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王国维人间词话赏析》中提出童心说是核心观点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一)
  词,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和诗歌一样,它是我们华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喜欢古老的中国文化,更喜爱精美绝伦的词,因而爱上了《人间词话》。
  在细雨纷纷的暮春,最惬意的莫过于手捧书卷,憩于窗棂之旁,沏一壶香茗,享受极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书在怀,实是人生一大乐事!细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带着清新的心情,让蛰伏的心灵重新焕发活力。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
  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也,读罢令人神清气爽,胸襟开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
  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 &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造境之种类有三,造境之法却只有一个&真&字。&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是的,成功的灵感是一个不速之客,它永远在不经意间光顾,如电光乍现。然而将这句话细细品呷,仿佛又能读出一种超脱成功的喜悦,透着一丝智慧的禅意。
  忘不了李后主之词&&那以血书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痛苦也愈发深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二)
  曾经,有&秋波横欲流&&魂迷春梦中&的绮丽浮靡;亦有&无泪可沾巾&&飘零事已空&的悔恨悲戚;然后,有了&垂泪对宫娥&&回首恨依依&的亡国之哀。倾尽&一江春水&,换来牵机毒药。
  南唐李煜。
  王国维谓:&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一个笔力纵横,他豪放超逸、恬淡旷达;&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个,笔力雄厚,他壮志难酬、慷慨悲壮。
  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王国维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他,至情的楞伽山人,面对富贵可以轻看,面对仕途亦会厌倦,面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面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才是他的《饮水集》。
  满清纳兰性德。
  王国维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美学、史学、古文字学领域的成就极为卓著。他的《人间词话》一书,突破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用新的思想与眼光去鉴赏词话。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由名句。&由此观之,&境界&才是根本,只有根深方可叶茂。恰如国画一般,意在&神&,所以王国维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dushubiji/674928.html
[读书笔记]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热门推荐
[读书笔记]最新文章
[读书笔记]相关栏目推荐登录网易通行证
使用网易通行证(含网易邮箱)帐号登录
提交您的投诉或建议
视频画面花屏
视/音频不同步
播放不流畅
分享给朋友:
扫描分享给微信好友和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给微信好友和朋友圈
通过代码可以让这个视频在其它地方上播放!
复制FLASH代码
复制HTML代码
复制页面地址
使用公开课APP下载视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观看
登录后才能查看我的笔记
暂时没有笔记!
确定删除笔记?
即将播放下一集,请您保存当前的笔记哦!
对字幕纠错要登录哦!
内容不能少于3个字
《四库总目》称曹丕《典论》为中国文论经典之首,惜《典论》全书已佚,唯《论文》一篇流传千古。《典论•论文》首倡“文气”之说,以“文气—才性”为中心,以建安七子为个案,探讨作家气质个性与文学文体风格之关系,其“文气清浊”之论、“四科八体”之分、“经国大业”之赞和“文人相轻”之讽,既是魏晋玄学的诗性经晶,又是批评意识觉醒的理论标志。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的第一宏篇和第一美文。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刘勰论文,用心于儒,则以征圣宗经为总体思路,以惟务折衷为研究方法;用心于道,则以自然之道作文学本体之论,以自然之趣明文学风格之旨;用心于佛,则有体系严整和话话圆通之特色。《文心雕龙》以“比兴”释名,以“隐秀”彰义,其骈俪式批评文体即言说方式,堪称中国诗性文论之楷模,心哉美矣,文心永存。
《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论最具诗性特征及魅力的论诗诗。《四库总目》赞其“深解诗理,凡分二十四品,各以韵语十二句体貌之。”体貌者,体悟拟貌也。《二十四诗品》以诗人情怀体悟诗歌风格,以诗言诗画拟貌诗歌意境,诗画一体的言说方式使其成为中国文论的诗眼画境。中国文论的精神实质是诗性,她既是哲理诗又是写意画,而《二十四诗品》以诗眼传其神,以画境写其意,成为中国诗性文论又一经典性文本。
诗话为中国诗性文论之大宗,而《沧浪诗话》实乃诗话中的翘楚或巨擘。严羽“以禅喻诗”,以禅学诗性激活诗歌批评,其“熟参”“妙悟”之法、“兴趣”“入神”之论以及“别材别趣”之说,均涉及到中国诗歌美学的重大理论问题。《沧浪诗话》所标举的直觉思维,所具备的理论谱系,使其成为中国文论经典诗性与逻辑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李贽《童心说》是中国文论最具批判性的“至文”,主张追求内心的真实,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之美,因而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提倡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而成的“至文”,它极力否定明代盛行的文艺复古思潮,抨击以诗文为核心的正统文学观,为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争取到了应有的地位。《童心说》不仅对后世文论如公安三袁的“性灵说”、汤显祖的“至情说”等影响颇深,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第6课]《人间词话》:境界真谛
《人间词话》在“境界”这一诗性文论的核心范畴中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以“词话”这一诗性文体建立起了融贯中西的文学理论。本讲重点讨论王国维境界说之真谛与分类。“境界”不仅是词体而且是各体文学的艺术魅力之本,而且“境界”以“真”为“谛”。“境界”的形态可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创造之方法分为“造境”与“写境”,“境界”之风格又可分为“大境”与“小境”。
学校:武汉大学
讲师:李建中
授课语言:中文
类型:艺术 文学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国内
课程简介:诗性,是中国文论经典的民族特色及文化魅力之所在,本课程精选六部经典,系统讲授中国文论之人文性思想内涵、文学性言说方式和诗意化人生境界。一典一讲,每一讲解读三大问题:一是“说什么”,即文论经典内在的诗性精神及人文蕴藉;二是“怎么说”,即文论经典的诗性言说方式;三是“为何这样说”,即文论经典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本课程对中国文论经典诗性魅力的深度发掘,旨在与热爱中国文化的广大受众分享中国文论的知识宝藏、精神营养和思想乐趣。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客户端王国维人间词话全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全文
范文一:第一题感(大四毕业即将离去)茫茫人事往而返
飘飘浮云聚复散 柔肠千结又伤春
非为酸风射泪眼第二题大师王国维人间绝笔观后感,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父字。'这是大师王国维留在人间的绝笔。看完整个视频,谈得最多的还是大师的死因,我也想就此说说我的感受。压抑,无比的压抑,这是王国维给人的第一映象。一谈及王国维,人们想到的不是近代中国的社会特点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性,而是悲观阴郁的叔本华哲学。王国维是近代最杰出的学者,在文、哲、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27年,王国维正当盛年,学术研究如日中天立时,却遽尔自沉,至今无定论。其中原因复杂,既有混乱的社会背景和王国维自身矛盾的性格因素,也有分析者的立场和意识形态的纠缠,看完视频后我也很有感触,也想说说他的死因。王国维的遗书,上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据王国维家人回忆,在1924年11月,溥仪被逐之时,王国维就有自杀意图,只是家人严加看管,才未得逞。可当时溥仪决心依靠日本,而王国维已在清华任教,按一些人的说法就是,食了周粟'。仅凭王氏留辫子,做过清朝的官,是不能下定论的。遗书内容大有可能是内心恐惧,而且并无明确的价值指向,或未可知。 借由此判定王氏,殉清'论据不足。
