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厘十毫米等于多少厘米两

古代的一两银子等于多少文钱?一贯钱又等于多少银子?
古代的一两银子等于多少文钱?一贯钱又等于多少银子?
09-05-03 &
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 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 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你也许想了解以下主题:一两银子等于多少文,古代一两银子,一两银子多少钱,一两银子值多少钱,一两等于多少钱,一两等于几钱,一两银子,一两银子的价值,一两银子相当于,一两银子是多少文,一锭银子等于多少两,一两等于多少克,一两等于几克,一两等于多少,一两等于几文,古代一尺等于多少,二钱银子,一两黄金多少钱,一两有几钱,一两黄金值多少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明后期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本文参考了多篇相关文章,基本是原创)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现代某些电视剧误导,好象古时候老百姓随时都带着银子上街,随便买个馒头要一两银子,简单吃顿饭上百两,给小二打赏也十几两,几十两,好象一两白银跟我们现在一块钱似的,显示出当前中国的影视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其实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银子,他们使用的都是“钱”,即铜板,我们常说的“没有钱”,就是指没有铜钱。 白银和黄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间流通的货币,所以民间大多用钱或钞。钞:就是布做的货币。大量使用铜钱不方便,于是“而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所以说,进行大宗货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钞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银和黄金。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明朝末年白银与现在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首先要了解,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这是常常变动的,不同朝代兑换比例不一样,同一朝代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不像现在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另外,明朝一斤相当与现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两,一两折合现在的37.3克。 根据以下描述: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 “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黄金白银比为1:4或1:5,而1644年前后境外白银大量流入,1两黄金约可兑换8两白银。 得到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一般通行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以国际金价来推算白银和铜钱今天的价值。另一种方法则是同时使用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来进行推算的。 1) 国际黄金基准牌价,金价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600美元(日)为一盎司。一盎司为31.1克。明朝1两为今天的37.3克。这样一算明代一两黄金相当于719.6美元,以今天(日)的外汇基准价来算,100美元兑换人民币 791.5元来算,相当于5695.75元。根据1两金为8两银,1000钱换算,明末一两白银相当于711.97元,取712元;一文钱等于0.7元。 2) 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11美元(日)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1000铜钱,相当于104.4元人民币,取105元。 3) 米价基准。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0.7-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 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 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数据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这里采用万历时期的最高价格作为一般物价水平,取每石1两白银来计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现在大米价格3元/公斤计算,一石米折合人民币283元,即1两白银折合283元人民币。 这样,我们最后得到三个数据,1两白银分别可兑换人民币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黄金的价值历史中一向比较稳定;虽然今天的粮食产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14亿人口在消费,而明朝中后期保守估计人口也有七八千万,因此粮食价格可以做为一个重要基准;考虑到白银的比价在各历史时期变化比较大,可参考性比较弱。 因此,我们取黄金基准的712和粮食基准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为了凑整数,便于换算,也便于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这里取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500元。因此按照前一个比价的结论我们得到明朝中后期的货币兑换数据: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结论: 1两黄金=人民币4000元=8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000钱 1钱=人民币0.5元 由于实际上,1两白银至少能兑换1500钱,则1文钱=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认为是三毛钱。 