下简称“中大”)校长。他就任后,即提出了中大“安定、充实、发展”的重建方略,稳定教学秩序,广聘教师,调整院系,改革课程,扩充设备,使中大稳步发展。他所提出的“诚、朴、雄、伟”的学风,逐渐成为中大人的共识而蔚然成风。1934年中大设理科研究所算学部和农科研究所农艺部。1935年重建医学院(学制6年),同时创办附属国立牙医专科学校。经过调整扩充,中大拥有文、理、法、教育、农、工、医7个学院,下设34个系。    原中央大学建筑群鸟瞰
  1938年12月,中央大学研究院成立,设理科、法科、农科、工科4个研究所(于次年9月正式招生)。同年,改教育学院为师范学院,增设国文、英语、数学、理化、博物、史地、公民训育系和童子军专修科;工学院增设航空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农学院增设畜牧兽医专修科;医学院增设6年制牙科,并与牙医专科学校合办牙医门诊部;1941年恢复社会学系,研究院增设文科和医科研究所。      1941年8月,执掌中大10年并有“重建之功”的罗家伦校长辞职。在抗战期间,罗家伦之后,先后出任中大校长的有:顾孟余(年在任)、蒋介石(年)、顾毓琇(年)。在他们任期内,先后设立了农业经济系、气象系、边政系及俄语专修科;同时,对师范学院设置的系科作了归并。
  “民国最高学府”    至1947年,中大已拥有7院41系(科组)、23个研究机构、文学院设中文、外文、历史、哲学4系和俄文专修科;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心理、气象8系;法学院设法律、政策、社会、边政4系和司法组;师范学院设教育、艺术、体育3系和体育专修科;工学院设土木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航空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7系;农学院设农艺、农业经济、园艺、农业化学、森林、畜牧兽医6系及畜牧兽医专修科;医学院设医科、牙科、牙医专修科、护士师资专修科及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研究院下设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历史、哲学、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生理、化学、心理、法律、政治经济、教育、农艺、森林、农业经济、畜牧兽医、土木工程、电机工程、生理、公共卫生和生物化学等学部。      中大先后创办和出版《中大半月刊》、《地学杂志》、《法律学刊》、《心理丛刊》、《教育季刊》、《艺术杂志》、《体育杂志》、《商学院学报》、《商学丛刊》、《中央大学日刊》以及中大丛书、心理丛书等。根据1947年的统计,全校教职员1266人,学生4066人。其规模之宏大,学科之齐全,师资力量之雄厚,均居全国各大学之首,因而有“民国最高学府”之称。
  1949年南京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决定“原国立中央大学应即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改名为“南京大学”    原中央大学孟芳图书馆
  国立浙江大学    1928年4月,改称“中华民国大学院浙江大学”(简称浙江大学)。同年7月1日,在校名前加“国立”两字,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著名教育家蒋梦麟、邵裴子先后出任校长。他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增设系科,创建文理学院,拓宽校址,开辟农场……。至1936年,已有文理、工、农3个学院。文理学院设有外国语文、教育、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7个学系;工学院设有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4个学系;农学院设有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5 个学系。  
浙江大学初具规模。
浙江大学的前身是1897年于杭州创办的求是书院,1901年改名为浙江求是大学堂,1902年改称浙江大学堂,1928年称国立浙江大学。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于 1946年迁回杭州,此时浙江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 2 6个学系, 5个研究学部,1个研究室,1个附属中学的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机构。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的农、医、文等院系和部分理科系并入其他院校或独立建学院,之江大学的土木系、机械系和厦门大学的电机、土木、机械系并入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由综合大学改为工科大学。      国立浙江大学航空工程实验室(1934年)
  民国时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这些人后来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    国立浙江大学植物病理实验室(1934年)
  国立浙江大学电机实验室(1934年)
  民国期间大学学科已经基本齐全。    国立浙江大学材料实验室(1935年)
  30年代就建立了各种学科.    国立浙江大学水力实验室(1934年)
  还有研究动物的...    国立浙江大学动物实验室(1934年)
  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大厦是当时最豪华的建筑(1934年) 湖光山色
  国立浙江大学规模宏大的图书馆(1934年)
    国立武汉大学    日,南京國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决定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建立国立武汉大学。7月24日,原武昌中大改建为国立武大。8月,武大成立以李四光为委员长的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1929年上任的王世杰校长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以及“规模宏大”的万人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选定风景秀丽的武昌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为武大新校址,并在此建造新校舍。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将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    日,国立武汉大学发布法、工两研究所的&研究生招考规则&、&研究生研究工作规则&和&研究生招生简章&。1935年9月,方宗岱、邓先仁2人正式成为武汉大学的首届研究生,石瑛、李四光的理想和愿望得以实现,武汉大学从此进入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新阶段。从1935年至1949年的14年中,共培养研究生77人。虽然规模不大,但成效显著。77名研究生之中,涌现出陈荣悌院士、方宗岱、邓先仁、余长河、刘涤源、甘士杰、曾启贤、万典武、文浩然、王名扬、缪琨、李格非、谭英华、郭守田、林应茂、焦庚辛、李培森、王焕葆、王燊等知名学科专家。
国立武汉大学         * 文学院:中文系(中國文學系,1928年)、外文系(外國文學系,1928年)、哲学系(1929年,1930年-1938年称哲学教育系)、史学系(1930年)  
* 法学院:法律学系(1928年)、政治学系(1930年)、经济学系(1928年,原政治经济学系,1930年分立出政治学系)、商学系(1932年停办)  
* 理学院:数学系(1928年)、物理学系(1930年)、化学系(1928年)、生物学系(1929年)  
* 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1929年)、机械工程学系(1933年)、电机工程学系(1935年)、矿冶学系(1938年)  