王国维的真正死因应先从他的思想入手。王国维天性忧郁悲观,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他说自己,体质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定从事于哲学。'而叔本华思想中的悲观色彩和天才观与王国维性格深为契合,故王国维完全接受了叔氏的人性论:人生即欲望和痛苦。王国维认为人的本质,即人性为,生活之欲',人的本质决定于美的本质,这便是王国维美的本质观。如果像叔本华所说,人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人生是罪恶和痛苦,那么美和艺术就会合乎逻辑地成为对痛苦的直观逃避;但如果人性有善的一面,人生是合理的,那么美和艺术就应该是道德的向征和理想人生的显现。王国维的美学论点是分裂乃至矛盾的。可见王国维向往一种功利,纯粹的学问,其间不加杂任何其它事物。王国维的死因还要看时期。自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俄各国侵略者接踵而至,强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接着太平天国起义,斗争席卷东南各省,历时四十年之久。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但局势仍不平。先是政党林立,接着各派分争,袁世凯窃国称帝。其死后,直系、皖系军阀混战,直至王国维自沉,国家仍陷在动荡局面。关于王国维真正死因,加拿大华裔叶嘉莹教授认为:,‘经此事变’为王国维自沉之外在因素;‘义无再辱’则说明了其自沉的内在因素。'周汝昌先生把它概括为,王国维所殉并非清王朝,而是当时自以为已然来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总崩溃,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悲观主义人生观迫使一代学者自沉,以求解脱。
王国维的死因,与其哲学美学思想一样都必须同时考虑它与西方美学、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近代社会现状三具方面去分析。但不论什么原因使大师离去,都是我国的巨大损失,此刻的我多的是叹息〃〃〃〃〃〃第三题中国文学创作中的爱国主义在中国文学天宇中,爱国主义文学以他深邃的思想、磅礴的大气、辉煌的成就、至高的地位,闪烁于灿烂的星空,耀眼辉煌。千百年来,它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斐身四海,在世界文学之林独占鳌头。我国历史悠久,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爱国主义文学作品产生,我们的爱国主义文学有着优良的传统,传承至今。当然,时代不同,爱国主义的具体涵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为当时的国家、朝代、民族、社会服务这一点来说,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爱国主义文学作品,一直具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国最早的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名句,是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写照。
,诗圣'杜甫的代表作品《春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等。这些人在文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同样忧国忧民,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在他们的文章中有很明显的位置。如果说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颂尽风骚,那么,他的精髓在现当代文学中得到了继承。鲁迅是这一精神的集大成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长征》《重上井冈山》,陈毅的《梅岭三章》,余光中的《乡愁》等等,这些爱国主义名篇,树立了现当代文学的丰碑,令人受益匪浅。我国爱国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数量众多,这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认识和传承它们,对我们当今的创作和教育都具有积极意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不论何时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国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时代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义务,是社会进步、文明的表现。学校、家庭、社会借助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大力进行爱国主义文学教育,极力推进爱国主义文学创作,真是万世之功。我们相信,我国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必将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我国的爱国主义文学创作必将更加灿烂辉煌!原文地址:第一题感(大四毕业即将离去)茫茫人事往而返
飘飘浮云聚复散 柔肠千结又伤春
非为酸风射泪眼第二题大师王国维人间绝笔观后感,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父字。'这是大师王国维留在人间的绝笔。看完整个视频,谈得最多的还是大师的死因,我也想就此说说我的感受。压抑,无比的压抑,这是王国维给人的第一映象。一谈及王国维,人们想到的不是近代中国的社会特点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性,而是悲观阴郁的叔本华哲学。王国维是近代最杰出的学者,在文、哲、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27年,王国维正当盛年,学术研究如日中天立时,却遽尔自沉,至今无定论。其中原因复杂,既有混乱的社会背景和王国维自身矛盾的性格因素,也有分析者的立场和意识形态的纠缠,看完视频后我也很有感触,也想说说他的死因。王国维的遗书,上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据王国维家人回忆,在1924年11月,溥仪被逐之时,王国维就有自杀意图,只是家人严加看管,才未得逞。可当时溥仪决心依靠日本,而王国维已在清华任教,按一些人的说法就是,食了周粟'。仅凭王氏留辫子,做过清朝的官,是不能下定论的。遗书内容大有可能是内心恐惧,而且并无明确的价值指向,或未可知。 借由此判定王氏,殉清'论据不足。
王国维的真正死因应先从他的思想入手。王国维天性忧郁悲观,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中,他说自己,体质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定从事于哲学。'而叔本华思想中的悲观色彩和天才观与王国维性格深为契合,故王国维完全接受了叔氏的人性论:人生即欲望和痛苦。王国维认为人的本质,即人性为,生活之欲',人的本质决定于美的本质,这便是王国维美的本质观。如果像叔本华所说,人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人生是罪恶和痛苦,那么美和艺术就会合乎逻辑地成为对痛苦的直观逃避;但如果人性有善的一面,人生是合理的,那么美和艺术就应该是道德的向征和理想人生的显现。王国维的美学论点是分裂乃至矛盾的。可见王国维向往一种功利,纯粹的学问,其间不加杂任何其它事物。王国维的死因还要看时期。自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俄各国侵略者接踵而至,强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接着太平天国起义,斗争席卷东南各省,历时四十年之久。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但局势仍不平。先是政党林立,接着各派分争,袁世凯窃国称帝。其死后,直系、皖系军阀混战,直至王国维自沉,国家仍陷在动荡局面。关于王国维真正死因,加拿大华裔叶嘉莹教授认为:,‘经此事变’为王国维自沉之外在因素;‘义无再辱’则说明了其自沉的内在因素。'周汝昌先生把它概括为,王国维所殉并非清王朝,而是当时自以为已然来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总崩溃,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悲观主义人生观迫使一代学者自沉,以求解脱。
王国维的死因,与其哲学美学思想一样都必须同时考虑它与西方美学、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近代社会现状三具方面去分析。但不论什么原因使大师离去,都是我国的巨大损失,此刻的我多的是叹息〃〃〃〃〃〃第三题中国文学创作中的爱国主义在中国文学天宇中,爱国主义文学以他深邃的思想、磅礴的大气、辉煌的成就、至高的地位,闪烁于灿烂的星空,耀眼辉煌。千百年来,它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斐身四海,在世界文学之林独占鳌头。我国历史悠久,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爱国主义文学作品产生,我们的爱国主义文学有着优良的传统,传承至今。当然,时代不同,爱国主义的具体涵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为当时的国家、朝代、民族、社会服务这一点来说,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爱国主义文学作品,一直具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国最早的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名句,是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写照。
