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恋》的神幻之恋2.6作者在哪是谁

独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独恋.doc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我心中的王阳明(转自作者独恋七河)_南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7,829贴子:
我心中的王阳明(转自作者独恋七河)收藏
第一章圣人的诞生话说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浙江余姚有这么个人家。主人姓王,因为喜爱竹子,在家里种了好多竹子,被人称为“竹轩公”王天叙。这一天,王家又要添丁增口了。竹轩公的孙子要诞生了。没错,他的孙子就是我们的大圣人——王阳明!阳明先生即为圣人,那他的诞生肯定与众不同!说什么他妈怀了他14个月,他奶奶大白天睡觉做梦,梦见仙人出现,怀抱幼儿,高呼:“贵人来也!”然后圣人就诞生了。这个蒙蒙古代的无知农妇也许挺靠谱,但是现在估计没人信了……总之吧,既然是圣人,就要与众不同!连出生都要搞出个噱头。没办法,作为政府的重要喉舌,《明史》带头宣扬了一下封建迷信……“既然是随众仙驾云而来,那就叫王云吧。”竹轩公如是说。于是我们的先生就有了他的名字“王云”。圣人的家世所谓:“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只要是个了不起的牛人,必须要把书挂在牛角上,要不就要把墙凿个洞,或者为求学在大雪地里站他个七八个小时。你要是说你爸爸是李刚,那直接划到纨绔子弟一拨。不是如贾宝玉一样混迹于众美女丛中,就是像高衙内一样强抢个别人的老婆。总之,你这辈子——完了!可是我们的圣人是个例外!或者说,圣人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小说?扯淡!传说?更扯淡!经验?嗯,有点靠谱,不可尽信,实践才是证明一切的最根本法则!请注意这句!我会在未来的篇幅中,大量提到这点——“实践”!圣人的家世很显赫!因为他的祖先就是“圣人”!书圣——王羲之。当然,王羲之只是写字的圣人,他的政治思维能力吗……就算了……王羲之是晋代人,太久远了。而圣人近点的祖先也不白给:圣人的六世祖“王纲”(不是李刚),被明开国重臣“刘伯温”看中,没事就找他聊天拉近感情。五世祖“王与准”人称“遁石翁”不愿当官。结果引得皇帝派下钦差大臣到处找他,后来连东厂、锦衣卫都出动了,就是为了让他当官……四世祖“王世杰”不像他爸爸,去考试了。但是当时因为考试怕有人作弊,要搜身,王世杰认为这样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于是弃权了……这才是个性啊。然后,就到了圣人的爷爷“竹轩公”王天叙。王天叙长的气宇轩昂,风度翩翩,博学多才,是远近驰名的大儒。圣人的父亲王华更了不得,了不得到什么程度呢?告诉你——状元!现在我们提到状元可能不觉得什么,电视剧里,状元比比皆是,都臭大街了……可是试想一下,现在每年高考,各省出一个什么文科状元、理科状元。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的高考我不了解),总共要出64个状元……3年就是192个。当时3年才出1个……想想吧。圣人的家世可谓显赫!地道的书香门第啊!我们的圣人,就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每天感受着先祖们所积累的浩荡修为,吸收着日精月华!圣人的名字在此环境下的孩子,尤其后来又会成为“圣人”的王云,一定会被写成个“神童”!未出满月就会背《三字经》,人家才会跑,他就能倒着背《四书五经》。可是显然,写《明史》的这位作家很有水平,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既然写圣人,既要写出他神童的一面,又要搞出超牛的噱头。于是,我们的圣人根本不会说话。可是要是这么一直下去,那只能是大明残联会出现一位身残志坚的偶像,圣人就当不成了。于是写《明史》的这位作家就在圣人5岁的一天安排了一个和尚出来。那年的一天傍晚,身残志坚的王云与没有任何歧视观念的小朋友在田间玩耍,一个慈眉善目的得道高僧朝他们走来。高僧谁也不理,径直向王云走去。然后高僧蹲下身来,一边温柔的抚摸着王云的脑袋,一边摇着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然后高僧在成功说完了台词且完美的表演完高僧的角色后,神奇的消失无踪。王天叙听到高僧的话,恍然大悟:云者,说也。好个孩儿,可惜了竟然道破了天机!这孩子非常人也!怎么办?改名!王天叙是大儒,肚子里有的是墨水。于是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给王云改名“王守仁”。