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主题曲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压抑性表达
下载积分:1099
内容提示: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压抑性表达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
上传日期: 12:33:0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压抑性表达
官方公共微信革命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
&当前位置: →
革命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
[日期:]&&来源:&& 作者:蒲梅洁&& 阅读: 次
革命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低中高年段都有一定数量的革命历史题材课文。这类课文取材真实广泛,人文精神丰富突出,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主义气息。这类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能铸就他们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民族品质。但由于这类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对我们的教学造成了较大的困难。那么,这类课文该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渲染历史背景,走近文本  革命历史题材类的课文,无论是从叙述的历史事件来说,还是从文章的词句表达、叙述方式来说,都或多或少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现在的小学生因为生活在和平、相对优越的条件下,对于中国百年来革命历程,知之甚少;对于革命先辈为何要作出如此多的牺牲,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之前,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所处的真实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必要的历史知识铺垫,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披文以入情”、“入境始与亲”,以利于学生正确领会课文的精神实质。  二、把握价值取向,尊重文本  新的时代,我们注重从人文角度去剖析教材,对文本的解读已经有了多样性,形成了不同的观点。然而,革命历史题材课文有着较明确的价值取向,最好不要作多元解读,不能因为时代感的要求,随意改变教材编排意图,随意解读革命传统课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记叙的是历史真实的事件,表现的是历史真实的人物,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准确把握它们的核心人文内涵,做到不误导、不偏移,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其放大。我认为,对革命历史题材课文核心人文内涵的尊重,是教学此类课文必须守住的底线。  王二小的事迹流传了很多年,他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应该用现代的思想观念去审视那个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特殊年代。有的教师认为让一个孩子去为八路军放哨最后被日军杀死有些不人道,与现行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相悖。但是在抗日战争中,又有多少未成年人走上战场,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抗日小英雄――送“鸡毛信”的海娃、小侦察员嘎子、智勇斗鬼子的雨来等等。他们承担起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责任,而王二小只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当时严峻的抗敌形势下,王二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斗争需要,更是王二小英雄壮举的真正内核。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观照文本,去正视人物。  革命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我们必须依托文本,尊重历史,对其中的价值取向作出准确的把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浸染。  三、立足语言文字,深入文本  小学语文革命历史类教材,大多取材于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或革命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人物。不论革命历史故事离我们有多远,它都离不开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往往通过细节化的外貌、言行、神态、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一些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起重要作用的重点字、词、句,进行品读与训练,实现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和有效对话,体验其中的思想感情,感知历史,感悟人物。把革命传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达到二者的自然融合。  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我们可以从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这样一个细节入手,抓住句子里的几个动词,体会老班长咽下草根和鱼刺时的痛苦,感受他把鱼留给战士而自己吃鱼骨的高贵品质。再比如,老班长临死前说的一段话――“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这段话中虽然只有简短的四句,但却饱含了老班长对战士的怜惜与鼓励,对没完成党的任务的歉疚与不安。课文中像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找出来引领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感受“老班长”的崇高精神,从中收获感动,得到教育。  在革命历史故事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立足语言文字,深入到文本中找到触及学生心灵的东西,就能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感受革命路程的艰苦卓绝,人性的光辉和品格的伟大。革命历史类教材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同时渗透革命传统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开展综合学习,丰厚文本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以革命历史文本为一个“点”,引出更多的“线”或“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在革命历史故事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走进历史的兴趣,以教材为引子,自发了解相关历史。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本,带领学生开展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如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读书节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红岩》、《毛泽的故事》等“红色经典”图书,让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扎根在丰沃的文学土壤中。结合学校“红歌大家唱”歌咏比赛,教会学生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在灿烂阳光下》、《我仰望五星红旗》等“红色经典”歌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嘹亮的歌声中得到传扬。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推荐观看一些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如《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等,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那个战争纷飞的年代……耳濡目染,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整个革命历史的了解会更深刻,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到位,我们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总之,“知史方能通文”,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是引领学生成长的阶梯。我们要构建文道统一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命对话。点亮星火,传承文明,我们的民族之花将开得更加绚烂,更加美丽。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2008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王泉根:新世纪如何书写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
王泉根:新世纪如何书写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
本报记者 陈香 《 中华读书报 》( 日 16 版)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所以我自己的观察是,新世纪以来,尤其最近几年,抗战儿童文学写作体现出了一种群体性的创作艺术实践与收获,并已经成为我们新时期儿童文学非常重要的艺术收获。
  ■如果说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我认为还是需要沉下心来,精细打磨。整个构架很好,情节发展也很好,但有时感觉到缺少细节。
  革命历史题材儿童文学曾经一度沉寂。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尤其以去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一节点,集中出现了一批原创革命题材儿童小说。什么原因让战争题材儿童文学集体复归?因为题材的特殊性,战争题材的儿童小说很容易形成比较顽固的写作模式和思维定势。那么,如何整体评价这一批新出现的战争题材儿童小说?新世纪的“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应该如何突破旧有写作窠臼?新世纪的革命历史题材应该如何书写?