,诗圣'杜甫的代表作品《春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等。这些人在文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同样忧国忧民,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在他们的文章中有很明显的位置。如果说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颂尽风骚,那么,他的精髓在现当代文学中得到了继承。鲁迅是这一精神的集大成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长征》《重上井冈山》,陈毅的《梅岭三章》,余光中的《乡愁》等等,这些爱国主义名篇,树立了现当代文学的丰碑,令人受益匪浅。我国爱国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数量众多,这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认识和传承它们,对我们当今的创作和教育都具有积极意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不论何时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国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时代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义务,是社会进步、文明的表现。学校、家庭、社会借助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大力进行爱国主义文学教育,极力推进爱国主义文学创作,真是万世之功。我们相信,我国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必将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我国的爱国主义文学创作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范文二:晏殊《蝶恋花》。辛弃疾《青玉案》经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苦苦寻求,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语言,将事物玲珑剔透的表达出来,浑如天成。这时作者的心情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获得了智慧。第三境界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做学问也用得上陶渊明的一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功夫精神用到,自然会豁然开朗,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1..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补:(词风)正如我们在叙述各个朝代的文学特点时所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果我们说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顶个政治弱小的的话,那么宋朝就是一个属于词作创作与革新的时代。一家,在文化方面,特别是在词作方面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让后,世无法超越。从柳永到苏轼再到辛弃疾,到李清照,我们拥有了一大拨才华横溢的词也留给我们无数优秀的词作。而这一拨词派'的代表又被后分为两个风格窘异的派系---,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长,物是柳永和李清照,他们以词风清新柔和,婉约细腻得名,其词多写儿女闺阁幽怨。,豪放派'则是以有着,豪放词宗'之称的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与柳词李词相比,他们的词作种昂的场面,让势宏大,大开大盍,主题多是沸腾。 生大志,,表现的更多是一苏轼和辛弃疾虽同属豪放词派,但二者风格不同,苏轼的词多心胸旷达,乐观积极,故曰,旷',辛弃疾的词多表达自己的报国壮志却往往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感慨,故曰,豪'。 苏轼的词大部分写的旷达脱俗,辛弃疾的词大多写的豪放壮烈。没有这两个人的这种广大的胸襟而学习这两人的诗词或模仿他们的诗作的话,就好像东施效颦一样。语句 捧心二字来自,西子捧心'的典故《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这里的捧心就是指西施心脏病发作时用手捂住胸口。2.3.。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①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入'与,出'的关系。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② 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要观察、体会、了解、领悟,便要,入乎其内',到生活中去。人人都能观察,但是,常人之眼与诗人之眼不相同,常人之眼有时看不到,看不透,或看到了说不出来,没有提炼的能力。诗人之眼则不同,他能静观,能观照,能突破自身狭隘的眼光,能出乎其外,站得更高,,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他能排斥私欲、功利等障碍,能将客体的本性体察、领悟出来,这就是诗人天才的,内美',具有这种崇高的人格和素质,才能出,故能观。同时,待物化的艺术境界,即在审美主体(作家)蕴藏形成的第二自然、第二人生和第二之我需要用艺术形式、手法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在于审美主体驾驭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有高有低,这便决定作者在,出乎其外'时能否高致。因为作者心中的意象是观物、观情的辩证统一,达到最高的境界,有时稍纵即逝,是须臾之物,需用不朽的文字表达出来。所以作者既要超以象外,轻视外物,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要重视外物,情景相融为一体,能与花鸟共忧乐。王国维评论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分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③这里所讲的格、情、气、韵是格调、性情、音韵、气象,四者能烘托出,境界'。因此,境界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深邃的感情,能反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王国维举周邦彦的《苏幕遮》咏荷的词,其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评说:,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①另外,他举冯延己的《南乡子》咏草的词,其中有,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他评说:,‘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若也。'②这两幅图画,通过语言、色彩、线条充分表现了荷和青草的内在的本质力量,能得荷之神理,摄春草之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境,这便是善入善出的典型例句。
范文三:人间词话——王国维诸伟奇 评注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4前言中国古典诗学的辉煌终结,现代文艺美学的萌芽。王国维:,清末浙江海宁人动荡年代: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现代的审美情趣和批评精神:简约精美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其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临于理想故也。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只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四、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五、词人者,不是其赤子之心者也。六、春草之魂:细雨湿流光。七、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此。。众里寻他千百度。。此八、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十、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有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范文四:一、研究成果:《人间词话》这本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中国要作品。大体来说,几百年的《人间词话》研究可以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主要研究者有吴文祺、任访秋、李常之、朱光潜、钱钟书、顾随等,由于当时的学术思想相当自由,而且大多研究者都具有与王国维相近的学术背景与知识积累,他们视野开阔并深邃,对《人间词话》的理解和分析是相当精辟的,既肯定《人间词话》对西方哲学、美学的横向吸收关系,揭示了《人间词话》的现代文化内涵,也肯定了《人间词话》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纵向继承关系,揭示了《人间词话》的民族文化内涵。在没有思维偏执的研究状态下,有着深刻的洞见,使得《人间词话》以相当真的面目呈现于读者面前,也为《人间词话》的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主要研究者有王达津、李泽厚、叶秀山、吴奔星、吴文治、钟仲联、佛雏等,由于当时的研究处于极左思想的形成和施虐时期,研究的思路、方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突出阶级斗争,强调唯心与唯物的对立,成为研究《人间词话》的指导性思想,对《人间词话》的文艺观进行“马列主义”的检验和清理,成为了这一阶段研究《人间词话》的重中之重,关于《人间词话》研究史上的唯心说以王达津、叶秀山、吴文治、为代表,其唯物说以陈咏、李泽厚、汤大民、吴本星为代表。另一方面,此时大量论文对“境界”的分析,也使“境界”的突出地位得到了确认,并为其在日后成为一个能够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学体系的核心范畴而作了理论上的舆论准备工作。第三阶段(1970年代至现在)较为复杂,在大陆,开始突破了唯心和唯物的简单划分,立足于文论自身来谈《人间词话》的成就与不足,而且一些问题和观点得到了真正为那个意义上的分析和肯定。在香港、台湾,7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叶嘉莹、黄维樑等对《人间词话》的研究,尤其是叶嘉莹以开阔的视野、见解的新颖,分析的细腻,将《人间词话》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80年代后,《人间词话》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刻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它的最活力的自由发展时期。二、“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注:王国维认为做到哪些方面才能使诗词出境界?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三、读后感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诗词鉴赏方面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让内容显得深刻而富含人生哲理,并且境界之高。能让读者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
