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在易经中卦是什么意思里代表是啥意思

关于《周易》,你至少要知道什么?
关于《周易》,你至少要知道什么?
为什么《周易》是群经之首?
①《周易》是我国最早的智慧结晶
《周易》成书约在商朝末年周文王时期,换一种理解就是,五百年后,孔子、毕达哥拉斯和释迦牟尼才会诞生;然后再过一百年,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才会诞生。
②《周易》相关研究最多
据初步统计,古代有关研究《周易》的著作,将近三千种,居各种经典著作之首。而研究《周易》也已成了一门丰富多彩的专门学问——易学。
③《周易》应用范围广
《周易》被用来解释天象、生理现象、算卦、企业管理......最关键的是,这么多领域用《周易》来解释,居然还能自圆其说。
甚至有一种说法:
数学上的二进制,就是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周易》的启发下发明的。有了二进制才有了电子计算机,这样说来,我们今天能有电脑用,还得感谢《周易》。
什么是《周易》?
《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易经》,另一部分叫《易传》。
《易经》只有几千字,是中国古代先民占卜的书籍,传说是周文王所作。它的文字部分由卦名、卦辞和爻辞三个部分组成。
《易传》有两万多字,传说是孔子写成的。《易传》是对《易经》的哲学解释,是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
关于周与易,易中天给出以下解释:
周,有三个意思。
第一,是周代,或者说周人、周民族。指《周易》是周人的作品。
第二,是周遍,或周到、周密、周全。意思就是指《周易》讲的事情无所不包,严丝合缝,非常全面,什么都讲到了。
第三,是周转,也就是周而复始。就是指《周易》讲世界宇宙的原理,从一个起点出发,讲了一圈后,又回到这个起点,一切从头开始。
易,也有三个意思。
第一,简易,就是指它非常简约,也很平实,还很容易。《周易》的内容,只有六十四个符号,再就是这六十四个符号的名称和解释,分别叫卦名、卦辞、卦爻。简约平易是《周易》主张的风格,提倡的精神。
第二,变易,就是变化。“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指的是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第三,不易。不易就是不变。《周易》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有变有不变,也变也不变。即,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概括来说,所谓“周易”,就是要用最简单的符号和系统(简易),来认识、概况、掌握和阐释不断变化的现象(变易)背后永恒不变的本质规律(不易)。而且,这种把握,还是周遍、周到、周全、周密,可以周而复始的。
什么是《周易》的最基本概念?
在《周易》看来,最基本的概念就是阴阳。
古人用阴阳范畴来归纳刚柔、仁义、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世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或者说,都可以分为阴阳。
天是阳,地是阴;火是阳,水是阴;日是阳,月是阴。就连同一事物,也是如此。比如手心是阴,手背就是阳;闭眼是阴,睁眼就是阳;影是阴,光就是阳。
《易传·系辞上》中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周易》的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正是因为这“一阴一阳”,造就了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统一性。
同为水,则海阳刚,湖阴柔;同为人,则军人阳刚,文人阴柔。这就是多样性。
山是阳刚的,却又是静态的;水是柔性的,却又是动态的。这就是复杂性。
但是再多样、再复杂,都无非阴阳关系。这种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反的,却又是统一的。这就是统一性。
阴阳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世界变化的规律,就在阴阳的关系之中。而阴阳的关系就是相生、相克、共存、转化。
①相生,即你也存在,我也存在。
比如说自然界中,天是阳,地是阴。这两个都不会哪天突然没了。而且,没有天也就没有地,没有地也就没有天。这就叫“相生”。
②相克,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说,天总体是阳性的,但天体、天象却有阴有阳。太阳就是阳,月亮就是阴;白天就是阳,黑夜就是阴。地也一样,山就是阳,水就是阴;戈壁就是阳,沼泽就是阴。可见,天是“阳中有阴”,地是“阴中有阳”。这就叫“相克”。
③共存,即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比如,山北是阴,山南是阳;水北是阳,水南是阴。山水都不可能只有南,没有北;不可能只有阳面,没有阴面。这就叫“共存”。
④转化,即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白天变成夜晚,夜晚变成黑夜。这就叫“转化”。
总而言之,《周易》指出世界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转化。
那么,《周易》这样一种古老的智慧,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易中天谈到三个启示:忧患意识、变革精神、中庸原则;南怀瑾谈到一个启示:得其时位,这些是我们至少要了解《周易》的4个启示。
【启示一】
《周易》给我们的启示,首先体现在《易经》最后两卦上,即第六十三卦和第六十四卦。第六十三卦叫“既济”,代表已经成功,第六十四卦叫“未济”,代表还没成功。
《易经》六十四卦从天地出发,一路走来,历尽沧桑,到六十三卦成功了,但后面却还有一卦——未济。《易经》从最基本、最原始的因素出发,在经历了所有的可能性之后,达到成功,然后又走向还没成功,然后重新开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新的起点。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有人说“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底色,就是忧患意识”。