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知识能力达到了,但是不能用仁义来守护它,即便现在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很多人对先生的这个名字没有注意,而在我看来,这个名字起因,正是造就先生未来成圣的基础!先生的成圣,与先生的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名字。其中既包含了王老先生对知识、仁义的理解,又包含了做为祖父对先生未来行为做事的殷切希望。在我看来更埋下了“知行合一”的种子。先生一生奉行“知行合一”,了解到的一切,立即就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既然我的知识告诉我这样做才对,我就去这样做!这才是先生的名字最根本的意思。不知道先生的祖父是否是想到了他孙子未来的“知行合一”而给先生起了这个名字,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个名字中,我看到,先生家庭的行为准则,早就在“知行合一”中一步步的行进着!当然改了名字的王守仁,立即就会说话了……《明史》小说真的厉害!先生5岁改名,在我看来不过是小孩子要念书了,需要起一个“学名”。而以前的“云”,应该是个小名。也就是说,先生5岁以前叫:“小云”。圣人的“神童”王守仁诞生了,神童如愿的出现了。这一年先生十岁(虚岁,以后都以虚岁记年)。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王守仁的父亲正在认真的准备的科举考试(当时还没当状元,不过快了)。其他人也各自干着自己的工作,干嘛谁都不知道,反正是没人打理未来的圣人王守仁。先生一个人在家里晃悠,东晃晃,西晃晃。晃荡累了就坐那发呆。用俩字形容当时的先生:“无聊”!既然无聊那就整点有聊的吧。圣人就是圣人!和我小时候无聊就去上房爬树不同,先生整的“有聊”那是惊天地泣鬼神!怎么整呢?先生开始大声的朗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然后先生就开始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竟然把《四书五经》背了个全。于是全家震动了!我家也有《四书五经》,挺老厚的,全读下来估计不是一天能读完的。而先生竟然很快的背完了,而且还是全本,一个字都不落,真是神童!而且家人更是让他以“豹的速度”背完了全本,而能听清楚背的全部内容,并准确的发现一字不错,更是令我惊奇的发现,圣人的家人也是神一样的人物啊!然后王天叙在经过1/N秒的错愕后跑出来,抱起王守仁问:“你从哪儿学来的?”先生眨了眨那水灵灵的大眼睛回答道:“父亲念书时,我听到的,就会了。”于是先生的父亲王华,在先生的圣灵照耀下,如愿以偿,在当年考中了进士,而且还是状元。我说这些不是要说先生不好,更不是要粉碎先生伟大而光辉形象。相反,我崇敬先生就像崇敬神明!但是崇敬先生不是要把活生生的人神话,而是要要把先生作为人,更加的“人”化!如果真是神才能做到如此,那么先生作为“人”也做到了,那么我们说——这才是真正的伟大的圣贤!
工厂电工用电的基本技能,这里给您零基础培训,才感觉学是白上了
第二章这才是神童王阳明十岁了,而先生的父亲王华这年考中了状元。于是王家举家迁居北京。为了能让王守仁接受更加优秀的教育,王状元花了大笔“择校费”,帮本来就“神童”的王阳明选择了一所国家级重点学校。以前的神话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王守仁的真正“神童”!重点学校的孩子都是尖子,而王守仁更是尖子当中的尖子。各科考试全是满分,领悟能力超强,能举一反三,其聪明程度令教他的老师们倍感惊讶。你也许会说,这不过是个优等生而已,但是我马上就要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神童,真正的神童源于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很古怪的一首诗。甚至不能算作一首诗。其内容荒诞不经,文法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是就是这首诗却带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玄妙。夜,我独自一人仰望星空,月亮如冰盘,繁星看不见……不是月明而星稀,而是污染太严重。这是我在夜间看月亮之所悟。而且是成人以后,准确的说是大学都毕业N多年的感悟……先生写这首诗的时候十一岁。我那么大时也独自仰望星空,领悟的是:“那是天马座,圣斗士星矢的星座,他的绝招是——天马流星拳……月亮有多大?山有多大?天到底有多大?