范文五:经典品读[213000]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一(12)班■张雨晨29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达在线经典品读关于骨子里的和画在脸上的古时候的词不像现在,呆板地刻在类似《语文》或者《××篇古诗文》上,而是弹着小曲,借杯清酒,哼哼唱唱。唱得好不靠嗓子,而是靠对诗文情感的理解,靠丰富的体悟和领会。把别人的词唱出了自己的味道,把一个人的心情听进了所有人的耳朵。那么写词的也有这样的区别。王国维所讲:“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已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就是这个道理,虽说是帮那个落魄的南唐后主翻案,但这三句排比,却让我又想到别的什么。不论是写词或者文章,总讲究先描摹一番景致,再提升到个人情感、天地大义、人生哲理。温庭筠是把景写绝了的人,与之相当的花间词派更是善以“绮罗香泽”去掩盖自己的真性情,以至于格调境界都失之于富丽精工的繁琐字句中,失了韵味。韦庄时已到五代,好像动乱开始,人心便不再贪醉于奢迷,于是真挚和清丽的词风渐渐从香艳浓丽的过去走出,终于可以把握清晰的存在和明确的情感了。而李煜在成为“违命侯”以后更把绮怨与堆砌抛弃。因为别绪愁,相思苦,亡国痛,失国悲,而一改娇艳诱人为平淡朴素,他的婉转、尽意、不加雕琢打动了历史,重塑了词史,他把情景交融,又用思想冲击,终于带来了久违的合一,“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关于学来的和自己的看刘融斋“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和王国维“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两句,止不住大笑数次,不禁生出很多感慨。世间的东西都被写尽了,东西也发明光了,动不动就“撞车”,就连秦观、欧阳修这样可称词之大家的人也免不了落个“学”的帽子,真是可叹。尤其是看见那些无缘无故就能被人翻出从前有人曾写过的句子,想到这些大家成名于几个词、几句话,竟涉嫌抄袭了,可悲呐。其实这原本也不是坏事,“学”并非简单的一个字,“被学”,说明造诣高,可取之处多,学一样就足以使人成名后世。“会学”,也说明水平高,十年寒窗,饱览多少诗书,偏偏选中这一点学,学出了样子,学出了名气,学成了自己的精髓和风格,那就更高了。柳永、欧阳修便属于“会学”之人,而且还能“被学”。虽然说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但是志同道合的思想却很多,人没有生来就会的,也不是生来的词人,30高中│全国优秀作文选经典品读31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达在线经典品读的束缚,静观苍生。他的爱由忧而升为乐,他先救了自己,从而成为了世人眼中的救世主。所以说“入”靠的是胸怀理想,而“出”则要认清自己。如果是一株草就做一株草的事情,是一棵树就展开一棵树的尊严,那么世界才是本真的。他又说:“美成能入而不出。”放入写词这件事看,只关心事物的表象与自我的联系是不够的,唯有找到根源,找到深藏的区别才可能有“高致”,这就是现在所讲的立意、深度,以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道理。“入”则以自我为中心,“出”则万物归一,不分彼此。所谓“轻视外物,故能以奴仆命风月,重视外物,故能与花鸟共忧乐”是也。关于专一与多样常听现在的人讲“三栖明星”。很多孩子从小就又学舞蹈,又学乐器,还要书法、绘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掌握各种技艺,能够先别人一步,将来才会有更多机会。这种现象在社会中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人们的价值观也是如此,科学还没那么发达时,有用就是好的。可当今的潮流是多元的,一样东西顶好有十几样东西的功能,这叫物超所值。这时候的人往往迷惘了,不知该从何下手。这就是在看完王国维所写“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得到的一点偏题的感悟。这也许是关乎人心的,也许是关乎社会环境的。但不得不提到点专与不专的东西。是该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还是滴水穿石,源远流长?值得每个人考虑一下。如果欧阳修、秦观不是专心词,而一天到晚希望能写出李、杜诗篇,那他们的成就还能像今天这样吗?该是写词的料就把擅长写词发挥到极致,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彰显出一代又一代的特点。只有这样,当我们回顾先朝:楚骚、汉赋、六代骈语、唐诗宋词元曲才有迹可循,不至于混为一谈。这不是否定“多样”,不是唐朝过去了,诗便成了遗物,而是取其精华更加发展,又推陈出新。诗照样是诗,为后人摹写、传唱。当然了,你说欧阳修,一手好文章也独步天下,他也是多才的,但不是四处撒籽四处长草,而是在土壤最肥处恰当地开了花,这便是专一了。关于《人间词话》,我只能说:大师毕竟是大师,经典毕竟是经典,凭我读了几年的书就站出来说话的真是“胆大妄为”了。只不过这些感悟确确实实源于看后的思考,我觉得也一定是有价值的。32高中│全国优秀作文选
范文六:龙源期刊网 .cn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者:郭瑞英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10期内容摘要:评价一篇文学作品,依据和标准有很多,但什么依据才是主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给出了答案。“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它都在其次。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都是由境界决定的。境界的深浅又折射出作家人品的高低。王国维这种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关键词:境界 意境 真情实感 思想内涵 人品《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离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佳作。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本人尤其对《词话》中用“境界”说来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感兴趣。作者在评价作品时,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还非常重视作品创作者的人品。作者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一.“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王国维在《词话》中很准确地阐述了“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而且真景物与真感情应该融为一体。因为,只有景物没有感情就会显得无生气;而只有感情没有景物又会显得空洞。所以有“境界”的作品就能达到“以景寓情”、“意与境浑”、“意境两忘”、“物我一体”,既写真景物又抒真感情,把逼真传神的写景和诚挚真切的抒情有机地统一起来。概括地说,“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人品越高的作家,他们眼中的景和心中的情就会越真实,越贴近现实生活,因此,作品的思想内涵就会越深刻透彻。龙源期刊网 .cn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者:郭瑞英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10期内容摘要:评价一篇文学作品,依据和标准有很多,但什么依据才是主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给出了答案。“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它都在其次。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都是由境界决定的。境界的深浅又折射出作家人品的高低。王国维这种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关键词:境界 意境 真情实感 思想内涵 人品《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离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佳作。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本人尤其对《词话》中用“境界”说来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感兴趣。作者在评价作品时,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还非常重视作品创作者的人品。作者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一.“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王国维在《词话》中很准确地阐述了“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而且真景物与真感情应该融为一体。因为,只有景物没有感情就会显得无生气;而只有感情没有景物又会显得空洞。所以有“境界”的作品就能达到“以景寓情”、“意与境浑”、“意境两忘”、“物我一体”,既写真景物又抒真感情,把逼真传神的写景和诚挚真切的抒情有机地统一起来。概括地说,“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人品越高的作家,他们眼中的景和心中的情就会越真实,越贴近现实生活,因此,作品的思想内涵就会越深刻透彻。
