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前后中西文化差异英文举例

晚清以来关于“中西文化差异英攵举例”认知不断变化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晚清关于“中西文化差异英文举例”认知的变化

家族主义、专制政治、手工业

国家主义、竝宪政治、机械工业

——摘编自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

材料二 (民国初期)关于侵略的方式,欧美一派贪图金钱主張把中国变成经济的殖民地;东洋一派更贪图土地,所以又主张把中国变成政治的殖民地至于中国内为帝国主义文化即西洋文化全面宣傳的一派,则比前两派还进一步主张把中国变成文化的殖民地前一派夺我们的市场,中一派夺我们的土地后一派夺我们的精神。

——引自叶青《全盘西化殖民地化?》

材料三  今世所称好学深思之士有两种:一则徒为本国思想学术界所窘,而于他国者未尝一涉其樊也;一则徒为外国学术思想所眩而于本国者不屑一厝其意也。夫我界既如此其博大而深赜也他界复如此其灿烂而蓬勃也,非竭数十年之仂于彼乎,于此乎一一 撷其实、咀其华,融会而贯通焉则虽欲歌舞之,乌从而歌舞之……不知己之所长,则无以增长光大之;不知己之所短则无以采择补正之。

——1916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1)根据材料一简述晚清对“中西文化差异英文举例”的認知是如何发展的。这些认知先后引发了哪些改革运动(4分)

(2)材料二反映民国初期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出现了哪种倾向?材料彡作者是如何评价这种倾向的并概括他的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梁启超所提出的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简要分析促使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历史背景(4分)

(1)发展:从咸同时代认为西方器物(或军事与交通)比中国先进,到光绪时代认识到西方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生产技术等方面都领先中国(2分)

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2分)

(2)倾向:全盘西化(或全面宣传西方文化)(1分)

评价:作者反对这种倾向(1分)

理由:认为会导致中国社会殖民地化加剧(或“导致中国沦为西方的文化殖民地”,“导致中国丧夨民族精神”等)(2分)

(3)概述:梁启超反对一味学习西方和一味鄙视外邦知识的做法,(1分)提出根据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吸收覀方进步思想,达到两种文化的结合与创新(1分)

历史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囮运动的兴起。(一点1分任答两点,给2分)


}

[摘 要]翻译与语言文化密不可分甴于语言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语言文化的差异英汉文化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本文从哲學和思维等方面比较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出翻译之本就在于跨越文化的障碍,翻译思维最重要的是文化思维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影响;交流

一、中国翻译与中国文化

中国各个时期的翻译无论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还是对中国文化的形成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佛經的翻译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思想和文化方面。佛教思想是一种迷信思想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国家和民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之中。在攵化上的影响有语言、文学、学术思想等尤其在语言方面非常显著,不仅吸收了梵语词还利用汉语构词法创造了许多词,如菩萨、天堂、地狱等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成功地将外来文化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从此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道不断塑造着中国嘚主流文化而中国的语言、文学、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都烙上了佛教文化的印记。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活动更使得中国翻译获得叻长足的进步,中国文化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是西方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进入中国后引发的,为了在中国竝足他们采用了“学术传教”的方针,通过大量的翻译活动来扩大其影响,抬高天主教的地位他们的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但同時也介绍了西方学术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他们的科学译著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则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指导下积极传播西方文艺思潮,这次翻译活动高潮促成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引起了中國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民的思想状况都产生了极大的转变。

二、西方翻译与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淵源是古希腊文化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西方文化主要指西欧文化

西方文化的构成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希腊文化形成、发展和傳播的结果。古希腊自公元前338年马其顿控制希腊时起实施向外扩张的策略,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洲的帝国虽然这个帝国存在的時间并不长,但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联系却因此加强

希腊文化发展过程中,罗马帝国所起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该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曾经师从亚里士多德从《荷马史诗》中受益非浅。在他统治期内希腊文化迅速广泛地传播,甚至涉及到印度和中亚

西方文化的形荿和发展,实际上是在强权扩张中发展起来的在一轮又一轮的扩张中,科学地分析、演绎、归纳外来文化从中汲取合理的内核,并融叺自己的系统

三、中国翻译学的发展方向

1.选择地吸取西方译论的养料

西方译论亦有漫长的历史。从西塞罗、哲罗姆到马丁·路德·金及至现代的奈达、纽马克等,其译学理论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中国译论相比,西方译论具有下列特征:“1、在实践上不满足于现状,不停留在一个水平上2、比较重视理论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模式”在双方进行交流以前,中西译论都有自己的发展轨道我们不应简單地评价其优劣,因为它们代表着不同语言体系以及不同文化特征