* 农学院:农艺学系(1936年,1946年恢复)、森林学系(1946年)、园艺学系(1948年)、农业化学系(1948年)  
* 医学院(1947年)  
* 研究所:文學研究所、史學研究所、政治學研究所、經濟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土木工程研究所、電機工程研究所,  
* 其他:農業簡易班、機械專修科、大學先修班  
  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旧址
  国立武汉大学校训校歌    校训:明、誠、弘、毅    校歌:  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朝斯夕斯,日就月将。  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念茫茫宇合,悠悠文物。  选珞珈胜处,学子与翱翔,任重道远,来日亦何长。  学子与翱翔,努力崇明德,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及时爱景光。    此歌词系由多句古语整合而成,“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语出《楚辞·惜誓》,“朝斯夕斯”语出《三字经》,“日就月将”语出《诗经·周颂·敬之》,“任重道远”出自《论语·泰伯》,“努力崇明德”出自西汉李陵诗,“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出自《礼记·学记》,而“及时爱景光”一句则由西汉苏武“随时爱景光”之诗句改化而成。    
  国立武汉大学当年气势恢宏的建筑
  其实清朝的时候就有不少的大学了,著名的五四运动就是当时的学生发起的:)
  1946年2月至1947年1月,周鲠生校长离开乐山到珞珈山敦促修复校舍以及到南京筹款期间,刘秉麟任代理校长。1946年10月,国立武汉大学复员武昌珞珈山,同时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至此,国立武汉大学方才最终实现了创建之初刻于武昌街道口大学牌坊背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所体现的办学规模和格局,实现了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宏伟办学目标。各學院教學所需儀器標本,及實習工廠與試驗室等,一應俱全。圖書館則擁有中文線裝書約十萬冊,中日文平裝書約一萬一千冊,西文書約三萬三千冊,中日文裝訂本雜誌一千二百餘冊,西文裝訂本雜誌四千七百餘冊,善本書五千四百餘冊,共約十五萬六千餘冊。除出版各科大學叢書外,並發行文哲季刊、社會科學季刊、理科季刊,及工科季刊等學術性定期刊物多種。周鲠生校长在办学理念上,服膺蔡元培先生的治校精神,认定优秀的师资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先决条件。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仅从留美的中国学生中,他就延聘青年教师50多人,而且大多都是亲自登门邀请,也因此有幸为武大带来了“哈佛三剑客”等诸位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在他的带领下,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武大的教员和教授队伍分别由1946年的198人和102人发展壮大为1948年的297人和134人。学校得以续写“民国五大名校”的辉煌。      1938年珞珈山下军训的阵容
      国立武汉大学     在武昌高师时期,鉴于民国初期全国各地教育大发展的国情,以及学生毕业后择业的实际情况,敢于打破部定章程和日本高师的办学模式,改革原有办学模式,增加新的课程,在全国率先将博物部改为博物地学部,数学物理部改为数学理化部,历史地理部改为国文史地部;取消学年制,实行学分制;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取消学监,实行学生自治,师生共同组成校友会,负责学校日常行政事务。国立武汉大学时期注重基础课教学,强调&造人&与&出品&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3位校长实行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1930年,学校发现大一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当差,于是校务会议作出重要决定:&嗣后本科一年级学生须一律选习一种课目叫做基本英文。考试不及格不准升级。&并成立以教务长为首、各院长和英语教员为委员的&基本英文课程委员会&。这个制度和委员会虽历经战乱,一直保持到1948年。
  作者:山-东 回复日期: 5:37:34 
    其实清朝的时候就有不少的大学了,  ------------------------------------------------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有了大学,但中国大学的真正发展阶段是在民国时期,甚至是北洋政府时期。    1895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诞生,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京师大学堂诞生,1920年前后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综合大学东南大学,此为早期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此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相继发展为中国早期高水平的现代国立大学。         1912年,战乱导致教育凋谢,当年新立中华民国。国立京师大学易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不久全国划分为六大学区,于六大学区设南京、北京、广东、武昌、成都、沈阳六大高等师范学校。不久,掀起高师改大运动,1920年前后,南京、广东、武昌、成都、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分别改建国立东南、广东、武汉、四川、东北大学。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坚守传统,仅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学校1928年改建为国立清华大学,由外交部移至教育部管辖。    这一时期,中国的大学出现了最早的黄金时代。     国立武汉大学
  国立四川大学       20世纪初,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中,1902年创办了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5年前后又陆续兴办了四川通省师范学堂,以及法政、农政、藏文、工业、考古5所专门学堂。这些新式学堂是四川大学的雏形。后经演变,到1926——1927年间,上述学堂成为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1931年,3所大学合并定名为国立四川大学。到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四川大学设文、法、理、工、农、师6个学院,25个系,2个研究所,有学生5000多人。
  谢山东版主支持    国立四川大学  民国期间有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在这里任教    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张澜、吴玉章曾任校长,朱德、杨尚昆、郭沫若、巴金、朱自清、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张铨等,曾在此求学或传道授业。  
  国立四川大学明远楼
  国立四川大学1943年建的化学馆
  国立四川大学 1943年建的化学馆
  国立四川大学1943年建的数理馆
荷塘月色?