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当你到达顶峰时,就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只有如此才能持盈保泰,永享幸福。
【启示二】
《周易》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变是好的,不变是不好的;能够变是好的,不能变是不好的。《易经》当中,但凡吉卦,都是暗示着变化的。
周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既然世界永远在变,既然变化的规律是有章可循的,那么,与其在世界的变化面前惊慌失措,不如掌握规律,让事情尽量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主动去变革。
毛毛虫蜕变成蝴蝶,要走完四个必经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其中每一个阶段都完全依赖着另一个阶段。当毛毛虫渐渐成长后,它必须“撕裂自己的皮”并从中脱落,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只有重复了四五次后,它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
我们也一样,虽然改变有时会让我们感到痛苦,但如果不让自己经历这些阶段,最后就将什么也改变不了。依旧呆在原来的形态下,抑制自己的飞翔。
《人生七年》纪录片中一个孩子,成年后的这个观点也让人印象深刻:人如果想要过好日子,就一定要逼迫自己前进。
【启示三】
按照《周易》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其中必定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变化还不显著,事物的特征显现不出来。
第三个阶段,按照“穷极而变”的规律,又会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由阴变成阳,或者由阳变成阴。
这样算下来,最好的、最适宜发展的,就是中间的那个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发展变化的最佳状态就是,时间、地点、方式都恰到好处。这个恰到好处,其实就是中庸。
孔子说:“过犹不及”。“中庸”之道要求不偏不倚,“过”和“不及”都偏离了中道,两者都不可取。
【启示四】
《易经》告诉我们,科学也好,哲学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两件事,就是“时”与“位”,时间和空间。
很好的东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时,一切都没有用。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坏的也好,好的也好,如果适得其时,看来是一件坏的东西,也会有它很大的价值。
家中有一枚生了锈又弯曲了的铁钉,我们把它夹直,储放在一边。有一天,台风过境半枚铁钉都没有的时候,这枚铁钉就会发生大作用,因为它得其“时”。
还有得其“位”。如一件东西很名贵,可是放在某一场合便毫无用处。假如,把一个名贵的花瓶放在厕所里,这个位置便不太对。
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时位的问题,时位不属于你,就在那里不要动了,时位属于你,则去行事。
发表评论:
馆藏&1048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我对《易经》的初步认识
我对《易经》的初步认识
&&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一提到易经,我们的第一反映就是打卦算命,所以主观地断定易经是迷信。还有一部分人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进而联系到计算机的发明、DNA基因的发现等等,就认为易经不是迷信而是科学。在加之一些坊间术士为了将行骗的手段合理化,大势渲染其真实性,就给神秘的测算手法披上了科学的外衣。那么,究竟易经是迷信?还是科学?它究竟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多远呢?而真正的易经又是在说什么?为此,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我们的研讨。&&& 一、易经离我们现实生活有多远?&&& 从易经产生的时间上来讲,易经的确离我们太久远,距今大约七、八千年,但经过了几次磨难,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以及“横扫牛鬼蛇神”等,依然传承到现在,这充分说明这么古老的典籍到现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而且正在彰显它的核心价值和深层内涵,这说明易经又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我们现在运用的许多成语就来源于易经,比如: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大快朵颐、虎视眈眈、不速之客、洗心革面、革故鼎新、防微杜渐、错综复杂等等。我们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源出易经《象传》,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告戒莘莘学子,要效法天的刚健运行的特质,自守刚强而勤奋不息;效法大地的柔顺以淳厚的品德承载万物。我们大家到北京旅游过的同志都知道,过去的皇城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东有日坛、西有月坛,这完全是按照先天八卦设计建造的。