范文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No.112010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隔"与“不隔"陈小环摘要:通过分析《人间词话》中有关“隔”与“不隔”的举例,认为王国维所谓的“隔”与“不隔”之别,不是清晰与朦胧之别,而是自然真切与矫揉造作之别,“不隔”的浅深厚薄就是真切的程度。“隔”与“不隔”不仅仅是从读者审美接受角度而言的。而是对诗歌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作出的综合评价。关键词:《人间词话》;“不隔理论”;作品意象;“隔”;“不隔”;直观中图分类号:1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0)11-0096—03作者简介:陈小环(1985-),女,福建泉州人,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中文系2009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0-03-16《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隔”与“不隔”是其中的一对重要的诗学范畴。王国维在书中举了若干例子来说明“隔”与“不隔”的分别,譬如:“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笛,“如雾里看花”便是隔。他极力褒扬“不隔”而贬低“隔”。但究竟什么是“隔”与“不隔”,王国维未做出明确的理论阐释。因此对于其“不隔”理论。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接引出鲜明生动的意象,如‘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便是隔。”[33饶宗颐在其《(人间词话)平议》一文中提出了更为犀利的批评。他说:“王氏论词标隔与不隔以定词之优劣.屡讥白石之词有‘隔雾看花’之恨。又云‘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予谓‘美人如花隔云端’,不特未损其美,反益彰其美。故‘隔’不足为词之病,宋玉《神女赋》‘时容与以微动兮,若将来而复旋’,词之言近旨远。缠绵跌宕,感人至深,正类乎此。”又说:“词者意内言外,以隐胜不以显胜。”[41饶氏显然是站在中国传统诗学的立场上进行批评的。他认为王国维标举的“不隔”,无论是与中国古代诗学“言近旨远”的审美传统.还是与词“以隐胜不以显胜”的艺术特质都是直接冲突的。一、关于“隔”与“不隔”的几种阐释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一文中指出,“隔”与“不隔”的分别可以用“情趣”与“意象”的关系来说明。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情趣与意象恰相慰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z御“诗中原本有‘显’与‘隐’的分别。”[21356“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来不同。写景诗宜于显。写情诗则宜于隐。”[2J58朱光潜认为“不隔”即为“显”,“隔”即为“隐”,两种风格不可偏废。因此,他批评王国维“语语都在目前”的标准似乎太偏重“显”而排斥偏重“隐”一类的诗。不很妥当。叶朗对朱光潜的观点提出了反驳。他说:“‘隔’与‘不隔’的区别.并不是从‘意象’与情趣的关系上见出,而是从语言与意象的关系上见出。”“作家所用的语言能把作家头脑中的意象充分、完美地传达出来。并能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引出鲜明生动的意象,如‘池塘生春草’,就是不隔。作家所用的语言不能充分、完美地传达作家头脑中的意象。也不能在读者头脑中直二、“隔”与“不隔”的诗学内涵《人间词话》中共有7则词话,或显或隐地论及“隔”与“不隔”。其中.第36则、第40则分别结合写“荷”与“春草”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对“隔”与“不隔”之分别进行阐述;第39则指出白石写景之词“隔”例及南宋词人“隔”之通弊:第41则具体列出了写情不隔与写景不隔的范本。另外,第23则、第34则和第38则也谈论了这个问题。《人间词话》第36则写到:“美成《青玉案》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f1省周邦彦咏荷写出了荷的丰姿神韵,仅16字就把雨后新荷之清新、飞动、妩媚的神态展现无遗。让人直观地看到了雨后荷的生动形象和勃勃生机。故王氏说其“得荷之神理”。相比之下.姜夔的《念万方数据一96—奴娇》、《惜红衣》二词同为写荷之作,其中也不乏“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之类的名句.却冈缺少了对于荷花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描写.不能让人直接感受到秋荷之美。故如隔雾看花。第40则论及“隔”与“不隔”的区别:“问隔与不隔之别,日: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26从王国维所举例子分析.“池塘生春草”.文词浅显直白,自然地表现了塘边春草的鲜嫩和欣欣向荣的生气,传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故为不隔。而“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语都关合春草,却是合用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句与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来代写春草。典故的堆砌使所写春草之景反而不显。所抒离别之情反而不真切,使人难见直观之美。因此,王氏觉其“隔”矣。再看第41则王氏例举的写情不隔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如低诉在耳,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对人生苦短的唏嘘,故为“不隔”。写景不隔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1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原上水草茂盛和牛羊肥壮的景象,使人“直面”草原辽阔的景色,所以“不隔”。王国维认为.造成作品审美感受之“隔”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还文学以本真的使命,而是别作它用,或堆砌典故,或使用代字与隶事、铺陈敷衍.由此造成表达上的不自然,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从而阻碍了形虽有真切之感受但不能予以真切之表达,而只是因袭陈言或雕饰造作,使读者不能获致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隔’。”【5J对此,笔者亦予以认同。事实上,王氏在探讨“隔”与“不隔”的问题上始终是紧紧围绕“境界说”的核心“真”与“自然”的。据王国维手稿,第40则中“问‘隔’与‘不隔’之别”句.原作是“问‘真’与‘隔’之别”。王国维认为.诗人须持真切之心,对创作有真切的体验。“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1螂即“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大家之作.其青情也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柬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邸5唯有这样的作品才是有“境界”的作品,才能臻于一流。由此可见,不论写景还是言情,作者对他所要写的景、所言的情有真切感受,并能抓住观照、感动的一刹那,写景言情自然、生动.读者无须拐弯抹角去摸索就能有明晰、真切感受.便是“不隔”。这样的作品是诗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其景物是自然真切的描绘。相反,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多用“替代”、“隶事”、“用典”。或虚情假意的“游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意象的真切性。使人如雾里看花,读来仍需费却思量.便是“隔”或“稍隔”。笔者认为,“隔”与“不隔”不仅仅是从读者的审美接受角度而言的,而是兼对诗歌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作出的综合评价和集中概括。要感知判断王国维所谓的隔与不隔之别,不是辨清晰与朦胧之别,而是辨自然真切与矫揉造作之别,而不隔的浅深厚薄就是真切的程度。象与感情的完美传达——这是王国维所深恶痛绝的。因此,在《人间词话》第34则他指出:“词忌用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吴文英)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三、“隔”与“不隔”理论探源王国维的“不隔”观点来源于中西方美学理论的共同影响。正如学者张少康所说:“‘不隔’的思想一方面是受西方美学思想中强调艺术直观特性及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影响,另~方面这也是总结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产物。”[61首先,艺术的直觉在西方美学论著中多有探讨。叔本华认为.诗歌是人类直观地认识真理的一种方式。直观与概念的基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直接的、明确的。而后者是间接的、模糊的。他说:“只要我们一直依直观行事.那么一切都是清晰的、固定的,明确的。”又强调“文艺的宗旨显然还是让读者在这些概念的代替物中直观地看到生活的理念”[7J。王国维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他在早期撰写的文章中就极力推崇直观,认为美之对象呈现于空间与时间.是“吾人直观之形式”,激烈的情感“亦得为直观之对象”。他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说:“美术之知识,全为直观妙则不必代。”…1蚴王国维也并不是一味地反对用典。他对那种能够不着痕迹,能将典故与作品自有境界相融合的活用典故,显然是比较赞成的。比如白居易《长恨歌》的用典就得到他的赞赏。王氏还称许“融典于心”的杜甫.对经常“用典”的稼轩也极为赞赏,称其“章法绝妙.语语有境界”。可见,王氏所谓“隔”,并不仅仅在于使事用典、乱用代字而使语言不够形象直观.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缺乏真切的感受或不能予以真切的表达。“隔”与“不隔”的区别,在于作者在创作时是否有真切之感受,能否对作品作真切自然之表达.使读者也感受到这种真切。关于这点,叶嘉莹先生有精辟的论述:“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如果作者根本没有真切之感受。或者万方数据一97—之知识,而无概念杂乎其间。”[8强调“唯诗歌一道.虽借概念之助以唤吾人之直观,然价值全存于其直观否。”在《人间词乙稿序》中他写道:“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直观者,乃一切真理之根本”[91326,“此境界唯观美时有之”[9脚。