  原成都工学院
  国立四川大学老钟楼
  国立重庆大学,建于1929年,当时的四川军阀刘湘一手创办,最初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至现在的位置——沙坪坝,位于嘉陵江畔,靠近石门大桥。1935年升为省立大学,1942年改国立大学。到1949年,重庆大学经过20年发展,成为了一所拥有理、工、文、商、法、医6个学院,21个系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国立重庆大学  建校初期至1949年期间,在校任教的著名学者有: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最早把现代数学引入我国的学者之一的何鲁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创始人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张洪源教授、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考察学者、著名电讯工程专家冯简教授、著名数学家柯召教授、著名作家艾芜先生等。      国立重庆大学 1931年建成的理学院
   抗战前的中国有高校108所,战争初期,有91所遭到严重破坏。中小学被焚烧破坏,更是无计其数。中国的学校除了被迫停办,只有辗转内迁。“战前重庆中等以上学校只有32所,战后激增至97所,大都集中在沙磁山歌和九浮地区。”(《重庆概览》)沙坪坝、磁器口、山洞、歌乐山、浮图关,均在沙坪坝境内。据统计,抗战时期迁渝高校数十所,其中迁入沙磁地区的占迁渝高校的68%,占迁川高校的1/3。  
迁校情境极为悲壮。原在南京,后来迁到沙坪坝松林坡的中央大学,“八一三”事变后,校长罗家伦赶紧通电正放暑假的学生立即返校。8月 15日,罗校长在四牌楼大礼堂召集师生,发表演说,然后举校西迁。迁徙艰辛备尝,其农学院搬迁良种家畜入川,鸡鸭鹅兔笼装后置于牛马背上驮运,猪羊则驱赶随行。风雨兼程,昼夜不舍,千辛万苦,历时竟达一年,1938年11月抵达沙坪坝时,仅余20余头荷兰乳牛。在嘉陵江边的松林坡中央大学畜牧场,罗校长重逢这些南京“故人”,眼中热泪不禁夺眶而出。国立山东大学从青岛初迁万县,再迁沙坪坝,一路备受煎熬,设备损失殆尽,只得宣布停办,所余学生并入中央大学。        国立重庆大学 1935年建成的工学院
  陪都教育不只是一个地域现象。它能够撑持八年,完成抗战时期我国文化教育重心由东向西的战略大转移,改变战前我国教育的失衡布局,奠定战后中国教育基本格局的新基础,首先基于战时正规教育路线的确立。1938年1月,国民政府任命陈立夫为教育部长,教育部设巴县青木关(今沙坪坝区青木关镇)。3月陈氏在渝就职,针对纷纷扰扰的教育议论,指出:“(一)教育为建国之根本大业,各级各类学校之设立,实各有其对国家应付之使命;(二)抗战是长期过程,不容许将人才孤注一掷,而必须持续培养人才;(三)国防的内涵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是必须培养的基本知识,就是造就各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四)学生对于国家应尽的义务实为修学,平时如此,战时更宜悉力以赴。”        1939年,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蒋介石进一步阐发了“战时要当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本”。他分析:“平时要当战时看,战时要当平时看。”“战时生活就是现代生活。现在时代无论个人或社会,若不是实行战时生活,就不能存在,就要被人淘汰灭亡。”“因为我们过去不能把平时当作战时看,所以现在才有许多人不能把战时当作平时看,这两个错误实在是相因而至的。”蒋介石还说:“我们教育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当看到战后……我们要建设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我们在各部门中需要若干万专门的学者,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的技工和技师,更需要几百万的教师和民众训练的干部。这些都要由我们教育界来供给,这些问题都要由我们教育界来解决的。”     1938年陈立夫出任教育部部长后,颁布了《公立专科以上学生贷金暂行办法》,对全国公立专科以上学生发予贷金(公私立中等以上学生亦适用)。贷金额为每人每月8~10元,半额为4~5元。以当时松林坡中央大学为例,来自沦陷区的学生都拿贷金。徐中玉先生回忆:“当时六元钱作为伙食费,两元零用。在抗战初期,伙食倒不差。”贷金制度实行的最初一年,享受的专科以上学生有3万多人,中等学校学生2万多人。到1939年,享受教育部津贴的学生已达10~14万人。贷金制度是确保内迁学生能够继续求学的必要保障。像李政道、杨振宁这些后来的知名学者,顺利地念完西南联大,皆得益于贷金制度。这是从小处看。从大处看,则是保障延续中国文化教育血脉的重要举措。     国立重庆大学 寅初厅
  国立重庆大学,好像听说过
  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只可惜,GCD执政后,尽让一些不懂教育的党棍来执掌各大学,才使中国的大学教育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后退现象,悲哀啊!
  好贴!
  怎麼沒有國立英士大學?