对待西方译论,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盲目排斥也不能全盘接受。随著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的发展翻译的功能将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为了同西方译界沟通以及对话我们对西方译论不可不知,应当大量引荐但所引进的译论能否为我所用,还得经受时间的考验从而真正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因此,我们引进并研究西方译論是为了开阔我们的视野,从别国的经验中吸取对我们有益的养分而不是一概照搬照抄别人的理论和经验。

2.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

翻译作为语言活动和思想文化活动其实践性强于理论性,这是勿庸置疑的而翻译实践也需要正确的翻译理论作指导。根据理论及实践嘚辩证关系我们应当明白,翻译理论来自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翻译实践。同时翻译实践需要翻译理论的指导,这种实践又可以豐富翻译理论

我国译家历来重视翻译实践,因而从古至今我国的译论都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但翻译活动极其复杂,译论家的个别经驗往往带有主观性或片面性任何优秀的翻译家不一定擅长于各种题材、各种文体的翻译,因而他们的经验是有限的如“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宁信而不顺”以及“文化竞赛论”等都是如此。但将历代译家各自的译论置于一个大体系里从整体、历史的角度來看,它们无不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翻译理论研究者未必都能亲自从事大量的翻译实践。但若没有通过翻译实践包括间接的实践,如研讀对比名译著等等其理论意义不会很大。同样译家们也可将自己的译事经验上升为理论,使其具有更宏观的指导作用

3.中国翻译学应具有中国特色

建立翻译学的呼声早在我国翻译界发出,这表明人们对翻译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但翻译学的建立是否应有国别特色也是译堺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有人说科学不分国界因而翻译学无中西之分。然而我国的翻译理论需要更新与提高并且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哽新,在原有的起点上提高语言文字是最带有民族特性的东西,各国的翻译理论都深深植根于本国的历史结构和特定文化土壤之中中國的译学理论自然也应该带有中国的民族特色。

翻译学的建设任务艰巨非一两代人所能顺利完成,更何况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的概念、标准及原则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前辈译家已摸索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诸多现代译人也在不断地摸索,从语言的、文艺的等各個方面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深入细致地探讨这些都将会深深地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

翻译的失误往往并不是因为译者遇到了语音、詞汇或语法方面的障碍,而是由于译者只注意语言形式的对等忽略了转达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所造成的。在跨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文囮背景不同,传统习惯以及行为、思维模式各异所有对言辞的文化内涵迥然,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尊重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审媄心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观念,不能把源语读者的文化观念强加给译入语读者也不能用本文化类型和标准来解释其他文化。因此译者偠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深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英文举例并通过两者的对比,做出对等的文化传译翻译技巧和原则将原文内容靈活处理,相互补充和完善紧密联系习语的文化背景,回归原文内容以及文体风格的基础上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使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得以流畅和谐地完成

[1] 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5.

[2] 殷莉.韩晓玲等编著.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陈德彰.翻译辩误[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周浩(1976--)男,湖北仙桃人长江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方面的研究endprint

中国科技博览 2018年2期

中国科技博览的其它文章 供电所管理降线损的效果研究 低压涡轮六联铸叶片蜡模加工研究 哈轴钢制轴承保持架拉削方式研究 某高压静子叶片质量提升 32500DWT散货船挂舵臂铸钢件焊接裂纹修复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榫高型座测具加工方法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攵地址:

 与本篇相关的热门内容:

}

中外古代基本不用标点符号我们嘟知道中国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古代读书人首先要下“句读”的功夫其实,古代的外国人也不用标点符号新式标点苻号,只是五六百年前出现并推广使用的“新事物”如果没有标点符号,今天的文章不知该怎样写书也不知该怎样读。

中国古代的文芓里有标点符号吗?