  读书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写作潮流就由冒险、校园两股潮流一直主导,而且余势未歇,而革命历史题材一度沉寂。甚至从新时期开始,比之建国初期、十七年等阶段,战争历史题材的儿童文学就寥寥可数。您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王泉根:进入新世纪以后的整个儿童文学创作,首先应当肯定一个创作现象,即“多元共生”,多种题材内容、多种文体形式、多种创作方法并存,当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幻想性的儿童文学和校园题材小说。
  在儿童文学多元发展、多元互补的广阔背景之下,某一种特定题材内容看上去好像有点弱。但是,我的感觉是,实际上,革命历史题材、抗战题材的创作,即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呈现出一种富于特色的创作表现,其中尤以张品成为重要的创作力量。而且,新世纪以来,我们还是有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关注着革命历史题材的内容。
  从百年现代儿童文学来看,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地传承下来了。从叶圣陶的《稻草人》开始,中国儿童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写作道路,就是直面现实,关心社会现象,引导少年儿童充分认识社会人生。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从文学研究那些作家群开始,到30年代张天翼的《大林与小林》,是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第二个以童话为主的创作高峰;一直到三四十年代,包括抗日战争,包括解放之后,对儿童文学而言,现实内容题材是非常重要的创作对象;五六十年代、十七年,革命题材内容占了儿童文学创作的很大份额。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儿童文学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创作态势,又有其他新媒体的影响,所以现实主义题材并不像原来那样占到很大的份额。但进入新世纪以后,我感觉现实主义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尤其是抗战题材儿童文学的创作热情被重新点燃,现实主义的美学旗帜依然非常坚挺的飘扬在我们儿童文学领域。
  革命历史题材是当代儿童文学非常重要的题材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革命历史题材内容看上去似乎渐渐远离年轻作家的创作视野。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年轻的作家来说,那个年代也越来越遥远了,符合文学创作生活积累对作家创作影响的规律。
  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抗战时期,作家本身就生活在战争环境里面,所以他们的创作目的、文学的价值指向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文学就要服务于战争,服务于血与火的民族危亡当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要用文学的力量,为民族的抗战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如《鸡毛信》《小英雄雨来》等。
  五十年代,“十七年”的时候,革命历史题材儿童文学写作又遇到另一个高峰,通过儿童文学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最典型的就是《小兵张嘎》。作家与文本是一种“近距离”的关系,这批作家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不遥远,鲜活的生活记忆依然在他们的脑海里。
  到今天,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他们离战争很遥远了,如何看待战争,如何表现战争题材,成为一个问题。
  我自己感觉到,今天的革命历史题材儿童文学,它的一个重要的创作表达,就是要从这场民族圣战当中汲取我们民族的精神力量。尽管中国在历史上多灾多难,但是五千年文明得以传承,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始终有一种一往无前、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力量,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其中最典型的一部小说就是《我和爷爷是战友》,作者赖尔是高校的老师,是一个80后。这部小说是一部穿越小说,大致情节就是两个90后的高中生穿越到了抗日战争期间,成为新四军里的一员。一个为国捐躯了,一个继续革命,成为军队里面很重要的将领。
  这个小说体现了什么?两个高中生生活在一个“嘲笑英雄,虚无历史”的后现代背景之下,他们感觉精神空虚,找不到精神坐标。在这场穿越中,在这场战争中,他们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由此,我认为,今天的抗战题材小说仍然有它很强大的艺术创作的生命力。
  读书报:西方作家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反映战争对无辜孩子摧残的作品,战争历史题材一直是西方儿童文学的重要题材,并出现了很多经典。那么,您如何看待和认知革命历史题材的儿童文学,这一题材的书写可以给原创儿童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带来什么?