  某党就是卑鄙,把所有成绩都说成自己的,什么一穷二白都是骗人的,事实却是解放前的经济,教育等方面都比gcd政府成立后好,有些方面不只是好一点点。尤其是教育体制。  现在的北大不再是当年的兼容并包的北大,现在的清华也不是当年的享誉中外的清华,现在的浙大也不再有东方剑桥之称。  倒退!
  190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美)        偶然间看到了我大学的前身
  It's a pity. 中央大学 was the greatest university at that time in Asia. The only competitor wa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Now the back one is still in the groups of world top universities, but where is the former one?
  圣约翰大学的原址好像现在是华东政法学院吧?  听说还行
  国立四川大学老钟楼    LZ搞错了
那是华西医大的钟楼  2000年才并入川大的  
  偶然间又见到了我的母校-重庆大学原工学院的大楼,把我带回了学生时代,不禁感慨万分。谢谢楼主!
  你要说老共煮鹤焚琴吧,它肯定是不爱听。  它会说你看看现在大学是不是多了,受教育的人是不是多了,大学经费是不是很充足。。。  其实他们都他妈给毁了。毁的毫无生气,为什么呢?被阉割了。
  ……    因为有关资料显示,蒋公当年把大部分经费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上了。。甚至比军费还要大!
打仗都没钱的时候,蒋公依旧执著的把资金投入教育,也就是因为这样,才造就了新中国的人才们。。  如果就凭GCD。。不用想了,就中国现在各个大学这种风气……    就这个政策。。能出来什么?    不知道。
  不错不错
  那时的大学为什么都那么漂亮呀W!
  民国办学兴教搞得不错.
  郁闷。    如果按现在的教育体制,华罗庚,钱仲书等严重偏科的人是上不了大学的。可是当时,就可以不拘一格,破格录取。钱老先生才能进北大吧。搁现在,呵呵······
  眼泪哗哗的    中华民国万岁!!!!1
  1922 天津塘沽大学
现 河北大学
  惟是一声叹息..
  说句实话:蒋公好,老毛坏
  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堂国立京师大学    堂 国立山西大学堂。*      我们学校一直说山东大学堂是第二所国立大学。  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比山西早。
  解放后,川大在共产党的“整治”下,一步步地衰落到现在这个田地,可悲可叹。
  解放后,川大在共产党的“整治”下,一步步地衰落到现在这个田地,可悲可叹。
  其实大陆和台湾可以考虑在中国民国的旗帜下实现统一。
    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只可惜,GCD执政后,尽让一些不懂教育的党棍来执掌各大学,才使中国的大学教育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后退现象,悲哀啊!  --------------  ding!
  看来中国还是有清醒的人!民族之希望所在!就不怕没有出路!
  作者:回忆中的影子 回复日期: 11:59:37 
    ……        因为有关资料显示,蒋公当年把大部分经费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上了。。甚至比军费还要大! 打仗都没钱的时候,蒋公依旧执著的把资金投入教育,也就是因为这样,才造就了新中国的人才们。。    如果就凭GCD。。不用想了,就中国现在各个大学这种风气……        就这个政策。。能出来什么?        不知道。    ===================================    好大学基本都是人家外国教会办的,  用的美国的教师和美国的图书,  跟老蒋有个屁关系!  就TM会往脸上贴金!
  楼上都是一般SB!  那时全国才108所高校,其中一多半还是外国教会办的,  能招多少学生?国民政府需要花多少钱?  现在呢?很多人都能读大学了,一年光本科生就270万,高校大大小小几千所,总不能都投到北大清华吧?  
  要我说,孙中山、蒋光头这两个老贼不取代清朝,  搞不好京师大学堂比哈佛、斯坦福还强100倍呢!
  就是就是,    想当年中央大学多风光,    现在一下子被切割成不知道几块了,    GCD们只想着自己皇城根下的学校,    好让自己的子女享受,
  国立重庆大学    当时川西的成都成立四川大学后,主政川东地区的行政首长刘湘深感人才培养的必要,于是,准备在重庆地区建一所综合大学,但是建校经费却是一件影响民 生的问题。当时的中国可谓战 火连连,民
聊生。餐桌上能吃上猪肉可算得上相当奢 侈的了。刘湘就在猪身上打起了主意,他下令从今以后养猪户每杀一头猪必须上缴一个银元的猪头税,经过两年的积累,有了一笔可观的建校经费,于是在1929年10月在重庆的中心地段较场口重庆大学挂牌成立。刘湘也就成了重庆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国立重庆大学     一、抗战爆发后逐步扩大规模    
处在抗日战争大后方的重庆大学,在战前,她已拥有两院(理工)七系(数理、化学、地质、上木、机电、化工、采冶)一个专修科(体育)。1937年5月,重庆市商会给重大公函,要求从速设立工商学院,建议先开办银行会计和工商管理两系。于是.经校务委员会决定,从暑期开始,招收商学院新生,暂不分系,先招一个班。到1938年招生后。才分设银行保险系、会计统计系和工商企业管理系。    
此时由于沦陷区大批学生涌向重庆.许多人要求到重庆大学借读,学校为此曾经增设了一个特别班(次年撤销)。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根据当时体育师资奇缺的状况,又安排在重大增加一个体育师资班。1939年春,在商学院增设了一个统计专修科。学制二年。同时,学校将体育专修科学制改为三年。    
1940年,学校又将采冶系分为采矿和冶金两个教学组,机电系分为机械和电机两个教学组,土木系分为路工和水利两个教学组,数理系分为数学和物理两个教学组,会计统计系也分为会计与统计两个教学组,学生则按组分开教学。同年。还成立了隶属于训导处的医务室,以满足教职员工迅速增加的需要。1941年春,学校再将机电系分为机械系和电机系,土木系分为十木系和建筑系。    在这艰苦的岁月里,重庆大学已发展成为理、工、商三学院,拥有12系和两个专修科(体育、统计)、一个师资班(体育)。  
二、在敌机空袭下坚持教学和科研活动    
抗战期间,重庆曾多次遭日本侵略者飞机的狂轰滥炸。如:日,体育专修科办公室及校办铁工厂附近被炸数处;日。工学院大楼及教职员工、学生的宿舍都遭受轰炸,损失严重;同年7月4日,日机对我校肆意狂轰。投弹达数百枚,损失更惨重。为了把教学和科研活动坚持下来,学校下最大决心,整理修缮被炸房屋,并挖掘5个防空洞,及时转移图书和珍贵仪器、实验设备。建筑系、机械系和电机系等分别建立了地下实验室。    
这期间,学校还修建了可容200人的女生宿舍楼,添建了盥洗室、厕所和浴室。缓和了学生住宿的拥挤状况;学校在1939年兴建了自来水装置(当时沙坪坝尚无自来水供应)。解决了师生食用水的困难。学校还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添设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其他设备,如矿冶系建立了采煤室、试金室,化工系添置了制革设备、油脂设备。机械系添置了实习机器,电机系购置了各式电表,商学院还专门购买了1万元图书和必要的外文资料等。    