另外说个小知识,1两=10钱=100分,所以,一钱银子=50元人民币,一分银子=5元人民币,也就是10-15个铜钱左右。 这样,我们对明朝中后期到清前期的物价就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明朝一个从九品官员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这是政府最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正一品官员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币43500元/月,年薪52.2万元人民币,这可是当时政府总理的薪水,想来也不过分。 在明代,据说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如果粮食自给自足,钱只用来买点柴米油盐的话,一年750多块钱过日子是挺苦,不过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问问老一辈,他们过过这样的日子,甚至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现在还在过这样的日子。 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到士兵两万八千人,上书皇帝要求:“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虽然这是为了笼络毛文龙的旧部而增加了的军饷,但是也能看出个大概。就是说,养活一万人的部队,每年需要军饷15万两,粮食4.86万石即900万斤。用现在的话换算过来就是,2.8万人的一个军,一年的维持费用为7500万元人民币,可以吧?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18两。这都是战略要地的募兵价格,如果不是要参加重要战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价格要更低:明修《武进县志》称当地 “受募者日银一分”,年饷还不足4两的。到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食无所依,募兵变得容易,加上朝廷财政紧张,军饷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个结论:维持一支万人部队的正常消耗应该是每年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崇祯三年,御史郝晋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我们来计算一下崇祯三年税赋:辽饷,九百万;练饷,七百三十馀万,加上正常税收二百万,总共是一千八百三十万两。假设国家什么都不干,只养军队的话,能养活180万人的队伍。 综上所述,我们一共得到了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第二个结论: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两白银=10钱白银=100分白银, 第三个结论:一支万人部队每年的正常消耗应该是: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内力有20可以了技能点先流着加辅助技能第一招用1级来练级(省蓝)练级用连击PK用单击(爆伤)以上邪刀多加力吧所有职业里面力敏邪刀是最强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 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 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你也许想了解以下主题:一两银子等于多少文,古代一两银子,一两银子多少钱,一两银子值多少钱,一两等于多少钱,一两等于几钱,一两银子,一两银子的价值,一两银子相当于,一两银子是多少文,一锭银子等于多少两,一两等于多少克,一两等于几克,一两等于多少,一两等于几文,古代一尺等于多少,二钱银子,一两黄金多少钱,一两有几钱,一两黄金值多少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或元);在盛唐时期价值元。
  古装剧中大爷们手中的银子卖相几乎都光滑闪亮,古人真正流通使用的银子其实并不是这样。作为货币,白银其实很实在,都是只在乎重量,不注重外观的,也许只有官家的纹银才会比较注重&卖相&。  老百姓也不都用得起一整锭银子,多是铜元、铜板交易,但银子仍是历朝历代流通量颇广的货币之一。比如《朱子语类》卷一三○:&傅钦子闻其贫甚,怀银子见他,欲以周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这几行字值得甚么,我却受你银子?&吴晗的《朱元璋传》第六章二记录:&银子终于取代宝钞成为全国通用的通货。&  只是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有人以大米为衡量单位,尝试推算过银子的价值,虽然换算数字不一定准确,换算方法却值得参考。比如: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如果当时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等于人民币660.8元;又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可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等于2065元人民币;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或元);在盛唐时期价值元。  作为货币,银子卖相并不&诱人&。
(责任编辑:董倩超)
【】1980年,当时的商业部长王磊在丰泽园饭庄吃饭未付全款,菜价为124.92元,而他只付了19.52元。此事被揭发后,处理
【】约翰&肯尼迪在选择林登&约翰逊为竞选搭档后,对他的助理说:&我才43 岁,我不会死在岗位上
千面雍正从《宫》、《步步惊心》到《后宫甄执罚创笕鹊募覆抗抛熬缋铮&四爷&雍正都穿梭其间,整天忙着跟一众嫔妃和太监们斗智斗勇,似乎皇帝的工作就是处理家务事&&这实在是个误会:四爷确实很忙,但他不是情圣,而是个工作狂。雍正四十五岁登基,在位十三年,据说他在当皇帝的大多数年头里,平均每天睡不到四个小时,每年只在自己生日休息一天。皇帝做得如此辛苦,很难想象他还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应付后宫佳丽
热点文章排行度量衡_百度百科
[dù liàng héng]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
度量衡释义
(dù liàng héng )
——计量长短的用的器具称为度,
——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1]
度量衡渊源
