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开篇引用儒家和道家道家的格言有何作用

道家学说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孔子开创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 一、 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虽都论"道"其意义和内容却有根本的差异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形而上的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本体论和宇宙论;孔子则偏重于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伦理学.冯友兰先生他在评论孔、孟时认为:"他们于高明方面,尚未达到最高标准",在评论老、庄时认为其哲学"极高明",然于"道中庸"则不足.在冯先生看来,孔、孟思想的特点在于"道中庸",于伦理道德的领域见长;而老、庄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则在于"极高明"之形而上哲学领域.诸家之"道"皆为政治、伦理范畴,唯有道家之"道"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在儒家学说中,"仁"、"义"、"礼"等都是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道"则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泛指儒家的最高追求,或曰儒家的真理、主义.不论是孔子的"杀身成仁"还是孟子的"舍生取义",都是"以身殉道".道家的"道"以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为主,儒家的"道"则为伦理、政治的范畴.价值观念的不同孔子开创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在儒家看来,个人的价值必须置于社会群体中才可以实现,人生只有投身社会事业才有意义,他们主张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主张个人应尽可能多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在老子看来,人性的真朴永远应该是人生进取的出发点,社会发展和人生进取都不应以丧失自然和谐和真朴之性为代价.首先,从总体上看,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道家则比较超然通达,故而给人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印象,其实并不尽然.事实上,儒家的孔、孟和道家的老、庄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只不过孔、孟更为用世些而老、庄更为超然些罢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要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无不为"的结果.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是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无事"的方式去"事".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就需要采取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老子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里的"生"、"为"、"功成"显然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老子"为而不争"的名言,是要人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这样反而能"不争而善胜",达到最佳的效果.可见,老子道家学说就其实质来看是主张积极有为的,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与众不同而已.同那种直截了当的直线思维相比,老子的逆向思维方式颇具启发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同时 儒家式的忧患意识更多的是关注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老、庄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在于他们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敏锐地看到了文明发展的负面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对策,那就是用自然主义来矫正和补救人类行为的偏差和失误.老、庄这种基于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忧患意识是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高度上来思考问题,因而便具有了不同于儒家的眼光,他们所提出和思考的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往往更为具有普遍性.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演进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孔子问礼于老聃,儒道两家的第一次对话,就已经预示了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内容与方向.还在儒道两家的初创时期,道家思想就以其独特的学术宗旨、文化理念和哲学思辨,显示了向儒家思想的顽强渗透.儒道两家思想的第一次大规模、深层次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中.早期儒家作为一种系统的学说,其主要缺遗表现在自然观、宇宙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哲学思维方面,长于伦理而疏于哲理,难以从思辨的高度和深度上给人以理性的满足.而在先秦时期,百家之学同儒学一样,多为政治伦理学说,唯独道家既重政治伦理,又长于哲学思维,以其深邃的哲理、缜密的思辨、新奇的道论、卓异的境界说、高超的辩证法倾倒了诸子百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是道家教会了人们如何进行哲学思维,道家学说在当时起到了哲学启蒙的作用.儒道互补的第二个高潮,发生在宋明时期.这一时期,儒学对道家思想的进一步引进和吸取,对于重建儒学新体系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宋代以后,儒学复兴,与此同时,道家思想在更深的层面上融入了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中,成为儒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家思想融入理学,对于儒家学说有重要的意义,使儒学在哲学思维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并由此建立起完备、深邃而庞大的新儒学体系.宋儒使用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极"、"极"、"无"、"有"、"道"、"器"、"动"、"静"、"虚"、"实"、"常"、"变"、"天"、"理"、"气"、"性"、"命"、"心"、"情"、"欲"等,大都来自于道家的传统或吸收了道家的理念.这些重要概念,不仅是构成新儒学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构架之主体,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儒家接受了道家所确立的思维方式.