《人间词话》第40则中“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句。前半句王氏原稿作“语语可以直观”。可见,王国维十分重视直觉在审美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他看来。艺术的创作与鉴赏都须以直觉能力为基础。诗人只有在审美过程中以“自然之眼”直观到了物之“真”。知物“深”。然后以“自然之舌”言情状物.做到“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使读者亦同样能够“直观”到这种“理念”,这样的作品才是“不隔”的、有境界的作品。也正是基于“直观”的考虑,王氏极力反对滥用典故和乱用代字。用典和使用代字犹如一个个死结,需要读者去解开,这势必增加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使不知典故出处的读者在接受时产生障碍.从而不能“直观”到作者之所传达,使人感觉如雾里看花而终隔一层。比较而青,王氏是较推崇直抒胸臆,主张用“真切”的“直语”的。如“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长河落日圆”等类话语,鲜明生动。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语言所组成的画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读者通过直觉就可以把握。其次,中国古代诗学历来有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传统,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所得”、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国维对此亦有所借鉴。钟嵘《诗品序》云:“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为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1刚钟嵘主张诗歌应感情真挚,以自然为贵。强调文学创作以创造性直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将瞬间直觉到的审美意象直接传达出来。文学创作贵在“即目”、“直寻”。而不贵用典用事.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自然英旨”的好作品。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诗歌创作要做到“直致所得.以格自奇”,也就是说诗歌意境的创造贵在自然真实,而无人工矫揉造作之弊。这是对钟嵘“直寻”说的继承与进一步发挥。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用梅尧臣的诗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要求作者把要描写的景象,写得像读者亲自看到一样,使读者产生“如在目前”的逼真之感。清代王夫之也提出“即景会心”的“现量”说。他在其著作《相宗络索》中这样解释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鼍计较”。即是直接抒写即目所见而得,无须经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不难看出,王国维所主张的“不隔”理论强调“语语都在目前”.要求作品意象传达的直接、具体、生动、真切,与上述中国传统诗学理论颇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不隔”即“直观”、“直寻”、“直致”、“妙悟”、“现量”。王国维“不隔”理论既受到了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文艺美学“直观”论的影响.也受到了中国传统诗学的熏陶.是王氏总结中西美学思想的历史经验并加以融通而后提出的。参考文献:【I】王国维.A.i,l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2】朱光潜全集:第3卷[G】.舍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19.[4】饶宗颐.《人间词-/g-》平议[M]//饶宗颐.文辙.台北:学生书局.1991:742.743.【5】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7.[6】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86.[7】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36.【8】王国维文选[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28.【9】王国维文集:g3卷[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10】周振甫.诗品译j-/-[M].北京:中华书局,1998:15.万方数据一98—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隔"与"不隔"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陈小环, Chen Xiaohuan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363000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EDITION)2010(11)参考文献(10条)1.周振甫 诗品译注 19982.王国维文集 19973.王国维文选 19974.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0045.张少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19996.叶嘉莹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20087.饶宗颐 《人间词话》平议 19918.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 19859.朱光潜全集 198710.王国维 人间词话 2009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cqgygdzkxxxb.aspx
范文八:内容摘要:评价一篇文学作品,依据和标准有很多,但什么依据才是主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给出了答案。“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它都在其次。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都是由境界决定的。境界的深浅又折射出作家人品的高低。王国维这种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  关键词:境界 意境 真情实感 思想内涵 人品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离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佳作。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本人尤其对《词话》中用“境界”说来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感兴趣。作者在评价作品时,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还非常重视作品创作者的人品。作者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  一.“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  王国维在《词话》中很准确地阐述了“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而且真景物与真感情应该融为一体。因为,只有景物没有感情就会显得无生气;而只有感情没有景物又会显得空洞。所以有“境界”的作品就能达到“以景寓情”、“意与境浑”、“意境两忘”、“物我一体”,既写真景物又抒真感情,把逼真传神的写景和诚挚真切的抒情有机地统一起来。概括地说,“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人品越高的作家,他们眼中的景和心中的情就会越真实,越贴近现实生活,因此,作品的思想内涵就会越深刻透彻。  王国维在开篇就强调了词以境界为最高审美标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于此。”他认为,词有境界就自然会形成很高的格调,自然会产生绝妙的句子。  思想情感内涵越深刻的作品,越能感动人,吸引人,启发人,激励人,就像夏日里的一杯可口的冰茶,沁人心脾;又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光明与温暖。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格调高雅,才有绝妙的句子,才有崇高的境界。  王国维在阐述“境界”的基本涵义时,为什么如此强调“真”呢?因为真情实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的作品,才是美的作品。而美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真实地描绘现实景物,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内心情感,并且主客观融为一体,形成高雅的艺术情调和氛围。所以,在王国维看来,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即在于真。任何技巧都无法遮盖对真实的敷衍。  正如王国维在一百零一段所言:“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诗人词人的忠实,归根结底是对自己感情的忠实。否则,就成不了好诗人,只能成为一个文学骗子。  二.优秀的词作必然蕴含深远的“意境”  “意境”即“境界”,主要是指思想情感内涵。深远的“意境”就是深邃的思想内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第二十二段中说道:“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落第二手。其志清峻则有之,其旨遥深则未也。”  既然姜夔这位词人格调这么高,那为什么他的作品和人品都只能落为第二流呢?(这是王国维的个人观点)  因为,在王国维看来:虽然姜夔格调高,但可惜他不在意境上下功夫,所以他的词缺少一种言外之味,弦外之音。总是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他的词有清峻气质,却缺少遥深的旨趣。  