  王泉根:战争就是人类历史进行当中客观的历史存在,当然这是一种暴力的、血腥的,恐怖的,大家都不希望重现的一个存在。有客观历史的存在,从文学创作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就会成为文学创作一种重要的文学题材资源。在战争这个客观历史当中,少年儿童也曾经受到战争残酷的打击,那种痛苦,那种挣扎,和在战争中确立对国家、民族的认知,对文学创作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内核。
  谈到儿童文学,一方面,很多作家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儿童文学本身受众的问题,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阅读经验,理解、领悟能力等,会影响到战争题材儿童文学的历史表现广阔度,人性反思的深刻度。
  但我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新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抗战题材作品出现,主要集中在长篇小说,而且已经有相当不错的艺术实践、艺术经验、艺术突破。
  读书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尤其以去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一节点,集中出现了一批战争题材儿童小说。诸如“烽火燎原原创少年小说”,曹文轩新作《火印》,毛芦芦的“战火中的童年”系列、薛涛的《满山打鬼子》、李东华的《少年的荣耀》、史雷的《将军胡同》等。您认为,什么原因让战争题材儿童小说在此一时间集体复归?因为题材的特殊性,战争题材的儿童小说很容易形成比较顽固的写作模式和思维定势。那么,您如何整体评价这一批新出现的战争题材儿童小说?从叙事核心、叙事模式、话语言说等方面来看,是否出现了一定变化?
  王泉根:最近三五年以来,原创抗战题材儿童长篇小说大概不下二三十部了。据我的观察,这一波的作家集中在70后,为创作的核心;当然也有个别50后,个别80后。这批作家的抗战题材儿童小说与五十年代相比,甚至与战争年代相比,无论是题材内容、艺术表现手法,还是叙述、表达的方式,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
  其一,抗战本就是全民的战争,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是各个阶层的全民抗战。这些小说的第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客观的、全方位的描写了全民抗战的战争面貌。像李东华的《少年的荣耀》以山东为背景,里面的抗战小英雄,既有地下党家庭背景的,也有从大宅院出来的、富有人家的子弟。而且难能可贵地写到了一个汉奸的女儿。所以,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战争环境当中各个阶层的少年儿童的生存状态。
  烽火燎原系列当中,牧玲写的《少年战俘营》,同样也表现了当阶级矛盾遇到了民族矛盾,民族利益上升为更重要的利益,这么一种特殊背景之下,我们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白军的小孩,红军的小孩,两个家庭之间有深仇大恨。但在抗战背景之下,国家危亡背景之下,他们携起手来走到一起。
  第二个变化就是,涌入了更多的地域文化的内涵。就题材而言,传统抗战题材儿童小说更多是反映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地的生活;而现在的抗战题材小说的背景就非常丰富了,《将军胡同》以北平地域文化,就是胡同里的文化为背景;《少年的荣耀》,以山东地域文化为背景,而且表现非常之细腻,从民族性格到生活习性,一看就知道这部小说只能够出于北方,出于山东;肖显志写的《天火》,以辽北地域文化,以抗联为背景;张品成写的《水巷口》,以海南岛,海南的地域文化为背景。
  儿童文学小说创作与地域文化特色的结合,给人的感受就是它是“接地气”的。因为地域文化所提供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中的民族记忆、风俗习惯更细腻,也更真实,由此突破了抗战题材小说模式化的写作。
  第三就是新的写作视角。这一批抗战题材儿童小说,其叙事的手法,写作的视角,审美的表达,艺术的内涵,比原来更进一步。比如像张品成的《水巷口》,写的是日本的文化侵略,这是此前的儿童文学题材从来没有涉及过的;汪玥含写的《大地歌声》,把地方戏曲、地方文化与宏大战争叙事拢合起来。再比如《走出野人山》,视角也非常突出。这部作品写的是滇缅远征军,写战争失败,多种失败叠加在一起所带来的战争的残酷;毛芦芦的《如菊如月》通过一个女孩子的命运,透露中日两个家庭的恩怨情仇,实际上也表现了中日两个民族“隔断,理还乱”的关系,以小见大,是一个非常有文学张力的故事框架。
  特别要谈到是薛涛,薛涛是非常自觉的现实主义儿童小说的不断探索者。
  所以我自己的观察是,新世纪以来,尤其最近几年,抗战儿童文学写作体现出了一种群体性的创作艺术实践与收获,并已经成为我们新时期儿童文学非常重要的艺术收获。
  读书报:如何看待这一批抗战题材儿童小说给我们提供的新的写作经验?