许多知名学者、教授来到战时的陪都后。不少人就聘重庆大学,使学校的师资力量更加雄厚,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声誉蒸蒸日上。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出任商学院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央地质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担任讲座教授。著名数学家何鲁教授继续担任理学院院长。著名无线电专家冯君策(冯简)担任工学院院长。据当时统计,学校聘请专任教授54位(其中17位兼有校内各种职务)、兼任教授58位,合计共有教授112位,学生仅有1016人。    
由于师资充足,阵容整齐,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和提高。工学院院长冯君策讲授无线电课。内容生动丰富,简口月扼要,极易理解消化,深受学生欢迎;他还拿出自己薪水,印制德文《许特科技手册》,送给本院师生人手一册,解决教与学都缺乏工具书的问题。    
土木系教授叶明升讲授河工学课,刘泰琛教授任铁路曲线及土方课,丁观海教授(现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的父亲)担任钢筋混凝土、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的讲授.均认真负责,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注意联系实际,受到学生好评。    
化工系教授傅肖鸿(傅窿)讲授物理、化学和英语课,彭用仪教授任分析化学和德语课,胡叔平教授任普通化学,彭蜀麟教授讲工业化学和化工原理等,他们的知识而宽,教学态度认真,对学生要求极严,尤其是实验课更是如此。    
理学院院长何鲁,在教学方面狠抓基础课程,采用启发式,注意基本功的锻炼,大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地质专家李四光教授的讲座,更是坐无虚席,深受学生喜爱。商学院院长马寅初讲银行学、货币学。并结合抗战时期的财政经济现状,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斗争,学生受益极大。丁洪范教授讲经济学、初级会计,朱祖晦教授讲初等统计、商情预测和数理统计,朱国璋教授讲成本会计、公司理则和会计报告分析,张圣奘教授讲经济地理等,都普遍受到学生欢迎。    
国立重庆大学理学院
在兼任教授中,有些来自专业工作部门,他们掌握的实际材料比较丰富。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如国民政府交通部统计长王仲武讲统计原理,监察院监委林和成讲高等会计,主计处秘书长杨泽章讲授政府会计,主计处科长马明治讲铁道会计、会汁制度设计.中央信托保险部门经理罗北盛讲授人身保险等,部有较丰富的材料和各自的特色.很受学生的喜爱。    
还有一些工厂的厂长、工程师来兼任教授,他们不仅在教学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而且还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内迁来渝的上海炼钢厂厂长余明钰给矿冶系讲授“钢铁冶金学”,并带领学生回厂实习,使大家既学了理论.又学到了炼钢铁的实际技术;交通部公路工务总处陈政和为土木系开《路工研究讲座》;美国机械设计权威、美国战时全国技术训练委员伊顿教授开设了《美国战时工业概况》、《美国战时大学教育》等专题讲座,均反映效果良好。    
在战时的艰难条件下,师生们还坚持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工学院电机系兴建了无线电机实验室和高压电实验室。无线电机实验室主要研究远距离电波传送问题,他们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己动手装置了6个真空管的再生式、超外差式、回动式等各种电子管收音机,并敷设各式天线,以检查世界各国电台电波强度,并研究天气与电波之关系;高压电实验室主要进行对四川出产之各种绝缘体的绝缘程度之研究。    
机械系兴建了热工研究室,开展各种原动机改革的研究,他们对蒸气往复机和留塞尔内燃机以及其他原动机进行了各种改革试验,还对供学生实习的铁工厂中的各种车床、刨床等加以整修,并适当生产一些轻工业需要的机械,供应市场。    
土木系兴办了材料实验室、水利实验室和土壤实验室.分别开展了对钢铁、木材、钢筋混凝土及道路材料的研究,对四川水利建设工程、土壤力学和堤工土壤的研究。矿冶系的试金室、电解室开展了对四川各种矿物成份和土法制造紫铜的研究.他们还和第二十四兵工厂合作。对该厂生产的各种钢料以及组织成份进行研究。    
理学院地质系与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对四川地质矿产的调查。1939年夏,重大师生考察队,曾到四川灌县、彭县一带作地质调查,在50天中,完成了两县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一幅和研究报告一份,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    
地质系还组织毕业班学生,在重庆磁器口到白市驿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一批毕业论文。商学院则组织师生对四川各地特产及工商状况、各县生活状况进行社会调查,编制出各县物价指数。    
在校师生成立有各种学会,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商学院成立的“工商管理学会”,编辑出版了刊物《工商管理》;体育专修科成立的“体育学会”,制订了该会章程;土木系成立的“土木工程学会”,设立总务、学术和职业指导等部.并出版会刊;采冶系成立“采冶工程学会”,下设调查、研究、体育三部。这些学会从事的学术活动.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如《工商管理》上刊登了张圣奘教授的“战时企业管理”和“战时运输管理”,丁洪范教授的“谈谈战时的粮食管理”。潘序伦教授“币值变动下工商业会计新发生之困难问题”等文章。这些论文,都结合抗日战争的实际,对当时的重大经济问题加以研究,提出了看法和主张,具有一定的质量。    
为了活跃学术空气。开阔师生视野,学校还邀请菩名学者、专家来校作专题学术报告。先后有郭沫若讲“屈原”,老舍讲“怎样学习文学?”,云南大学政治经济系主任林同济讲“二十年来中国思想界的动向”,四川地质调查所所长李赓阳讲“石油地质及中国石油之希望”。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所长邹治讲“中国水利建设方针之商榷”,经济部燃料管理处朱伯涛讲“关于发展国内矿业与今后应负之责任”等等。    
在这期间,全国性学术团体如中国地质学会曾多次在重大举行年会。在日至16日举行的第十六次年会上,由该学会理事长李四光致开幕词,重大校长叶元龙致欢迎词。年会还组织全体会员于17日至23日去川中威远作地质考察旅行。这些活动都有重大师生参加,直接影响和推动着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国立重庆大学 民主湖