早期的儒家和道家主要是在互相批评中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互补的味道较浓.汉代以后,由于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和主导,道家思想则主要在民间和在野的士人中开辟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后期的儒道互补可以说主要是以道补儒,道家思想主要发挥着对儒家思想的补充、调节的作用.若以儒观之,即以儒家为思考的本位,则道家之长正可补儒家之短;若反过来以道观之,则儒家之长亦可补道家之短.三、
儒道互补与士人文化心态在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塑造下,古代的知识分子们不单是熟读儒家圣贤之书以作为晋身的阶梯,许多人也都十分欣赏道家思想.老庄的智慧为他们提供了适应社会、涵泳人生的另一类有效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保持头脑的清醒和调节心理的平衡,增强了他们对仕途之坎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应付能力.这些都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所难以提供的.儒家可以说是"有见于伸,无见于屈","蔽于刚而不知柔".道家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人生见解,提倡顺其自然、柔弱、无为、知足、谦下,崇尚"不争之德".道家对人生的这种见解,可以说是对人生进行了持久的观察,并对儒家式的人生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之后得出的.道家提供了从反面入手的竞争方式,往往可获得奇效,"守柔曰强"、"不争而善胜"、"后其身而身先"、"无为而无不为".道家哲学中诸如自然、柔弱、无为、知足、知止、淡泊、居下、处顺、静观、谦让、取后、不争等观念都体现了高度的人生智慧,在社会实践中常用常新,自古及今永远不失其新鲜感.儒家看待各种人际关系,皆贯穿着以对方、他人为重的原则,似乎每个人皆为了他人而存在,推而广之,即为了社会而存在,社会实即他人之广称.儒家式的人生,其精神生活虽然丰富,但却没有留下多少真正属于个人的空间,其精神世界淹没在群体性之中了.道家较为注重人的个体性,倡导"自然"、"自在"、"自性"、"自尔"、"自爱"、"自适"、"自得"、"自乐"、"自美"、"自事其心".他们善于站在大道的立场上,以超越的态度观察人生与社会,主张人不应被世俗的价值和规则所拘锁,应该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始终保持内心的超脱、自在与宁静,并提出不落俗套的见解.道家在传统和世俗面前保持了独立的意志和清醒的头脑,其社会批判精神便表现了对个体独立性的张扬.道家对个体生命的处境予以了更多、更深切的关注,其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自在、自适自得的卓异主张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总之,儒道两家的互补,是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互补,各有特色,和而不同.自古及今,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中选择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具体到每一个问题上,中国人都习惯于或是以儒家的方式来处理,或是以道家的方式来处理,可谓逃儒则归道,逃道则归儒,出老庄则入孔孟,出孔孟则入老庄.儒道两家思想的这种互动互补的内在机制,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呈现出丰富、生动并趋于完善的面貌.离开了儒道互补,就难以把握和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道家箴言警句
时间: 22:13 来源:
作者: 笑书
【内容概况】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自由。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自由。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箴言警句:
  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治大国,若烹小鲜。
  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1、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2、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6、让他三分,岂不自在;忍耐一刻,何等清闲。
  1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8、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19、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0、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2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5、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2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7、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8、恃富欺贫之人,不可近他;反面无情之人,不可交他。不知进退之人,不可说他;说谎扯骗之人,不可信他。轻言寡信之人,不可托他;酒后无德之人,不可请他。时运未至之人,不可欺他;不识高低之人,不可理他。
  29、吾者我也,此明太上自言,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此故亦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老君匠成天地,开辟乾坤,变化万物,不言我为,缘道法自然,不能名号,一则从有入无或从无入有,隐显无方,存亡自在。岂有常名之称焉。故经云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30、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31、识破世情,争什么气?不孝父母,修什么道?不遵圣训,读什么书?不惜光阴,创什么业?不敬长辈,教什么子?不勤耕种,买什么田?不讲道德,做什么官?心肠不好,念什么经?大称小斗,吃什么斋?暗计害人,朝什么神?奸诈虚伪,求什么福?不忠不孝,求什么名?急不相济,算什么亲?困难不扶,交什么友?
  3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5、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3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8、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39、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无精气,无以制66月之明,地无精气无以制山巅镇焉,人无精气无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66月禀阴阳之所运行,故知道之无情,随机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经云用之不可既,无情而运行66月也,66月者大道之用也。
  4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4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7、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48、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9、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5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2、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55、夫哀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5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5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59、退一步,自然安稳;忍一句,自是平安。
  6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61、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63、贵、高、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
  6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65、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6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6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7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72、来历不明之人,不可留他;世人说我、笑我、量我、欺我、骂我、打我、害我、轻我,我该将他何以处之?只是宽他、由他、容他、让他、忍他、避他、不惹他,过上几年再看他。
  73、青山不管人间事,绿水何曾说是非?