王国维在《词话》的第二十三段写道:“梅溪、梦窗、玉田、草窗、中麓诸家,词虽不同,然同失之肤浅。”  为什么作者对梦窗、梅溪、玉田、草窗、中麓等人的词作评价为“失之肤浅”呢?因为他们的作品过分在艺术上精雕细琢,虽然音律精严,字句高雅,但是由于创作激情和灵感的缺失,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真实的情感。于是体裁的单调,内容的空虚,意境的肤浅鄙陋便在所难免。  相比之下,作者对欧阳修的评价就不一般。从“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等诗句可见其风格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格调显得特别高。  王国维在评价诗词时,并不是完全否认艺术形式来谈,但是,作者更注重的是思想内涵。作者在《词话》的第三十二段中指出“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在作者看来,词的高贵典雅与淫靡粗俗的分别,在于它内在的神韵而不在它的表现形式。欧阳修和秦观虽然都写过艳丽之词,但因为他们的词透露出内在的神韵,所以终究是有品格的。比起周邦彦,不亚于淑女与倡伎的区别。因为,作者认为,周邦彦等人的词,过分追求词语的华丽和雕琢,有很浓的“脂粉气”,在深远的意境上远不及欧阳修和秦观。  杰出词人总是在诗词的深远意境上下功夫,通过诗词来言物寄情,或言志喻理,使自己深邃的思想内涵得到充分的体现。  王国维在《词话》的第四十四段中说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苏东坡的词风旷达,辛弃疾的词风豪迈。他俩的词风是独特的,是发自内心的豁达与豪情。如果没有他俩的那种胸襟,而学写他们的词风,那是学不到的。   所以,王国维在第四十五段中写道:“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终不免局促辕下。”读苏轼、辛弃疾的词,一定要从作品的高尚气节来看,他们的作品有高雅的气节和正直的品格。姜夔的词虽然脱离世俗的低级趣味,但终登不上高雅之堂,算不上一流作品。  王国维在《词话》第四十六段中写道:“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中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气宇轩昂,通体豪爽,有积极进取的气魄,给人一种激励的情感。姜夔的词虽没有鼓舞人心的动力,尚且不失耿直之气。像吴文英、王十朋、张炎、周密、李开先等人,他们的词虽然形式不同,但都只从迎合时人世俗的欣赏口味入手,谈不上有意境品味。  可见,意韵高远幽深的词才是真正高品位的词,这样的词是那些胸襟坦荡、志向高远、乐观豁达、豪情满怀的杰出词人经过人生和文学创作之路的砺炼才创作出来的,是诗词中的精品。  三.意境的深浅折射出人品的高低  何为杰出词人?  首先,这样的词人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强调的“内美”,就是指诗人高尚的人格。他认为诗词是抒情的,诗词所具有的意境直接根源于诗人的人格,是诗人内在人格的外化,只有高尚的人格才能创造出高超的意境,才能够形成伟大的文学。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被异党排挤,很不得志,还差点因“乌台诗案”死在狱中。但他始终保持着坦荡旷达的精神状态,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苏轼的词和他的人格一样充满魅力,其词挥洒自如,不为音律所约束,激情充沛,想像奇崛,妙语天成。他不仅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更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学者所景仰的文宗。  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坚持北伐。22岁就在北方参加了耿军领导的抗金义军,后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大业,渡江南归宋廷。虽才兼将相,但始终不被信任重用。曾先后进呈《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章,陈述收复中原的大计,均未被采纳。最后抑郁而死。辛弃疾的词和他的人品一样,充满着对当权者偏安一隅国势日渐衰微的深深忧虑,抒发了英雄一腔热血而无用武之地的郁愤,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把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烈的爱国情感、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和满腔的忧郁悲愤倾注到词作中,使他的词作形成了雄奇豪壮、慷慨激昂、苍凉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也使他成为了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  其次,这样的词人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  一个人一定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要能够体恤百姓的疾苦,关注国家的命运,要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作家写出的作品才有伟大的气魄,才有深厚的意境。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必须有种超越的眼界,必须能够俯瞰世界万物,这样才能把握住深刻并且具有永恒意义的美。同时,诗人也必须能够忘却自己的身份,拥有平视和内省的眼光,真切地体会世界万物,与它们融合无间,这样才能使美变得真实而且细腻。  所以,意境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品的高低。  郭瑞英,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范文九:摘要:《人间词话》寄寓了王国维对生与死,宇宙与人生等生命基本问题的思索叩问,是其心灵之思、情感之动的真实轨迹的描画,也流露出在其真实生活中鲜见的快乐心境!这艺术境地,的确是他的人间乐土。王国维用一生的忧郁换来写《人间词话》的快乐,并让此快乐直达每一位用心聆听《人间词话》者的灵魂深处。  关键词:快乐 人间词话 忧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王国维可谓少年早慧,可称得上是天才式的人物了,因而其人生也写满了传奇。只可惜他的传奇人生,因着“性复忧郁”而笼罩着悲观主义的色彩,其传奇也不复美丽,尤其最后用投身未名湖终结其生命,让很多人倍觉不可思议,套用吴淡如的话来说,是一“黑色的幽默”。  王国维生活在各种学术思潮、政治势力、人生理念冲突、裂变、融合的近代,正可谓生逢乱世,注定要在黑暗中行走。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文集续编.自续》),体弱多病的人生遭遇到多灾多难的时代。天生忧世的个性,多病的人生,带给他一生忧虑多多,欢乐却极少!王国维通过他的那只笔,借助诗词向世人挑明,向尘寰寻找乐土是注定要绝望的,人生本是一场悲剧,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永远和烦愁结伴同行,揪心的痛也时时环绕心头。“不有言愁诗句在,闲愁哪得暂时消?”(《拼飞》)要打消闲愁,要求得心灵的安宁,只有在诗国中寻觅、只有在艺术境界中寻求,才可求得心灵之宁静的栖息地。《人间词话》寄寓了王国维对生与死,宇宙与人生等生命基本问题的思索叩问,是其心灵之思、情感之动的真实轨迹的描画,也流露出在其真实生活中鲜见的快乐心境!这艺术境地,的确是他的人间乐土。王国维一生的忧郁里,却驻扎着写《人间词话》的短暂的快乐,并且此快乐直入每一位用心捧读《人间词话》者的灵魂深处。  一 “境界”论造就的自负之乐  《人间词话》第九则在比较“境界”与前人理论的高下时,王国维十分自负地告诉世人,南宋的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言:“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此中的“兴趣”,及王士祯所谓的“神韵”,仅仅说了诗词的表面现象罢了,都不如他提出的“境界”一词能直接探求到诗词的根本。  王国维对自己的“境界说”自负快乐得意,足让每位读者会心莞尔。王国维认为这“境界说”开古人先河。他说严羽以禅意来评诗词,过分要求“无迹可寻,无规可蹈”。“无迹可寻,无规可蹈”的极端则变得难以解读,别人读不懂自己的意思,他就认为人家没有慧根!而《渔洋诗话》强调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好比对诗词悟性差才力不够的人,就用“会心微笑”来装作悟得其中真意,来遮掩自己的先天不足。王国维说,只有自己的“境界”一说,才追根求源地抓住了诗词论的根本,是恰到好处的,正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此处不加掩饰的得意快乐,何其真实地坦露着其赤子的真情,正是一个诗人最宝贵的童心。只有倾身诗词之中,尽尝词人的苦楚,才会有此“境界”的发现。“境界”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重在作者本真的感受,着意作品的表现角度,来强调表达的“真感情、真景物”。  王国维说:“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人间嗜好之研究》),他深赞屈原“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王国维对“真感情”要求颇高,实在是对诗境的高要求,这个“真”是诗人对苍茫宇宙,对生命本质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感悟,是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对宇宙和所有生命的关注中,这才是真正的大爱大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18则中写道:“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什么叫“血书”呢?他接着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王国维这一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因为李后主毕竟是一个风花雪月,不问国事的亡国之君,王国维居然称他具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如果从释迦、基督的宗教角度去衡量、去看待,李后主无疑是有罪之人,因为他不分白昼地沉湎于酒色笙箫歌舞的享乐之中,他没有摆脱人类的罪恶,还沉浸在人类的罪恶之中,他又怎么能担荷人类的罪恶呢?无疑,在王国维,这句话是从譬喻的角度去说的,王国维用这个比喻,想告诉读者,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自己的痛苦,人的一生,难免会历经生死别离,李后主把我们人类所有的众生痛苦都写出来了。