  国立重庆大学       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陪都确立了战时正规教育路线——  
“教育事业,百年树人”      1939年,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蒋介石进一步阐发了“战时要当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本”。他分析:“平时要当战时看,战时要当平时看。”“战时生活就是现代生活。现在时代无论个人或社会,若不是实行战时生活,就不能存在,就要被人淘汰灭亡。”“因为我们过去不能把平时当作战时看,所以现在才有许多人不能把战时当作平时看,这两个错误实在是相因而至的。”蒋介石还说:“我们教育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当看到战后……我们要建设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我们在各部门中需要若干万专门的学者,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的技工和技师,更需要几百万的教师和民众训练的干部。这些都要由我们教育界来供给,这些问题都要由我们教育界来解决的。”   ......    直到现在,台湾省中央大学学子几乎每年都会组团回重大故地重游,南大、东大的历届校长都不忘与重大的这段历史情结。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在东大百年校庆的祝辞中还特意提到“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重庆大学对迁校到重庆的东南大学,给予了无私的支持,使东南大学得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   《陪都史》着重指出的是:抗战爆发后,为了保存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大批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完成了向大西南地区的战时内迁,全国百分之三十四的高等学校汇集于重庆。    据当时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孙定文先生的统计,抗战期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当中,“高级知识分子中十分之九以上西迁;中级知识分子中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低级知识分子中十分之三以上西迁”,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化教育中心由东向西的战略大转移,成为中国历史上为保存民族文化国脉的第四次文化教育大迁徙。    该书还称:“抗战时期统一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标志着传入中国几十年的近代高等教育,由初期的无计划放任状态,转入统一组织与规划,从而进入与中国抗战建国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阶段……以陈立夫为首的教育当局,对战时教育体制所进行的一系列措施,有力地克服了战争给教育所带来的危机,为抗战时期正规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77      其次,抗战时期由于人民拥有充分的思想、言 论和出版自 由,是故,文化的发展也就伴随着抗战救国和抗战建国的激情,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蓬勃景象。据该书称:“……美术大师群集陪都,戏剧创作迭呈高潮,电影事业空前繁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港、澳及南洋等地的相继沦陷,“数月以来,上述各地归国文化人,且数千人”。同时,“为了抢救沦陷区内的广大文化知名人士,国民政府的官方机构,军事部门,及地方人士,如张发奎、杜月笙、戴雨农等均做了大量的救援抢救工作……到一九四二年七月,港、沪、南洋各地的文化人士,还在陆续内移中”。      “政府方面,亦于今年(指一九四二年),又特拨专款,办理此项招待和安置工作事宜,除沿途妥为内移的文化人士照料外,并在重庆等地设立招待所,又代为安插工作,期以人尽其才,给每一个文化界的人士以归国服务的机会”。      据统计一九四三年重庆的全国性文艺团体就有三十五个。全国作家三百七十七人中就有一百二十一人集中于重庆。彼时,文学、戏剧、话剧、美术等均为抗战而创作,又在为抗战而创作之中,产生了大量的文艺刊物和优秀的文艺作品。各种文艺丛书的出版,更予各类创作带来了大量的出版阵地;数度雾都公演,尤给话剧的演出和兴盛带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国立重庆大学民主湖
  国立西北大学    国立西北大学成立于1939年10月,是由原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 北洋工学院合并发展而成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 北洋工学院三所大学内迁陕西,合并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初, 日寇侵占了山西风陵渡,陕西潼关告急,西安临时大学迁移至陕西省城固县, 并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又改名为国立西北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 同时将原来的师范学院和医学院分别独立设置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1941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在甘肃兰州设分院,1944年暑假, 校本部亦全部迁移兰州。    在陕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往兰州后,其中的一部分教师未走, 随即留在国立西北大学,1945年,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开始筹备设立教育学系。    国立西北大学
师院师生自己设计、施工建造的大礼堂
  国立西北大学    兰州十里店原是黄河岸边一片荒滩, 国立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人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大学城。图为西北师院全景。
  西北农业大学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1938年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命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迁往陕西城固,随后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7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和工学院分出,分别于与他校合并组成国立西北农学院和国立西北工学院。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把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    西北师院以前校长陈宝泉(字筱庄)命名的学生宿舍筱庄楼