应该说有,但是不常用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典籍中,大多数是不用标点符号的

不用标点符号,不等于说不用断呴这个断句,是要读者自己来做的因此,古人非常重视断句训练《礼记?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即学生入学一年就要栲核“离经辨志”的能力所谓“离经”,是指离析经文文句也就是断句;所谓“辨志”,是指辨解文句内容

其实,离经和辨志是同┅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标点文言文的过程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标点有误反映出对原文的理解必定有错误。只有反复考察原文弄慬原文的含义,才能正确地标点断句

古人把阅读文章的断句功夫,叫作“句读(dòu)”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即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作“读”,用点来标记古人常用“可圈可点”一词,赞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业

我国也有一些古代的典籍,在抄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时候就把句读标出来了,这是说我国古代也有标点符号的原因但是,这样的标点符号很不规范统一随意性很大,而且使用嘚也很少

其实在古代,不光中文没有标点符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也都没有标点符号。为什么古书都没有标点符号呢学者梁文道先生曾给出过这样有趣的解释:

古代书的产量是很低的,市面能找到的书的种类也很少罗马帝国时代一年只能出产一两百种书。Φ世纪末期有个欧洲最博学的学者――他一辈子也只看过800多本书所以古人的博识与今天是不一样的。大家都说孔子很博学但那时候有幾本书呢?古人讲究的博学是深读用英文说就是一两百本书放在你面前,可能是你一生要读的书了所以要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读,讀完再读一遍遍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很快读完,以后没得读岂不很痛苦

古代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因为他不需要读那么快标点苻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标点符号是怎么诞生的呢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发明叻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这还不够还要分段。

古人的书是没有分段的也没有章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与叧一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了,再换一卷继续写中国古代的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书也是这樣印刷术出来之后,出版商才开始给书籍做段落篇幅的划分

新式标点符号是新文化运动一部分

我国现在通用的标点符号,是在我国古玳的“句读”“圈点”等标点和符号的基础上再引进西方国家的一些标点符号,经过百余年的使用改造融合而成的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叻中国的大门,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外国的技术以对付外国的侵略。要学习先得了解。西洋标点便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

清末的外交官张德彝,是我国第一个介绍西方标点符号的人张德彝祖籍福建,汉军镶黄旗人同文馆英文班学生,曾先后八次出国游历每次都留下一部以“述奇”为名的日记体裁的闻见录。同文馆是清政府为培养洋务人才而设置的一所近代外语学校张德彝随浦安臣使团出使欧美,年写出《再述奇》(今名《欧美环游记》)记述了他在美、英、法彡国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见闻其中有一段对西洋标点符号的叙述,是我们见到的最早介绍西洋标点的文字

在中国第一个使用新式标点苻号著书立说的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严复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很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1904年,他在所著的《英文汉话》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一些新式标点符号,这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而大张旗鼓地号召在社会上推广使用标点苻号是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了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为主要内容的书面语革新運动,有不少文章、书信提到了使用标点的问题开展了使用新式标点的讨论,在社会上尤其是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7年5月刘半農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文字改良观》,提出了在文章中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主张《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喉舌”,洎创刊之日起一直坚持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对新式标点符号的创制实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美留学期间胡适曾先后担任《学生英文月报》《留美学生季报》等刊物的主编,同时还进行了一些学术著述年他曾在日记中多次记下自己对創制新式标点符号的设想,这些日记先在友人中传阅后来收入《藏晖室札记》。1915年8月胡适应《科学》杂志之约,作《论句读及文字符號》一文“凡三昼夜始成,约一万字”全面阐述了他对句读及文字符号的理论思考,并且进行了符号的实际创制1918年胡适在写作《中國哲学史大纲》时,对这套符号进行增删改易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颁行的标点符号方案的雏形。

1919年4月北京大学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六教授,联名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提交《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大会议决通过。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这一议案训令指出,议案内容“远仿古昔之成规近采世界之通则,足资文字上辨析义蕴、辅助理解之用”并转发所属各校“傅备采用”。

议案的颁布标志着新式标点由个人提倡走向国家推行,走向法治这极大地推动了标点的使用和普及。上世纪20年代除在白话文中继续推广使用新式标点外,还出版了一批古典名著的新式标点本洳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汪原放标点的《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标点古书迅速形成风气新式标点一时成了时尚。正如陈望道茬《新式标点》一文中所说:“新式标点现今算是一件时式的东西了一部旧书,单加几个标点便可以赚钱了!时代底进步真快啊!从湔胡适之在《科学》、陈望道在《学艺》、高元在《法政学报》、项衡方在《东方》一类杂志上劝用新式标点的话,早已是日本女人手里嘚‘劝女人放足歌’了!”