王泉根:我认为可以从四个纬度来肯定他们的创作实践。
  第一,这批小说作品充分彰显了民族自强、民族自信,通过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来表现我们作家的历史文化担当。
  这批作家生活在远离战争的年代,但他们依然对这场战争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与担当。像曹文轩写《火印》,是多次到张北草原一带实地考察采风,查阅了众多资料,在达到了自信的程度后下的笔,最后以一匹战马切入。曹文轩的艺术创作成就更多的是在江南水乡,但是当他一旦把视野转到民族战争的时候,他实现了对自己创作的突破。
  第二,充分表现了中国新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强大的文学艺术创作力量。所以通过这批小说,我对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是信心满满,我们的70后甚至80后新生的作家已经起来了。尽管战争年代远离他们,但是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对战争的理解,他们对人性的表达,尤其是他们在艺术上的探索实践,充分表现了他们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艺术表现能力。
  第三,这一批小说确实塑造了一批多元、活化的抗战少年人物的艺术群像,而且有很好的艺术细节的表达。像《少年的荣耀》里面所表现的人物群像,《火印》里表现的一匹战马和一个孩子的形象,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第四,通过这批小说,间接弘扬了我们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今天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文学创作多元的背景之下,现实主义精神始终是我们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写作思潮之一。
读书报:这一批作品的出现,是否是对前些年中国儿童文学过“轻”这么一个现象的拨乱反正?
  王泉根:恐怕我们有一个阶段,在多元的创作背景当中,会出现一种盲目、浮躁、找不到北、跟风、模仿的阶段。经过差不多十多年的摸索、实践、探索,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找到了创作的方向,即探索有民族文化,有民族艺术,有民族自信的一种儿童文学的审美表达。
  为什么这段时间抗战题材儿童文学集中呈现,我想与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找到理路的背景有关系。
读书报:不管是战时的镜像式反映,还是新中国成立17年的“二元”结构,您认为,我们可以从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传统历史叙述中吸取怎样的营养?另外,如何客观评论战争年代、十七年中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价值与缺失?