  国立中山大学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民国时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
  国立中山大学学生在1949年后陆续当选的院士       丁颖 国立广东大学前身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学校创办后一直在农学院任教授,依次担任过农学系教授兼主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稻作试验及在各地所设稻作试验场主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等。     许涤新 1926年考入国立中山大学。     周立三(周祖豫)1933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     赵善欢 1933年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长期任教于农学院为副教授、教授。    黄秉维 1934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     陈国达 1934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长期在该系任教,担任过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地质学系副教授,地质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杨简 1934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长期在该学院病理学研究所任教,从助教直至教授,是梁伯强教授的学生。     蒲蛰龙 1935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并长期在该系任教。从助教到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不久,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创办昆虫学研究所,曾担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副校长、顾问等。     张作梅 1941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     叶叔华(女)1949年5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学系。
   国立中山大学    小礼堂     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孙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全景
  国立中山大学  体育馆
  国立中山大学  工学院土木工和系教室 , 颇具规模.
  國立中山大學校歌創作于建校初期,由陳洪作曲,第一任校長鄒魯作詞。復校後對原歌詞作了少量修改,將原歌詞第一、二兩句“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改爲“中華文化 源遠流長”。  鄒魯 原詞 陳洪 曲    
* 中華文化 源遠流長  
*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 國父手創 遺澤餘芳  
* 三民主義 儀行四方  
* 民國基礎 大同梯航  
*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 懿歟勉旃 勿墮勿忘      國立中山大學 法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 理学院化学教室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文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
1935年10月医学院全体教授合影
  台湾 國立中山大學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至臺灣後,為因應社會對高等教育之需求,於1980年7月核定設置國立中山大學籌備處於高雄市西子灣,李煥為首任校長。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誕辰十一月十二日作為校慶。目前共設有文、理、工、管理、海洋科學、社會科學等六個學院,共有十八個學系、三十五個研究所、二十五個博士班。
  台湾 國立中山大學  
  台湾 國立中山大學
  面临台湾海峡的国立中山大学    國立中山大學緊臨高雄市兩大名勝-西子灣海水浴場及壽山公園,背山面海,景色優美。校園以一座壽山隔離塵囂,穿過隧道又可以立即進入市區。    校園內有登山步道、游泳池、網球場、綜合運動場等健身與休閒場所;也有各種學生社團,包含學術性、服務性、康樂性與體育性等四十餘個。能在這個依山傍海的地方讀書及成長實屬難得可貴。學校附近風景名勝很多,從旗津海水浴場、澄清湖,到墾丁國家公園和海洋生物博物館均為本校學生活動範圍。    此外,高雄市立美術館、科學工藝博物館等皆為怡情益智的好地方。本校共有兩大宿舍群,可提供四千餘個床位給全校學生申請住宿。每棟宿舍內均有電話、電腦網路、洗衣機、烘衣機、電視機及桌球桌等設施。此外,還有五座餐廳,供應價廉物美的飲食。本校致力提供學生一個舒適的環境,使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
  台湾 国立中山大学  
  台湾國立中山大學
  国立山东大学    1926年,在直系军阀張宗昌主持下,济南的6个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省立山东大学。山东省教育厅长王寿彭任校长。    1928年8月在北伐军攻占济南后,国民政府省立山东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组织专人从事筹备工作。后经蔡元培提议,将国立山东大学设于青岛,在原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成立国立青岛大学。日,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杨振声任校长,1932年复称国立山东大学。这段时期,学校聘请了老舍、洪深、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王淦昌、童第周等一大批名流学者,国立山东大学斐名全国。    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迁往外地,次年停办。日在青岛复校。