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传说“设五量”,“同度量,调”。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岁二月,东,至於,祡,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脩五玉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史记·》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则表明当时已经以名人为标准进行单位的统一,出现了最早的法定单位。
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晚期房F901中出土的一组陶质量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大地湾这套陶质古量器,出土于房F901的主室中();主要有泥质槽状条形盘、夹细砂长柄麻花耳铲形抄、泥质单环耳箕形抄、泥质带盖四把深腹罐等。其中条形盘的容积约为264.3立方厘米;铲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5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积约为26082.1立方厘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铲形抄的二倍外,其余三件的关系都是以十倍的递增之数。为了与古代量具名称相贴切,我们将在其相应容量的名称上冠以升、斗、斛之称谓,即可称为&条升、抄斗、四把斛&等,另外,在大地湾仰韶早期遗迹中出土的几件骨匕和铲形器上多见有等距离的圆点形钻窝刻度,并在窝内涂有红色颜料,它们应为当时测定某些东西长宽地尺度。包括前述F901内所出的一组陶质量具在内,它们都是我国最早“度、量、衡”器的实物佐证;并将我国实物史提前了二三千年。同时,这些具的发现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分配制度、史以及十进制的起源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2]
商代遗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长度约合16厘米,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尺上的分寸刻划采用,它和青铜器一样,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
,群雄并立,各国大小不一。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颁发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制奠定了基础。
的名称,产生很早,上古时都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某种动作为命名依据的,例如、、、、、、等都是。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一尺的长度与一手的长相近,容易识别,所以古时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等的说法。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实用单位,并且单独构成一个系统。仞与尺的比例关系,一向没有明确的定数,说一仞为四尺、六寸、七尺、的都有,一般认为是八尺。周代以前的长度单位的名称,经过《汉书·》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个,并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都是十进,这就是所谓五度。长度的小单位,一般都是算数学者使用的。所谓“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只是表示测量时应该具有微小数的精度的意思。《》卷上有“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十秒为一,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的说法。这些十退位的分、厘、毫、秒、忽成为算术上专用的小数名称和长度小单位名称。到了宋代,把秒改为。清末时把长度小单位定到毫位为止。
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它的单位名称也最复杂。在《》、《》、《》、《》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关于容量单位的记载,其专用名称有、、、、、、以及、等。同长度一样,周代以前容量单位也是用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单位。《小尔雅·广量》说“掬四谓之豆”,《左传·昭公三年》说“四升为豆”,这两种说法是相通的,就是说掬也就是升。升的本义是“”、“”的意思,两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数,然后从这个数登进,按四进有、、,按十进有、。所以升(亦即掬)是容量的基本单位。后来《汉书·律历志》对容量单位作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五量,一等于二,合以下都是十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斗和斛则为实用单位。至于《说苑·辨物》云“十为一”,说法有所不同,可资参考。附带提一下石,石本来是重量单位,为一百二十斤,但自开始,石也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关于容量的小单位,《》卷上说:“六为一,十圭为抄,十为撮,十撮为勺,十为。”这样,六粟为一圭(一说,十粟为一圭),其余、、、以及、、、八个单位,都是十进。这种计算方法,自汉代以后一直都在采用。
很早以来,、、、、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但古时对重量单位的说法复杂不一。例如《》卷上:“称之所起,起于黍,十为一(“”的古字),十为一,二十四为一。”《说苑?辨物》:“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铢。”《说文·金部》:“,六铢也。”《淮南子·铨言》高诱注:“六两曰锱。”《玉篇·金部》;“,二十两。”《集韵·质韵》:“二十四两为镒。”等等。“”、“”、“”、“”等,都是借用粟黍和圭璧的名称,实际上早已不用。“”、“”及“”、“”等都是借用钱币的名称,也早就不用。所以各家说法有种种不同。自《汉书·律历志》把、、、、这五个单位命名为五权之后,名称就比较一致起来,直至唐代都没有改变。其进位方法颇值一提: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关于使用两以下的钱、分、厘、毫、丝、忽等小单位,南朝 梁 《名医别录》曾说:“分剂之名,古与今异,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唐 注云:“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可见自唐代起已把本作为货币的“钱”当作重量单位,并且“积十钱为一两”,但那时分的进位还没有确定为钱的十分之一。再说、、、、等,原是小数名称,后从长度借用为重量单位名称,自宋代开始定为钱的十退小单位。宋代权衡的改制废弃了铢、絫、黍等名称,其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其进位方法已如前述。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很少改易。但有一点须指出,宋元明清之医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而晋唐时一分则为两钱半,二者不同。