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以他的视角,与一颗未来必将光照万代的心所带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给出了一个看似似是而非的答案。我们现在管这种思维方式叫做“辩证法”!明白了吗?神童!这才是真正的神童!神童是个坏学生作为大明朝的文科重点校,读圣贤书自然是界定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老看课外读物,真的不是好事。而我们未来的圣人——王守仁呢?现在看的就不是圣贤之书!当然也不是金庸古龙,看的是什么呢?——兵书!没错确实是兵书!世代书香的王守仁不要当状元王守仁,而要当个将军王守仁。王守仁不仅看兵书,而且还舞枪弄棒。而且更为过分的是,王守仁同学竟然还要带领着自己的同学们跟他一起“学坏”!不好好读圣贤书,反而去听他的“调令”,排兵布阵,相互攻伐!搞什么啊!老师们的眼睛里这个举一反三的神童形象变化了。这是一个不安定分子,一匹典型的害群之马!本着“为人师表,必须诲人不倦”的思想觉悟,校务处决定,执行至今仍未广大学生们发指的阴险行动——请家长!当然,王守仁的爸爸是状元,公务很繁忙,请了未必有时间来,那么就家访吧。志向在听了老师的详细而且绘声绘色的小报告后,王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把王守仁叫来,怒吼道:“小子,你要干嘛?”先生被这么一吼有点懵。王华继续吼道:“咱们是书香门第,时代以读书上进为乐,你今后不要再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啦,明白吗?”王守仁傻乎乎的摇了摇头(请原谅我用了傻乎乎这个词,因为这也是出自正史的先生外在特点之一):“读书有什么用?”王华更怒了:“读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还用问吗?当然是当官了!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你看你爹我,就是读书读得好,考了状元,当了大官,这样才能更好的回报社会,为大众服务!”“您中了状元,我不一定就要中状元。读那么多书虽然挺好,但是如果外敌入侵,拿书本是打不到侵略者的!要知道帝国主义忘我中华之心不死啊!还有孔夫子不是也说过吗,有文事必有武备。单靠引经据典,摘章择句,流连于文章粉饰太平,临机却无一策,这是小人之儒,是真正的大儒所不齿的。”这下轮到王华懵了……过了两天,“坏”学生王守仁主动找到老师。老师很高兴,看来家访很有成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王守仁没头没脑的来了这么一句开场白。老师有点晕,家访完了怎么出了这么一句?但是老师就是老师,有水平!“当然是读书考取功名啊。”很大众化的回答。王守仁又傻乎乎的摇了摇头:“恐怕不是这样吧,我以为应该是读书做圣贤。”对,就是做圣贤!这就是十一岁的王守仁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一个只有十一岁的孩子,从此立下了伟大的志向,并为此奋斗终生!坏学生是这样炼成的既然要读书做圣贤,那就好好读书呗。要做大儒通儒,不做摘章择句的腐儒很好,自己找安静地方看兵书去没人管你,干嘛一定要舞枪弄棒?还要带着同学们摆兵布阵、相互攻伐呢?实践!对了,就是实践!二千年前,有一个人,读兵书读的非常好,沙盘演练无敌于天下,连久经战阵的大将都败下阵来。这个人的军事水平应该可以算是超级牛了。可是在他的第一堂实践课中考了0分。这个人大家应该都知道,他叫“赵括”。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把小命丢在了长平。王守仁不是赵括!他不仅读书,更要实践!话题又回到了开篇。实践,这个词我会一直提到。所以王守仁幼时的“带兵打仗”和我小时的“带兵打仗”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王守仁的“带兵打仗”是印证!自己看了兵书,理解的是否到位,有无偏颇。我小时“带兵打仗”那是小孩打闹……王守仁的舞枪弄棒也不像我小时那样,看了《霍元甲》、《少林寺》热血沸腾瞎折腾,而是要从练武中,了解战争、感悟人生。我知道有一些朋友看到这里心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你未来要说的“知行合一”一定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然有这部分内容,但不是全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不过是“知行合一”最简单、最表面的解释,而“知行合一”的伟大,以这种肤浅的解释,根本不能解释他的万一,因为他早已超脱了人类想象,他将光耀千古,振奋万世!