用一支笔描画担负着我们人类所有的痛苦悲哀,就如同释迦、基督担负了人类所有的罪恶一般,倾尽了自己生命里所有的真情,这是对人世的忧虑,对生命难以释怀的无尽忧伤。  王国维在这里贬抑赵佶,推崇李煜不仅是以个人感情系之,是以全人类的感情来维系的。所以王国维赞赏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诗句,饱含着痛切的生命体验,感慨深沉犹如杜鹃啼血,今天读来仍令人对生命、对人生有强烈感怀警醒,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国维才会说李后主的词作具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由此看出,词的境界高低,“真”是个复杂的概念,所谓“真景物”在王国维看来是指人独自“观”而得之,体现景物内在之真也就是人的念想、理念之真。王国维虽然也认为词情有高雅淫俗之分,但是他立场的核心不在淫俗高雅,而在于情感的真假。甚至在王国维眼中,所谓淫词和鄙词的毛病,都不在淫荡和卑鄙本身,其问题在于写得是不是言不由衷!这“真”取诸自然,又一定是经由诗人内心的生发,使它跟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谐一致,是诗境生动直观与寄兴幽微的统一。  词的境界高,则其蕴含人生意味的深入广泛,是无与伦比的,王国维对其倾注的真情,自己何尝不知,又何尝不为其所倾注而快乐呢?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为自己的理想而倾尽所有,王国维写《人间词话》正是如此快乐的境界啊。  二 词人品格论的会心解颐之乐  文学评论能写得有趣好笑,真是文学评论之幸,更是读者之幸!而王国维就有这样幽默风趣的如椽之笔,把一本《人间词话》写得妙趣横生,尤其对词人品格之说,写得真是有趣之至:周介存谓“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刘融斋谓“周旨荡而史意贪”。此二语令人解颐。史达祖词爱用“偷”字,周济就认为人家品格不高;而周邦彦词中爱写闺怨、青楼、相思,刘载熙就言人家好色。这原话虽然不是王国维所言,然而他读后用“解颐”一词,不就是对周刘精颖眼力折服的宽怀一笑么?他与周刘二人在此一点上是心有灵犀。这多么的有趣,你也能想见,王国维读此言时那会心的莞尔,那落笔惊风雨的快乐心境满含了王国维式顽童的快意!这样的快乐,无疑是王国维漫长灰色人生中一抹耀眼的亮色。
范文十:谈人间词话与王国维在高中爱上阅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读人间词话好似月下听花,在这个躁动喧嚣的世界里,感受那一份细细聆听古典诗词深深浅浅的析评带来的酸甜苦辣,人间哲理,悲喜交加。在理科数理化的公式充斥着3点一线的枯燥高中生活中,我寻求一个富有诗意又通俗好懂的书,而人间词话来给我的便是这番绚丽之境。依然记得有个诗人对王国维人间词话最好的评述,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加,王国维将他的才华和心血倾注其中,然而却无法面对命运的残酷,在他沉入湖底的那一霎那世界和理想都默然离去,当然如果是作为读者的我做一段论述,十六字足矣,妙语连珠,深刻独到,才情高绝,香远益清。分析作品,当然要从作者经历身份谈起, 应该说,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比高高在上捧在华丽光环中看不真切的文化偶像跟让人尊敬。王国维乃何人?此人乃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文学以及文艺评赏家。老王(现代的某诗人这样情切的称呼,姑且延续这样的传统),
王国维),字伯瑜,自号静安,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父亲王乃誉是商人,老王四岁丧母,其父经常远行经商,对其子女教育严格,感觉王国维从小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笔者认为老王的性格和所处的历史环境委实决定了他那默默的纵水一跳。他参加乡试2次不中,于是倾向与新学1901年赴日留学,1906年入京发表一系列的哲学论文,1908年写就人间词话,12年写就宋元戏曲考,辛亥革命后,他逃往日本,尽弃前学,好像翻阅了大运书库的藏经史,古器物,甲骨文,流沙坠简等写了一些学术论文,当然,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老王就是这样认死理不拐弯的人,也只有这样的执着才能静下心研究国学和史学,老王的医生不幸又万幸的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不幸是对老王,恪守传统,拒绝革新,他不能理解革命,又期望王朝复辟,但一一落空,1927年,北伐军进军华北,老王的恢复帝制梦想完全破碎,即经此世变,义无在辱。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在一汪碧蓝的湖水中,渐渐沉默,随之衰弱的是中国的古文明,在禁不起西方列强的吹残和新革命的浪潮冲击,走向衰落。而值得庆幸的是对后人即我们读者, 合上那一本已被翻旧的《人间词话》,心中那一腔激情不知如何表达。细细聆听着王国维对古典诗词深深浅浅的析评,实在妙不可言。《人间词话》亦为何物?此书乃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被人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对古典文艺美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将境界作为此书的核心。于是便有“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否则谓之无境。即“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三者随之矣。所谓气质,应该是一种注重诗文精神的提法,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格调要求发乎情性,意境混成,声调宛亮,气势雄浑。最典型的是清代沈德潜,他以唐格调为尊,兼以温柔敦厚的诗风。而神韵醉着是对画得评论,古人说,神韵气力,而且,神韵的意思接近意境中得那种独特的神髓和韵致。意境优美的作品,就像悠远宁静的国画。老王之境界应该是与一个可以和诗词中具体感知具体分析的概念,二上述3样都是对于诗词进行描述性的媒介,与意境有着表里之分,老王的意境可以说触到了古典诗词之美最深刻的地方,霜冷长桥,大漠孤烟,绿红肥瘦,比比皆是。说到此处,不得不谈老王三境界论,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而作为一个学生,一个奋起的青年,我这样理解,”人生应该分为立志”、“勤奋”、“成功”三个阶段。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第二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后悔。第三境界为成功。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终于水到渠成,获得了成功。人之成功,都必须经过立志、奋斗。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奋斗的目标。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而老王的三大人生境界说也是全书深深触动我心灵的鸡汤,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果而结果,我们只有从容走过,无需彷徨,无需犹豫,无需茫然。我们应当往第三种境界发展,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人从烦恼和执着中来,应到无烦恼无执着处去。喜欢看老王对古今大作家的一些,他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比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所见真者,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无失一,此余不免有北宋之后无词之叹“老王不喜欢过于雕琢的作品,感情真挚,境界开阔,晴朗自然之作才是他的上上选。当然北宋后无词还是有点激进了,李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惨惨切切,姜白石的二十四桥今犹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岂不是好词。老王曾这样写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知应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使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前2句出自古诗十九首,不事雕琢,朴拙真挚,用简单的语言抒发最直接的盼望和祈求,却往往能最打动人心。自由,快乐,而真诚的生活,这个几千年来得人们心底最质朴的愿望从来没有改变过,直到今天这样的诗句依然能触动我们的灵魂。后2句一幅清新悠远之境抚慰尘世中倦怠的心灵,一幅原野古老岩画,笔调简朴苍劲,却震撼人心。老王不喜欢拐弯抹角,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如此多彩,不能永远只用一种眼光对待,自然清秀是没,典雅端庄也是美,只要不流于俗套,都自有韵致在其中。人间词话中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精辟评语,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些种种的呕心历血之句,让我感受到千百年前那些遗失的美好和感悟生活的点滴哲理。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最后,其实,我对人间词话(只阅读了一片) 理解的并不深刻,若问我,“雁过江南狂沙走,对影邀杯几人欢?”究竟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我也不知如何区分,景乃实景,情亦真情,却源于平淡的感情,这与他的论述不免矛盾了,所以再如何深读,都不能全解。当然,人间词话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中国古典诗词所散发的那种独一无二的美感意境浸润的了中国人的灵魂,而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失去这种圣美的情趣,来源于诗词,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来源于细致平凡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想,抱负,情感。用老王的话做个结语,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说的是词,也是我们的人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