  7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75、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76、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77、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何难?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0、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8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8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8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86、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87、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88、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8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90、行善是福,作恶是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91、道者开口动舌发言之词也。又云道者,虚无之无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道本无形,莫之能名,无形之形,是谓真形,无象之象,是谓真象。先天地而不为长,后天地而不为老,无形而自障,无象而自立,无为而自化,故曰大道。经云视之不见,故曰无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故为天地也。育者养也,长养阴阳故为生育也。阳者清也,上腾为天,阴者浊也,下潜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9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9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95、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9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99、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0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01、清者天也,正阳之无上腾为天,浊者地也,正阴之无下结为地。夫者发语之词也,夫道能清能浊,能动能静,以至大道无测,常名清浊,动静皆为至道之用。凡学道之士,若能明动静之无,安其位,则至道自来归之,动静合宜故为正色也。
  10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10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0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05、饮清静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10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0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08、故元气无形不可名也,经云道隐无名,乃生于天地,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者五行之子孙也。三才者万物之父母也,道者三才之宗祖也。故元气清静不可常名也。凡学道之人,且在观宗察行,若能智性无凝可以登涉大道之径,游于三才之外,常人无所能知也。
  109、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110、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1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12、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13、治人事天,莫若啬。
  114、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15、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16、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1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8、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19、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20、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121、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
  12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12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2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25、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12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因反对权威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应该看到,道家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的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月点击排行
Copyright ©
经典用语大全() 蜀ICP备1100494号2016&超星尔雅&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答案_琢磨俗僧_新浪博客
完整答案扫一扫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 &
&微信公众号:琢磨俗僧&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一)
下列哪一项是清代散文家桐城三祖中的成员。()
儒家的核心理念是()。
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为政境界、理想境界是()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出自《论语?子罕》。()