  王泉根:第一就是我们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永恒。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新世纪所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抗战题材的小说作品,所创作的现实题材的校园儿童小说、成长小说等等,应该充分展现这个时代的精神,这个时代的审美表达。时代性显然是文学最重要的艺术纬度之一。
  同时,文学创作毕竟是脚踏着我们民族自己的土地。所以无论是校园题材、抗战题材,还是历史题材也好,我反复提倡的就是要讲好自己民族的故事,讲好我们中华民族少年儿童自己的故事,更希望看到体现出我们汉民族现代汉语的文字美、艺术美的文学作品。对儿童文学作家来说,在民族艺术语言审美表达这方面还要加强。
  第二就是儿童性与艺术性的永恒。说到底,儿童文学最主要的受众就是少年儿童。如何把握少年儿童对革命历史题材,抗战题材,甚至包括现实校园题材等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理解感悟的能力,还要下很大工夫。因为今天的少年儿童,对文学的吸收与文化知识吸收的途径与渠道已经多元化了。在影视、网络、手机、互联网的时代当中,文学受到多种媒体的挤压。儿童文学表现的手法与讲故事的形式,如何能够为今天的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如何能够更好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要?我觉得就是要凸显艺术性、可读性。因为孩子喜欢看故事,小说创作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讲好故事,故事就是情节,情节就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解决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性的根本问题,是要通过提高我们作品的艺术性,用艺术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去打动少年儿童。只有艺术性成功成熟的作品,才能够更好的为儿童所能接受,为少年接受。
  优秀文学作品对于人的个性,气质,尤其是他精神的丰富性养成来说,是其他的文化门类不可能取代的。正因为这个背景之下,儿童文学永远有广阔的艺术发展的前途,有广阔的艺术创作的领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就拿抗战题材的儿童小说来说,就历史文化背景的纬度来说,都有它自己的独特价值。因为它在当时已经发生了,发挥了它应有的艺术力量。
  当然文学要与时俱进,新世纪的抗战题材儿童小说、历史题材儿童小说,显然应该呈现我们这一代人的审美和艺术追求,这一代人对中国历史的感悟、理解与把握。我们当然希望文学与时俱进,有更新的艺术呈现。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可以做的。
  其一,我们的抗战题材、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甚至包括现实题材的小说,如何更好的“接地气”,用艺术的真实性去打动读者。那么“接地气”很好的途径就是文学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融合。比如曹文轩的《火印》,他对内蒙、河北交界这一块土地的地域文化的把握,下了很多工夫。阅读这种作品的时候,它的艺术真实性的含金度就会大大提升。
  其二,对于作家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生活,要有自己人生的感悟,生活的经验。我感觉到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的生活体验还需要加强。当然,我讲的是更广阔意义的生活,更多接触时代,接触社会。作家不断完善自己对生活、时代、社会的理解,也是他自身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他对艺术审美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
  读书报:中国原创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的主题是校园、家庭生活、动物、奇幻、童话。儿童小说的主题大多不会超出校园、家庭,都是关注眼前的事物。题材范围比较狭窄,少有儿童文学作家有勇气去挑战他们所不熟悉的生活,比如,革命历史题材。如何客观看待这一现象?如何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王泉根:比如说牧铃写作《少年战俘营》时,他是湖南平江人,他就在平江这个地域当中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平江的社会经济情况、平江的民间历史,为他创作这个小说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生活细节。所以,他写这个小说,不是他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他对平江这个地域,平江的历史,甚至平江民间的野史进行了大量调研,作品是在感动他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由此,对中国的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而言,需要有深入生活的过程。当然这个生活是很多方面的,比如说阅读历史文献,比如实地调研这块土地、地域当中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的故事,甚至感悟某一个地域的生活场景,也是生活。
  陆梅为了写留守儿童小说《当着落叶纷飞》,曾经到贵州的乡村小学去做支教;徐玲写的农村题材小说《流动的花朵》,这是现实生活给她的感动。
  如果说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我认为还是需要沉下心来,精细打磨。整个构架很好,情节发展也很好,但有时感觉到缺少细节。细节是小说当中最难写的,细节就像机器里面的螺丝钉,虽然很小,但是一颗螺丝钉脱落了,一个齿轮不转了,整个机器就出问题了。
  当然,细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作家的功力,深入生活、捕捉生活、艺术表达的功力。有的作品看上去故事还很好看,但是老不解渴,就是因为缺乏更丰富的打动人的细节。
  作家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于他对世界理解的深刻性,对世界理解的深刻性很重要的一方面来自广泛的阅读,可以对世界,对生活,对时代,对人世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最后一个,就是艺术性的问题。因为文学作品拼比到最后,就是靠它的艺术力量打动人、影响人、感动人。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艺术形象,第三就是他的想象力,故事的建构,最后汇聚成审美的力量,感染人的力量;此外,作家的思想高度就成为他艺术审美表达的高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革命题材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