度量衡相关故事
度量衡商代牙尺
汉代政治经济皆如秦制,也沿用秦制。西汉末刘歆将整理成文,使之更加规范化,条理化,后收入《汉书·律历志》,成为最早的专著。
与数学、物理、天文、律学、建筑、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为统一秦国而于公元前344年制造的标准铜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用度量审其容。方升遗存至今。战国时期的一件标准量器栗氏量包括升、豆、鬴三个容量单位。《》详细记载了制作这件量器时冶炼青铜和铸造的技术条件及所包括的各个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
长度单位的规定 秦汉时长约合今23厘米。南朝太史令依照当朝尺长(合今24.5厘米)更铸浑天仪。统一全国后,下令,用北朝大尺(长30厘米)作为官民日常用尺,用南朝小尺测日影以冬至和夏至。唐代测量子午线,宋代司天监的圭表尺、元代造所标的量天尺都采用隋唐小制。1975年,天文史家从明代制造的铜圭残件上发现当时量天尺的刻度,考定尺长24.525厘米, 与钱乐之浑天仪尺度相符。在 1300多年间,量天尺尺值恒定不变,保证了天文测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日常用尺,则历朝趋向变大。
重量单位的规定 春秋中晚期,楚国制造有小型——木衡、权,用来称黄金货币 。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分别为一、二、三、六、十二、一、二、四、八、一。一重0.69克,一重15.5克,一251.3克,十枚相加约500克,为楚制二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铜衡杆,正中有拱肩提纽和穿线孔,一面显出贯通上下的十等分刻线,全长为战国的。形式既不同于天平衡杆,也不同于秤杆。可能是介于天平和杆秤之间的。战国不仅广泛使用衡器,对杠杆原理也有透彻的认识。《墨经·经下》即有精辟论述。以后杆秤流行。
制的内在联系 中国很早就以长度作为基本量,由它推导出容量和重量。因此,如何确定一个恒定不变的长度单位,成为历代探讨和争论的课题。《汉书·律历志》:度“起于黄钟之长,以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即以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的长度为9寸,选用中等大小的黍子,横排90 粒为黄钟律管之长,100粒恰合一尺。律管容积为容量单位一龠,10龠为合,10合为升,一龠之黍重12铢,24铢为两,使三者建立在物理量的自然基准之上。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汉书·食货志》记有“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汉书·礼仪志》中有:“水一升,冬重十三两。”清康熙年间规定以金、银等金属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后发现金属纯度不高影响标准精度而改用一升纯水为重量标准。这种利用重量确定单位的方法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度量衡商鞅方升
在中国的推行 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制。清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在钦定《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营造尺相当于米制32厘米,库平两约合37.3克。
清朝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拟订划一度量衡制和推行章程。商请国际权度局制造铂铱合金原器和镍钢合金副原器,次年制成运回中国。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市用制”作为过渡,即1公尺为3市尺,1公升为1,1公斤为2市斤。改革后的适应民众习惯,又与公制换算简便,逐渐为民众接受,1949年后,市用制通行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采用以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单位的(简称法定单位)。自日起,法定单位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
度量衡换算关系
度量衡市制单位
度量衡面积单位
1平方里 = 225平方引
1平方引 = 100
1 = 100平方尺
1平方尺 = 100平方寸 =
1平方寸 = 100平方分
1平方分 = 100平方厘
1平方厘 = 100平方毫
1平方毫 = 100平方丝
度量衡地积单位
(关内及东北制)
关内1 = 60 = 6
东北1 = 90 = 10 = 关内1.5
度量衡体积单位
1立方里 = 3375立方引
1立方引 = 1000立方丈
1立方丈 = 1000立方尺
1立方尺 = 1000立方寸 =
1立方寸 = 1000立方分
1立方分 = 1000立方厘
1立方厘 = 1000立方毫
度量衡容量单位
1 = 10 = 1(公制)
度量衡质量单位
1 = 10(旧制16,1=0.0625)= 0.5
度量衡古代质量单位
1(明制) = 400
1(明制) = 200
度量衡英制长度单位
1 (inch)=2.54 (centimetre)(准确值)
1 (foot)=12 =0.3048 (metre)
1 (yard)=3 =0.9144
1 (mile)=3(kilometre)
度量衡英制面积单位
1 (sq in)=6.4516(cm²)(准确值)
1 (sq ft)=0.0929(m²)
1 (sq ya)=9 (sq ft) =0.8361 (m²)
1 (acre)=4840 (sq ya)=4046.86 (m²)
度量衡英制重量单位
1(oz)=28.350
1(oz)=16(dram)
16(oz)=1(pound)
度量衡英制体积单位
1 (cu in)=16.387(cm³)
1立方码 (cu ya)=27 (cu ft)=0.7646 (m³)
《现代汉语 辞海》光明日报出版社
. 甘肃关工委[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一尺是多少厘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