第三章居庸关外王华是状元,而且他不是只读书的状元!这个家庭既然能够培养出王守仁这个圣人,那么圣人的父亲也肯定不是一个书呆子。在经过上次与王守仁的对话后,王华知道了一点,更准确的说,是更明确了这点——他的这个儿子,很不一般!王华明确了这点时,王守仁正在床上辗转反侧。兵书读了不少,也没少“带兵打仗”,但是真正的战争到底是什么样呢?所谓“险地”到底有多险?威震天下的蒙古铁骑到底什么样?他们作战的组织、后勤、训练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大明军队对蒙古铁骑的对比又有没有特长呢?如果交手我们又要如何以我所长克敌之短呢?王守仁整个人都已经进入了自己设定的这个环境之中。这些问题萦绕在王守仁心中挥之不去,怎么办?很简单,去看看。去居庸关外,去大漠中,去蒙古人中亲自去感受,去学习。当然这不是说去就去的,等你出去见了蒙古人,还没学习就给抓去当奴隶了,这可不是王守仁要的。怎么办?答案是练武!练好根基,如果他们客气就客气着来,不客气动手咱也不怕。王守仁练了一段时间的武术了,但他知道自己这两下是不够的。他需要更多的训练。就这样,王守仁一边读着圣贤书,一边读兵书,“带兵打仗”,勤练武功。直到他十三岁。“是时候了”,王守仁这样告诉自己。随后先生开始了一次历险。十三岁的王守仁离家出走了。与我小时因叛逆的离家出走不同,王守仁的出走,心中所想,是“为国为民”,是成为“圣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胸怀壮志的王守仁登上了居庸关的烽火台,心中想必也会想起这首词吧。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太行余脉军都山巍峨雄壮。而依山势而修筑的居庸关长城蜿蜒逶迤。登到最高处,放眼四望,王守仁没有像陈子昂一样感到自己的怀才不遇,心中的诗句不应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而是看到,浩浩苍空,茫茫旷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而后的日子里,王守仁游历关外,走进关外少数民族之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向他们习学打猎、摔跤、射箭。凭吊古战场。考察山川地势,思考御边破敌之策。十三岁……我都不敢再回想我十三岁的时候。而此时的王守仁,已经慷慨有经略四方之志了。当然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志向”,但那是虚无缥缈的。我是学戏剧的。上大学时,讲到契诃夫的《樱桃园》。当看到樱桃园被砍伐掉,我真是很心疼,这应该是一部悲剧吧。但是我错了,《樱桃园》是一部喜剧,在我后来再看《樱桃园》时,我甚至感觉他是一出闹剧。剧中人都在一边高喊着:“我是多么的爱着这片樱桃园啊!”一边却在亲手把这片樱桃园砍伐掉。就好比你对一个女孩说“我爱你”!然后给这个女孩一个嘴巴。我小时的“志向”也是如此。说着喜欢他,可是却没有通过努力,使自己更接近他。反而以自己的懈怠让自己逐渐的远离他。这和自己动手打了自己说“爱着”的姑娘一嘴巴有什么区别。萨特说过:“每个人都有离开地狱的自由,如果你不选择离开,那就是你自愿入地狱!”我的朋友们,下面我再次提到“知行合一”。实践我曾多次提到,下面我再提一点。“想到做到”!这也是“知行合一”!这没有结束,“知行合一”的最核心的部分我们还没有接触到,那就让我们慢慢的去揭示他吧。“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王守仁于梦中赋诗一首,醒来把他记录了下来。这时的王守仁经过了关外的考察,对蒙古人的了解早已超越了那些在朝堂上整天叫嚣着“为国尽忠”的卿大夫们。一人一骑走在回家的路上,而在他面前也来了两个人,两个全副武装的而且极其嚣张的蒙古人,一场战斗即将打响。一边是十三岁的少年,一边是身经百战的两名蒙古武士。实力对比悬殊,可是结果却是——王守仁胜!上疏回到家里的王守仁,没有坐下来开始写“游记”,而是开始写另外一样东西。写的什么呢?给皇帝的上疏……写这东西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是要做圣人的!当然这不是因为先生要沽名钓誉,而是先生心怀天下!什么人才能称为“圣人”?一、他要有广博的学识,古今中外,诸子百家无所不知;二、他要有深邃的智慧,对宇宙万物的变化,天地大道的运用已臻化境;三、他要有宽广的胸怀,世间万象、天道循环莫不包容期间;四、他要有崇高的道德,内心光明如日月,凡夫俗子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了解一点,也无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边际到底在哪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圣人崇高伟大的道德的一种体现。