我们进入故宫,故宫有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这也是源于易经的《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而故宫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什么从南到北这样设置,其实这也是按照易经的原理建造的,先有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易经讲到——乾为天,而后面的坤宁宫,这是皇后处理日常事务的场所,易经讲到——坤为地,乾清宫与坤宁宫的中间还有一个殿叫做交泰殿,这是易经中泰卦的具体应用,叫做地天泰。同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讲到一个词,“三阳开泰”,为什么说“三阳开泰”呢?这就涉及到咱们后面要专门讲的“十二消息卦”,每年的农历11月冬至为“一阳来复”,地雷复卦,就是从此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我们经常讲“一元复始”,应该说与这个复卦也是有关系的,12月是地泽临卦,到第二年的正月,就是地天泰卦,这个卦下卦为三个阳爻,所以我们一般将每年新的开始,也就是正月称为“三阳开泰”,预示着天地交泰而万物生发。&&& 通过以上的叙述,你还认为易经离我们远吗?的确易经离我们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身边,它就“活”在我们中间,有些东西我们天天在用,只是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而已。正如《系辞传》讲到:“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二、易经是迷信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迷信?我认为是我们对某种文化或现象首先相信,但是又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也就是相信但不懂,就产生了迷信。当然有很多人连信不信都不知道,压根就连易经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接触过,就人云亦云地说她是迷信,事实上这部分人连迷信都不够资格。我们现在有许多人整天在讲科学,其实又有多少人懂的科学技术呢?崇尚科学是正确的,但不懂科学技术却在现实生活中盲从,就会出现迷信科学的现象。什么三聚氰胺,二垩英,苏胆红,我们有多少人能说的清楚,一个喝水杯在制作工艺上引入了纳米技术,引来了人们一度的追捧。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水宜生喝水杯,而且宣传的神乎其神,说是水宜生中有一块用分析纯硫硼化锑制成的常温超导体,可产生3亿特斯拉的强大磁场,在磁场的作用下,大量水分子自发分裂,产生大量自由电子和自由质子,可增加人体活力,有益于人体健康。就这样的宣传我们究竟有多少人了解它,盲目的追捧使一个喝水杯的价格一涨再涨,动辄几千元,究竟是不是真的象他们宣传的那样神奇呢?我想那只有鬼知道!每人在日常中都不能离开的东西——水,在近几年还折腾的少吗?什么电解水、苏打水等等,往往我们在追逐科学技术的同时,却忘记了某物质是某物质的本真,象水一样,它就是两个氢分子,一个氧分子构成的物质嘛,你非要给水承载更多的功能,那还能叫水吗?所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迷信科学技术的事情并不鲜见。&&& 我们再回到议题中来,比如中国的风水,她的立论基础源自易经,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中国风水这个课题究竟是什么?到现在我们都认为它是迷信,为什么认为它是迷信呢?因为我们的《辞海》里边就把它界定是迷信,那么《辞海》什么时候编的呢?从1959年到1979年20年中编完了《辞海》,当时编的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就把风水定为了迷信,一直到现在风水还把它定为迷信,那么风水是什么呢?风水是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一直到现在没有受到伤害的这样一个好的学问,比如讲到风水,风是什么?风是讲的南北问题,比如当东南风吹来的时候,我们会感觉象沐浴着春光暖气洋洋,这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认为在我们的门前应该要有低洼之地,把好的这些风沉下来,供我们慢慢的享用。到冬天的时候西北风哗哗吹来,我们感觉到寒风要侵害我们的人体,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认为应该把北方的风挡在外边,所以房子的北面要有高坡,这是风的意义讲的是南北问题。再讲水,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水在好的时候是养民之泉,不好的时候就像猛兽,我国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往往洪水就从西方而来,这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发现既然洪水从西方而来,我们应该把它挡在外边,谁来挡?靠人来挡,所以人是抗洪最主要的要素,那我们中国人是比较勤劳的,人不可能整天看着洪水什么时候来,所以我们中国人一边要劳动,一边要看着洪水什么时候来还要抗洪,这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讲了,这样吧,在我们的房子西面修一条路,修路了就有人走,人走来走去,什么时候洪水来了停下来大家众志成城一起抗洪,所以房子的西方要有路,那么水被我们挡在了西方,但总不能把水永远聚集西方,应该让这个水慢慢地疏导出去,从什么地方流呢?它不能从后面高处流,应该从低处流,所以我们的河水应该饶过门前低洼之地流到东方去,因为东方地势比较低,但是流到了东方不能肆无忌惮让它到处去流,应该从东方把它归纳到大海,所以在我们房子的东边要有环环曲曲的河流流向远方,把这个水疏导出去。这完全是个自然环境。