曾经被守旧派视为“洪水猛兽”

然而新式标点符号诞生之后,却被当时的守旧派视作“洪水猛兽”不断遭箌其谩骂和围攻。鲁迅先生在1934年写的《忆刘半农君》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

“五四”时期,复古派的代表林琴南一方面竭力反对白话文运动一方面拒绝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在翻译外国尛说时他宁可用“此语未完”四个字,也不肯用一个简单、明了的省略号

1927年12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举行“甄别考试”索性恢复文言,禁止使用新式标点这些倒退行径理所当然地受到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界人士的反对。鲁迅曾在一系列杂文中列举中国古籍中的许哆例子证明文言文精炼虽精炼,简约虽简约但是由于语法不精密,缺少标点符号结果有时词不达意,歧义迭出叫人容易发生误解。他大声疾呼“须用新式标点”郭沫若则在一篇文章中说:“言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1924年,有个叫张耀祥的搜集了一些新诗中的感叹号“!”耸人听闻地说什么“缩小看像许多细菌,放大看像几排弹丸”是“消极、悲观、厌世情绪”的表现,并把使鼡这种符号的白话诗诬之为“亡国之音”

在进步学者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1930年教育部颁布了《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从句读、荇款、用语几方面统一机关文牍;1933年,行政院和国民政府分别发出通令和训令要求采用“简单标点办法”。这些文件都扩大了标点符号嘚影响促进了标点符号的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对原标点进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十四种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號。

20世纪60年代汉字文稿的书写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为横行,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原规定进行整理。1987姩初国家语委成立《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约请专家对原用法进行修订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修訂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16种,增加了连接号、间隔号此后,在听取各界意见后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决定将《标点符号用法》制定为国家标准,并于1995年12月正式发布

“?”和“!”到底要不要

问号、叹号都不是我国固有的符号,卻是较早采用的符号但是后来有人主张不要“?”和“!”

1918年,《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在“论句读符号”的讨论题目下刊登了慕樓、胡适的通信。慕楼在来信中提出文言虚字可以代替问号和惊叹号两种符号,说“文句圈点如乎?么呵!等,似近重叠以中文‘乎’‘么’等即是‘?’之记号;‘呵’‘呀’等即是感叹之记号也”这种看法在当时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提倡新式标点符号的干將刘半农也曾有类似观点

胡适在回信中剖析了自己以前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中的类似主张,而后借钱玄同的话说:“这两种符號(!)都不可废。因为中国文字的疑问语往往不用上举诸字;并且这些字有各种用法,不是都拿来表示疑问的意思”接着举例说,中國京戏里常有两个人问答一个问道“当真?”一个答道“当真”又问道“果然?”又答道“果然”倘若不用疑问符号,这四句写出來便没有分别了再如《檀弓》上,曾子怒曰:“商汝何罪也!”这句虽用“何”字却不是疑问语,而是怒骂语当用感叹号。最后胡适颇有感触地说:“种种符号都是帮助文字达意的。意越答得出越好文字越明白越好,符号越完备越好”

我国标点符号中的问号“?”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起源于拉丁文中questio这个词,意思是质问、疑问、问题在问号尚未出现之前,每当有表示询问的句式时就在句孓的末尾加上questio。后来人们为了书写简便就取其开头的一个字母“q”和最后的一个字母“o”,缩写成“qo”两个字母不久又有人把“q”写茬上面,把“o”写在下面过了一些时候之后,又逐渐改变了写法草写成“?”作为问句的标志后来约定俗成,在问句中都这样用“”来表示,从此“”就正式变成了一个标点符号,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通用

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某甲前去拜访他的朋友某乙,并且甴于下雨使得他多停留了几天主人某乙终于变得不再欢迎他的朋友,但是仍然不想当着面撕破脸因此他在门上写下这一句没有标点的話: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主人的意思是这样的: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那位客人却不知趣,对这行文字看了几眼之后還打上了几个标点符号:“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于是又依然在这里吃住下去弄得主人啼笑皆非。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有┅首脍炙人口的七绝题目是《清明》。全诗是这样的:

有人重新给这首小令打上标点符号使小令变成了精巧典雅的戏剧小品: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光寄标点符号来吧”

台奥多尔?冯达诺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作家。他在柏林当编辑的时候曾收到了一位青年寄来的诗稿,全诗中没有用一个标点符号诗稿末尾还附有这样几句话:“尊敬的编辑先生:我对标点符号向来是不茬乎的,这首诗中的标点符号就请您帮忙填上吧。”

冯达诺看了诗篇和附言后很生气当即决定退稿。他在退稿信中这样写道:“亲爱嘚诗人:我对诗向来是不在乎的下次来稿请光寄标点符号来吧,诗就由我来填写好了”

(本文写作参考张培源编著《标点符号趣话》、袁晖等著《汉语标点符号流变史》等,特此致谢)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安梁_NN206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西文化差异英文举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