先生的上疏也是基于此。“为国为民”!愿请偏师一旅,横扫六合,北驱鞑靼,内扫流贼。还君与安静,还民与修养。使天下太平,众民乐业。这是先生的心声,大圣人的无尚心胸!可是王守仁得到的却是一顿叱骂。不是皇上的,不是内阁首辅的,先生的上疏根本没机会让这些人看到。骂他的是他的父亲——王华。“这小子疯了!”我想这一定是王华当时的想法……不用指责王华,谁都会这么想!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竟然狂妄的给皇帝上疏指点起江山来了。你谁啊你!朝廷里那么多大官,谁是白给的。隔今天,一个中学生给总理写信,要研究研究中外国际形势、国家战略,讲讲十二五发展计划及展望。如果这中学生是你儿子,你怎么看……王华这名状元,从他备考的那个下午,神奇的听小王守仁背完了整部《四书五经》开始,就相信自己的这个儿子,很不一般。而几年前的那次因为王守仁练兵的谈话更让他觉得小王守仁必将超越自己,达到一个自己难以企及的高度。所以,就是连王守仁小小年纪离家出走这样的事发生,王华也忍了下来。可现在他才明白,他的这个儿子不是自己想的什么天才,而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心理落差极大!怎么办?让他这么疯下去?不成!如果能够早些把他引回正路,也许他的未来还能不至于丢了自己家祖宗的脸。于是王华想到了一个人,一个老乡、同事兼好朋友。而我们的圣人呢?王守仁不是安定医院的预备病友,他的上疏是经过认真考察和仔细分析的得来的,逻辑缜密,可行性非常强。可惜没有人了解。这也是先生的一段悲剧吧。但是有这么一句话:“是金子总会闪光的”。今天没有人知道你,了解你,但这不要紧,王守仁你终究有一天要开始你拯救这世界的步伐。但这一天的到来之前,你还要经历很多很多……很多人一提王阳明拯救世界都以为说的是平定宁王叛乱。不错平定宁王叛乱是先生一生中最了不起的一战,但那只是一场战役而已。真正拯救世界的是他那光辉灿烂的伟大“心学”!这“心学”即将给行将就木的大明王朝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大明朝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春天。更给我们的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东亚,甚至世界带来了新的变化与生机。而此时的王阳明还没有找到“心学”的门槛,但是快了!因为王守仁即将见到“死亡”,用他那敏感的内心去感受失去亲人的悲痛。而这次的感悟让他有了“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的消极思想。正是这种消极思想和他追求成为“圣贤”的理想相互作用,使得他在新婚之夜,成了落跑新郎。他的这位亲人就是他的母亲——郑氏。
第四章圣人的洞房花烛夜弘治元年,王守仁十七岁。父亲让王守仁回家给母亲上个坟。然后由余姚溯江而上,去那个注定与他一生都无法割舍的行省——江西。先生与江西真的很有缘!(可惜我还没有机缘去江西览胜,但我相信我一定会去的)这次去的是江西的省会——南昌(当时叫洪都)。而此行的目的是——完婚。王守仁的岳父叫诸介庵,也是浙江余姚人,也就是王华在上疏事件后立刻想到的同乡、同事兼好朋友,现在在江西布政司做参议,从小看着王守仁长大的。从小就看到王守仁聪明无比,十分喜爱(到北京做坏学生时估计没看到),和王华一商量,就把自己的闺女许配给了王守仁。王守仁十七了,可以成婚了,虽然岁数不算大。但是王华在北京这几年看着自己这个好儿子这通闹腾,估计头是真的大了。想早点给他成亲,好能拴住这个疯小子的心。让这小子好老老实实的过日子别折腾了。于是就让年少的王守仁借扫墓时机,把老婆娶了。为了表示自己对老朋友的尊重,让王守仁不远千里,亲自到洪都来迎娶诸氏。洞房花烛夜,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但是让刚刚扫完墓的人直接洞房花烛是不是有点欠考虑。这点王华没想那么多,但是后来的发展可是让王华把肠子都悔青了!结婚那天,大家都在忙活,王守仁是个不安寂寞的人。大家都忙没人和他说话,他自己待着难受,就溜达出来诳街。其实这也没啥,反正还没到正时辰,之前赶回去就得了。可是我们的王圣人这一出来就出事了……“铁柱宫”!一所道观。王守仁正因母亲的死感受到生命的价值,颇有看淡红尘之感。来到这铁柱宫看到一个道士,就上去与他攀谈起来。这个道士很是健谈,……王守仁与这个道士这一谈下来,就忘了时间,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继续谈……不知不觉东方既白还继续谈……新娘一家可乱套了!新婚之夜新郎丢了……诸介庵是真急了!大喜的日子,新郎丢了,这叫什么事!自己的面子丢了不去管,闺女的终身幸福不能不管吧。这还不算什么,自己的老朋友把儿子送来成婚,要是出了什么三长两短怎么办?这时的诸大人心里一定是认为王守仁是被绑架了。派出去四下寻找新郎官的人仍然像没头苍蝇一样在整个洪都城中乱撞,一个人却安静的走进了诸家大门。