  1931年行政院议决,将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任命赵太侔(赵畸)接任校长。赵太侔 原为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赞同杨振声的办学方针。接任后增聘老舍、洪深、张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师资阵营更为整齐,同时撙节行政费用,添购图书、仪器,先后建成科 学馆、工学馆、体育馆、化学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厂等,改善了办学条件。此时期由于外部环境 相对稳定,校内人才荟萃,名流云集,师生勤奋教学、成就蜚然,成为学界仰重的国内知名高等学府。 国立山东大学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学校先后创办有学术刊物《科 学丛刊》、《文史丛刊》、《励学》、《刁斗》等。    国立山东大学    青岛第一个海洋生物研究所
  鞋各位支持,继续上图    部分国立山东大学学生在校门前合影
  浙大人顶一个  民国的浙大成就确实比现在高很多 建国后很多专业都给抽空了。。。  加油加油啦  
  谢谢支持,浙大当年不愧为东方剑桥!      李约瑟(Joseph Needham )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李约瑟就以其对胚胎生物化学的卓越贡献而饮誉全球,成为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李约瑟对浙江大学的访问并把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全世界的科学界,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李约瑟对浙大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竺可桢校长和师范学院院长兼理学院化学系主任王进等教授的陪同下,李约瑟先后参观了位于湄潭的化学系、生物系、数学系、物理系、农化系、湄潭茶厂和在遵义的史地系。李约瑟亲眼目睹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领导下,身居偏僻山村,在经费拮据、设备简陋、交通阻塞、物质匮乏、空袭骚扰、疾病侵身、通货膨胀等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恪守&求是&校训,弦歌不辍,教学、科研正常进行,且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仅中国科学社30周年纪念会期间提交宣读的学术论文就有80多篇。他曾这样写到:&在湄潭,研究工作是很活跃的,生物系正在进行着腔肠动物生殖作用的诱导现象和昆虫的内分泌素等研究。这里关于甲虫类所有的色彩因素的遗传方面的工作,在美国已引起很大兴趣,较有名的工作有磺胺类药剂的衍化物的研究(有几种业已证明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效)。在植物方面,因为限于仪器,工作侧重于理论的研究,如原子核物理学、几何光学等,水平显然是很高的。这里还有一个杰出的数学研究所。&([4],P,497)  ......    抗战期间,在竺可桢校长的卓越领导下,浙大由一所后起的一般性地方大学,迅速崛起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著名大学,并且在西迁的困难条件下,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许多居世界领先、在国际上影响重大,如物理系王淦昌教授关于探测中微子的研究等;有一批国内首创、在学术界独领风骚的研究成果,如著名史学家张荫麟教授编著的《中国史纲》等;还有一批社会效益较大的研究成果,如《遵义新志》。  ...
   国立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
  南京大学的另一源头金陵大学是国内著名教会大学,其前身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于1888年在南京干河沿创办的汇文书院。书院设文科、医科和神科(当时称博物馆、医学馆和神道馆),另设中学部称成美馆。后来,美国基督教会中的基督会和长老会又分别于1891年和1894年在南京创办了基督书院和益智书院。3个书院的学制大致相同。20世纪初,教会为扩大影响,适应时势,纷纷合并书院,改建大学。1907年基督、益督书院合并为宏育书院。1910年宏育书院又并入汇文书院,依大学建制成立金陵大学,推原汇文书院院长包文(A. J. Bowen)为校长。      大学始建时,设文科、师范专科、华言科及附属中学。1911年,在美国纽约州立教育局立案,经纽约大学认可,给毕业生颁授该校的文凭和学位。1913年,司徒雷登等人创办的中国东方医科大学并入,金大又重建了医科(1907年因故停办)。当年招生,定为预科2年、正科5年,授医学博士学位,这是我国最早的7年制医学教育。只是首届学生尚未毕业,医科便移交齐鲁大学,金大改办医预科,并创办了鼓楼医院(现为南大医学院附属医院)。1914年,金陵大学在曾得到孙中山、黄兴、黎元洪、袁世凯等30位民国要人“竭力襄助”而成立的“中国义农会”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最早的4年制农学本科。次年添设林科。1916年合并农科、林科为农林科。当时国内各类大学中,唯有金大设有农林科,成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之先驱。1921年改文科为文理科,增授理学学士学位。至1923年,金大的文理、农林两科共设13个系、3个专修科,在校学生500多人,成为一所完备大学。
  金陵大学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金大文理科科长、留美博士陈裕光成为金大第一位中国人校长。1928年,按照国民政府大学院颁布条例呈请立案,同年9月20日立案照准,为国内教会大学最先立案者。改组后的金陵大学,进行了若干改革,撤销宗教系,宗教课程由必修改为选修,宗教仪式改为自愿参加,学校的各级行政工作也逐步改由中国人主持。这在当时教会大学中开风气之先。      1930年,按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章程,将文理科改建为文学院和理学院,农林科改建为农学院,同时成立了与三院并列的中国文化研究所。1935年,又按教育部章程,先后设立了文科研究所史学部、理科研究所化学部、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诚如金大校歌中所言:“三院嵯峨,艺术之宫,文理与林农”。这一学科框架奠定了金大作为“江东之雄”的基础。      1937年7月,抗战军兴。同年11月,举校西迁,在成都华西坝借用华西大学的校舍开办,理学院分部设在重庆求精中学,金大附中设在万县。这期间,金大增设了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修科—影音专修科和图书馆专修科、英语专修科(与其他学校合办),农科研究所增设农艺学部和园艺学部等。抗战胜利一年后东还复校,于1946年9月在南京原址开学。1948年,金大文、理、农3院已有22个系、4个专修科、7个研究所。在校学生达1100人,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时期的著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