正确答案:&&
儒家的“仁”表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正确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二)
下列哪一方面不是儒家“仁”的体现。()
A、人际关系
B、政治理想
C、心理感受
D、思想文化
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是在()代开始。
“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
朱熹说“仁者心知德,爱之礼也。”
正确答案:√&
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指的是心心相通的状态。()
正确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三)
下列哪一项不是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A、《春秋》
B、《大学》
C、《中庸》
D、《孟子》
下列哪一名人不是“殷三贤”的成员。()
“仁”在十三经中总共出现了()次。
儒学和儒家是一回事。()
正确答案:&&
仁不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定义,它的哲学范畴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范畴。()
正确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四)
“引仁入政”从而提出了“仁术”的思想家是()。
孔子认为在他的弟子中,()达到了仁的标准。
“仁”在“礼”中的体现是()。
A、慈爱孝亲
B、温和润泽
C、祭祀存念
D、报本施恩
儒家思想中“仁”的品质是()。
A、慈爱孝亲
B、温和润泽
C、报本施恩
D、祭祀存念
《孟子》一书中总共出现了100次“仁”。
正确答案:&&
《礼记》使仁的内涵大大丰富,使用范围大大扩展。()
正确答案:√&
儒家的教化观念(一)
孔子在对“文与质”的关系阐释中,质指的是()。
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化的关键词。()
历史上关公形象中的永恒精神价值是()。
西方理论形态哲学具有直接的教化作用。()
正确答案:&&
中国哲学核心点在于教化。()
正确答案:√&
儒家的教化观念(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
A、《春秋》
B、《礼记》
C、《论语》
D、《大学》
教化的基础和本源是()
“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是()的行事原则。
儒家认为人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和情感为中心。()
正确答案:&&
自由意志是康德提出的,指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的信念和哲学理论。()
正确答案:√&
儒家的教化观念(三)
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化的途径。()
A、家庭教育
B、技能教化
C、礼乐教化
D、经典传袭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它开始于()。
民间学术的特点是()。
现代社会是政教合一,古代社会是政教分离。()
正确答案:&&
“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
正确答案:√&
老子与庄子“道论”之异同(一)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的作者是()。
在王弼之前,“道”的本体是()
下列哪一项不是唐君毅先生对老子的”道“的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属于道的创生性的玄妙作用。
正确答案:√&
老子的“道”具有超越性,属于现象世界。()
正确答案:&&
老子与庄子“道论”之异同(二)
下列哪一项不是老子对礼乐、伦理制度的批评。()
老子的道论是人生修养的()。
下列哪一项是老子“道”的特点。()
为学日益做加法,为道日损做减法。()
正确答案:√&
老子本身是一个性恶论的代表人物。
正确答案:&&
老子与庄子“道论”之异同(三)
叶海烟先生认为:在道论上,庄子对老子的超越在于()。
下列哪一项不是实现与道同体,天人合一境界的功夫。()
庄子认为道变只存在于具体的客观的物质中。
正确答案:&&
道无所不在,甚至存在于低下的不洁的物品之中。()
正确答案:√&
老子与庄子“道论”之异同(四)
下列哪一本著作涉及老、庄思想之间的相同与继承之处。()
A、《先秦道法思想讲稿》
B、《老庄新论》
C、《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D、以上各项都是
老子和庄子共同认定()是实在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古人读书中提到“左孟庄骚”中“庄”指的是()。
C、庄子的书
D、以上各项都不是
老子更善于运用三言、寓言故事阐述道。()
正确答案:&&
庄子的论说是专制政体下知识分子的人生智慧,成为清流的人生寄托。()
正确答案:√&
何谓庄子的“三言”(一)
下列哪一项不是庄子语言中的独特语词。()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出自()。
A、《道德经》
B、《秋水》
C、《逍遥游》
D、《齐物论》
下列哪一项不是庄子的“三言”。
庄子采用三言的写作方式是因为时代总体败坏的判断。()
正确答案:√&
庄子在“濠梁之争”中提到的惠子就是历史上的惠子。()
正确答案:&&
庄子把自身的生平戏剧化、事件化,成为了一个哲学的世界。()
正确答案:√&
庄子认为天下是超越世间人际关系的一种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答案:&&
何谓庄子的“三言”(二)
庄子的《天下》中提到的“邹鲁之士”、“缙绅先生”指的是()。
“明于知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是庄子对()的批评。
《韩非子》中指出儒家后来分成()派。
庄子的”三言“是一种间接的交流方式,是他独特的演说方式。()
正确答案:&&
语言和事物都是达成一致。()
正确答案:√&
何谓庄子的“三言”(三)
在现当代作家中,只有()创造了一种新文体。
下列哪一部作品不是庄子诋毁孔子之徒的作品。()
A、《庄子?秋水》
B、《庄子?渔父》
C、《庄子?盗跖》
D、《庄子?袪箧》
庄子写作风格的文体是()。
老子最为彻底地打开了中国文化。()
正确答案:&&
韦伯认为中国文化是内在超越,西方文化是外在超越。()
正确答案:√&
何谓庄子的“三言”(四)
戏剧史认识自己的一种诉求,()的文本是个体的戏剧。
对于历史上重要人物语言的引用以及他们言语的讨论是()。
D、以上各项都不是
庄子认为虚拟与现实的交错点是()。
卮言是描写动物之间对话的语言。()
正确答案:&&
殷商的鬼鬼神神的神话被周代的亲亲尊尊的人文制度代替。()
正确答案:√&
何谓庄子的“三言”(五)
在庄子的文本中,下列哪一项是卮言者。()
《庄子?秋水》中,北海若与河伯的对话是()。
在庄子的文本中,无为、无穷、无终等概念式人物的对话属于()。