——王守仁回来了!没有绑匪,自己一个人完完整整的回来了。“怎么回事”所有人都在问着这个问题。王守仁很冷静的告诉大家:“没事,我就是出去聊天,忘了时间了……”诸介庵懵了,所有人都懵了……王守仁先生这辈子,他身边的人都会不断懵,因为我们的王守仁圣人,实在是太特别了。可是王守仁究竟和那个老道谈了什么呢,能让王圣人忘了成亲?答案是“养生”。王守仁不是要长生不死,虽然想长生不死的人在明朝不少。那王守仁为什么和道士聊了那么久呢?我们说过了。这次王守仁成婚之前是从浙江余姚过来的。在哪里,他刚刚给自己的母亲扫完墓。死亡和养生看似对立,却偏偏又是一体。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热爱,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哲学的根本命题是什么?就是生命的价值问题啊!一个连死都不知道的人,他的生命也同样没有意义。年轻的王守仁在思考这个命题,久久的思考着,直到嘉靖七年他的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书法家的诞生不管怎么样,这个婚是结了!虽然……算了不说了,总之诸介庵算是尝到了自己的这个女婿厉害了。有了落跑新郎的经历,诸大人算是有经验了。为了防止上溯事件重复发生,诸大人巧妙的安排王守仁到自己的官署帮忙。王守仁很兴奋,因为他是要成为圣人的!圣人就要更多了了解百姓疾苦,更多掌握处理政务的能力。但是洪都真的挺小的,王守仁更是罕见的政治天才,别人做一天的工作,王守仁三下五除二,不到一小时就处理完了。干嘛呢?王守仁是要做圣人的人,做圣人就要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完美。王守仁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好,不够圣人的标准。于是,他开始了练习书法。一天八小时工作(当时似乎不是这种工作制)一个小时处理政务,剩下七个小时狂练书法。日积月累,书法大进。王守仁的书法好到什么程度呢?明代著名大才子也是书法名家的徐渭徐文长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太好了,让人们忘了他的其他能力。而王守仁的什么事情都是完美的,使得他的书法反而被忽视了。不然,以他的书法论,足以在中国书法界的历史上排名前十,而且毫无异议!圣人必可学而至第二年,王守仁领着老婆回北京,路过上饶,去拜访了大儒娄一斋。这次拜访可以说对王守仁的意义是重大的。王守仁虽然想成为圣人,但是圣人要怎样才能达到?王守仁像早就被尊为圣人的朱熹同志学习,遍访名家,希望得其心道,但是却是见一个灰心一次。从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所遇“名贤”,十有八九皆以程朱为儒家正统,推崇“知而后行”得“迂腐理论”,王于是叹道:”都是些举子学,不是身心学”。说的白些,就是“都是应付考试的小人之儒,没有一个是既大事的大儒”。娄一斋是明初著名理学家吴与弼得学生,虽然以朱学为正宗,却也有心学之倾向。后世认为,即使娄一斋不是阳明心学发端之人,亦起了重要作用,因娄的同门——吴与弼的另一学生谢西山就曾提出过“知行合一,学之要也。”但是娄一斋应该没和王守仁聊什么心学。讲的都是让王守仁犯困的“格物致知”。正当王守仁要昏昏睡去之时,娄一斋冒出这么一句:“圣人必可学而至”。没错,圣人必可学而至!自己一心要当圣贤,并不断的为此努力。读书、练字、谈养生、读兵书练打仗都是为了成为圣贤。可是圣贤究竟能不能达到呢?怎么才能达到呢?不知道……我们未来的圣人王守仁现在也不知道。可是就是这一句“圣人必可学而至”深深的打动了他。这其实只是儒学通则,当时刚好搔着王守仁的痒处,“遂深契之”。产生了确定他的致力方向的、指点迷津的作用。弘治三年,竹轩公王天叙去世。根据明朝的制度,父亲去世,官员都要回家守孝三年,王华带着王守仁回到了家乡。闲暇时间王华就给族里的孩子们讲讲经义,以应对未来的科举考试。王守仁也和族里的子弟们一起上课,谢谢作文。当族里那些人看到王守仁的作文时,大惊道:“这个家伙的文字功力太强大了!他的心也早已不是考状元能够束缚住的了,我们真是无法追赶啊!”是啊,此时王守仁的才华,早已不是个科举考试能衡量出的了。虽然他并不排斥科举考试,但也不沉溺。别人家还在在为着考个好成绩拼命背参考资料的时候,王守仁早已把眼光看到更深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朱熹那个在王守仁之前也一心成圣的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取了这句话中的近思二字,为自己学习四子著作的心得,起了个好名字。《近思录》!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独的美食家作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