卮言是想象一个纯概念的无穷、无限、无尽,并将其作为一个对话者去对话。()
正确答案:√&
“道可道,非常道。”属于对话式的卮言。
正确答案:&&
何谓庄子的“三言”(六)
在庄子的文本中,善于逃避,保存自己生命的动物是()
在庄子的文本中,最善变的生命是()。
重言的重要部分主要围绕()的问题而展开。
自然世界的变化以天地、阴阳、四时为秩序,打破人类的等级秩序,不同于动物的弱肉强食。()
正确答案:√&
卮言只有小大之辩,没有是非之争。()
正确答案:&&
何谓庄子的“三言”(七)
直言,又叫道言、道语,是卮言的一种,它主要来源于()。
A、《论语》
B、《道德经》
C、《逍遥游》
D、《孟子》
下列哪一项不是庄子文本中的四子。()
“和以天倪”中“和”是混合的意思,在庄子的文本中指的是()。
A、重言和卮言中混有寓言
B、寓言和卮言中混有重言
C、重言和寓言中混有卮言
D、以上各项都不是
寓言为真,重言为广,卮言为曼衍。
正确答案:&&
庄子的卮言中卮是支,是支离破碎的含义。()
正确答案:√&
何谓庄子的“三言”(八)
庄子思想的“言成肉身”是()。
卮言的重点在()。
C、卮言者的对话体
D、以上都是
相对于西方的唯一神论而言,中国文化是弥散的,不确定的。()
正确答案:√&
卮言之为卮意,不包括对重言和寓言的改写。()
正确答案:&&
《逍遥游》与庄子的“三言”书写(一)
在庄子的文本中,主要针对各种观念的“是非之辩”的是()。
庄子把自己写进文本中所说的话,即()。
在庄子的文本中,主要体现自然在人类之外的“小大之辩”的是()。
卮言包括卮言者的对话体和道语的论述体两种。()
正确答案:&&
郭象在注释《庄子》时没有明确解释出卮言。()
正确答案:√&
《逍遥游》与庄子的“三言”书写(二)
尧帝做皇帝起于(),即尧地。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怒”的含义是()。
卮言有两个表述方式:一是游,一是变。()
正确答案:&&
在《庄子》文本中,凡是体现变化、变异的语言都属于卮言。()
正确答案:√&
《逍遥游》与庄子的“三言”书写(三)
卮言展现力量的显示与转化主要通过()
下列哪一项是庄子的文本。()
D、以上各项都是
()是中国文化对自由的经验。
在《逍遥游》中,体现游的身体姿态是()。
卮言者是与“无无”相关的概念人物的化身,暗示了有限性。()
正确答案:&&
卮言式的写作是无限的、有变化、变异的不可控制的写作。()
正确答案:√&
《逍遥游》与庄子的“三言”书写(四)
在古希腊,象征着圣灵的是()。
在《逍遥游》中,游主要通过什么实现的。
《逍遥游》与庄子的“三言”书写(五)
《天与水第一号》反应了()的视觉错觉。
A、黑点与白点
D、巫婆与少女
生物学上认为鸟的起源是()。
鸟类可以飞行,一方面它们体重轻,另一方面它们有()个肺,可以贮藏空气。
《天与水第一号》是埃舍尔的视觉幻觉作品。()
正确答案:√&
生命的意志是无方向的。()
正确答案:&&
论儒、墨、道、法系统(一)
在婚丧嫁娶四项礼仪中,孔子认为哪一种礼仪最为严肃。()
下列哪一位名人是荀子的学生。()
下列哪一位名人不是孔子的学生。()
按照周公礼制,天子享受()的舞蹈。
D、以上各项都不是
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的学派有儒墨道法。()
正确答案:√&
儒家一直以相礼为职业。()
正确答案:&&
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正确答案:√&
论儒、墨、道、法系统(二)
()是第一个在民间讲学的人,被称为老师的始祖。
在儒家思想中,人与礼的关系是()。
A、具体与概括
B、内容与形式
C、个体与集体
D、部分与整体
下列哪一项不是仁爱的内容。()
A、父慈子孝
B、兄友弟恭
C、君恩臣忠
D、以上各项都是
礼的作用在于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人类的等级制度进行规范。()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依靠法律来治理社会。
正确答案:&&
论儒、墨、道、法系统(三)
()发展了孔子的仁学。
()发展了孔子的内圣之学。
下列哪一部著作不是荀子的。()
A、《王霸》
B、《大学》
C、《富国》
D、《君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的观点。
孟子用性恶论发展礼学。()
正确答案:&&
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正确答案:√&
论儒、墨、道、法系统(四)
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
A、《论语》
B、《大学》
C、《周易》
D、《道德经》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问题。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字是()。
老子是南学的代表。()
正确答案:√&
道是人为制定的。()
正确答案:&&
论儒、墨、道、法系统(五)
道家使人类获得永恒寄托的途径是人的肉体和精神回归()。
D、以上各项都不是
“从自然之道出发,利用自然规律并用以治人。”属于老子思想中的()。
A、内圣之术
C、外王之术
D、以上各项都不是
下列哪一项不是庄子的世界观。()
老子的思想只强调遁世哲学。
正确答案:&&
庄子认为:“无为为有用所累,无为为有为所祸。”()
正确答案:&&
论儒、墨、道、法系统(六)
《孙子兵法?计篇》中提到五事,下列哪一项不是五事。()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的名言。
下列哪一个故事不是与庄子有关的故事。()
A、歧路亡羊
B、鼓盆而歌
C、濠梁之争
D、庄周梦蝶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正确答案:√&
论儒、墨、道、法系统(七)
在老子“以德释道”的思想中,孙子继承了()思想。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出自()。
A、《孙子兵法》
B、《道德经》
C、《逍遥游》
D、《齐物论》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出自()。
A、《道德经》
B、《逍遥游》
C、《孙子兵法》
D、《齐物论》
孙子继承了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正确答案:√&
儒家思想中有内圣外王,而道家思想中没有。()
正确答案:&&
论儒、墨、道、法系统(八)
下列哪一项思想主张不是墨家的代表思想。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表明孟子思想中含有()。
墨子的()思想为了消除嫡庶亲疏的观念,因而代表了新兴的社会政治意识。
非乐思想也是孟子和墨子共有的。
正确答案:&&
墨子尚贤的思想颠覆了建立在亲子等级制度上的等级秩序,具有颠覆性。()
正确答案:√&
论儒、墨、道、法系统(九)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哪位思想家的话。()
在儒墨道法四家中,哪一家的思想具有自然哲学的倾向。()
在儒墨道法四家中,哪一家的思想具有宗教哲学的倾向。()
墨家和法家的思想在我国文化史上占主导地位。()
正确答案:&&
韩非子所代表的法家与儒家也具有一定的师承关系。()
正确答案:√&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3,149,474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