所以东西方讲的水,南北方讲的风,这个风水概念来了,我们很多人不了解风水概念,很多人呢就带着一种其他的向往,把这个风水曲解了,很多人把这个风水运用到去看坟地,去看阴宅,其实这个坟地、阴宅是一种孝道文化,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很多人到外边去,比如上京赶考、出去求功名、做生意,那时信息比较闭塞一出去几年不回来的都有,那么家里的父母生病死亡了,都没有能去安葬他是一种悲哀,所以后来儒家思想就提出,你要想在外边好好发展,那么你必须要回来安葬好你的父母,把父母安葬好了以后,他会保佑你子孙万代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后来就出现了阴宅文化,很多人看风水呢热衷于阴宅文化,其实阴宅文化根本与风水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中国的风水、易经是以人为本,为活着的人服务的,他是入世的,讲究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段时间我们和社会怎么样去处理好关系,这是我们易经文化追求的宗旨。&&& 《周易》在东方的传播非常广泛,影响也更为深远。例如,韩国的国旗,就是以“阴阳太极图”为中心,并以伏羲先天八卦之四正方位的乾、坤、离、坎四卦占据四维而构成的图案。蒙古国的国徽,也是以“阴阳太极图”为核心的。日本民族以“大和”为称号,“大和”、“太极”都出自易学,成为他们所推崇的价值观。前几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报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时期把多少中国人的神经受到了刺激,尽管说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江陵端午祭”在活动形式上不太一样,但端午这个字眼以及这个节日的时间是一致的,你不把它当回事,那又能怪怨谁呢?真有一天,韩国将太极图也申报成什么专利或什么遗产的话,到那时,我们的怨气又向谁发呢?韩国一个“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而我们还把对现代有指导意义的易经、风水认定为迷信,实在是一种悲哀,是数典忘祖!&&& 为此,首先我们要为《易经》“正名”。现在,我们可以在主流媒体上看到《于丹说论语》,我们对孔子,对儒家,已经在文化意义上做了“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所以才有《于丹说论语》。&&& 从“五四”运动以来,有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们是把儒家的学说看作是腐朽落后的东西,“文革”时期干脆“打倒孔老二”、“批林批孔”,我们的历史曾经有过这样荒谬的时期。现在儒家的经典如《论语》等等,都被平反了,但对于《易经》,我们并没有对它做普世意义上的“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 《易经》仍然只是在一些学术群体和民间尤其是乡村民间被承认,在主流社会中并没有被有意识的宣传和“平反”。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易经》不像《论语》,《论语》是孔圣人讲做人的朴素道理的,而《易经》这个体系实在是从形而上的“道”,到形而下的“器”,也就是所谓“理”和“事”,理论和运用两者是完美合一的。所以,《易经》理解起来很困难,平反起来也不容易。&&& 《易经》有六十四个卦,三百八十六个爻,它以此构建起来一套完整的理论模型,并且到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就会发生那样的事情,就有那样的现象出现。&&& 这个实在挑战人类脆弱的心灵。我们一方面很想前知,我们另一方面又极度恐惧前知;人类就是这么矛盾,即想通过前知把握不确定性,又害怕真正前知后生出“原来一切都被注定”的念头,那活着还有什么劲?&&& 在《易经》里面,我们绝不避讳它有占卜和算卦的功能,它是拥有预测的功能的。也因此,大家都对它爱恨交加,所以很久以来我们对这部经典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可滑稽的是,越是这样,越是神神秘秘,最后好象《易经》除了算卦看风水之外,就再也不是个“经”。&&& 《易经》里面有没有“算卦”和“看风水”这样的东西?绝对有。但这只是它应用的某个方面,如果以为《易经》的全部就是这些的话,那也是极其荒谬的。&&& 《易经》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起源,是“群经之首”,是“四书五经”里的“五经”的首经,不管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墨家、阴阳家,所有后世的学术,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从《易经》这里发源的。换句话说,我们否定《易经》,就是在否定我们文化意义上的始祖。这相当于在文化史和思想史意义上,我们否定了黄帝、炎帝。&&& 所以,《易经》不是那么简单的。否定了《易经》,就是我们把中华文化最根本的基因销毁掉了。打倒了孔圣人,我们会倒霉的;否定了《易经》,我们连根都没有了,还谈什么?&&& 《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以我们可怜的脑袋,我们很难真正领会《易经》这个体系至大、至真、至美、至善的品格与境界,因为它的建构实在是太高明了,真正是无所不包,达到了“弥纶天地之道”的地步,我们理解起来确实不容易。《论语》和我们的普通生活是息息相通的,是可以直接理解的;但是《易经》……它构建了一套体系,一套可以表征万物的符号体系,这里面既有表征本体的符号,也有表征现象的符号;这个体系可以表征万事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到人事。万事万物都可以代入这个符号体系,再根据易理进行推演,通过推演就可以得出结论,往往与事物最后发展出的结果相符合。&&& 所以《易经》往往激发普通人类的敬畏心理,我们会对它生起恐惧。这个敬畏,也使得我们不得不承认,事实上我们只是天地大系统中卑微的、弱小的子系统而已。这个感觉实在挑战人类的“我执”,所以我们到现在都对《易经》持保留态度。&&& 比如《皇极经世》,是北宋的大儒邵雍邵康节研究《易经》之后,用于推演国运的。他从黄帝的历史时期算起,直到他自己所在的宋朝开国那一年,邵康节推算了3300年的国运,简直是“小李飞刀,例不虚发”。从他那个时代再到现在又一千多年,合起来上下五千年,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如果运用《皇极经世》推演,我们会发现每一年的时运都可以推演得非常精确。所以对人类来说,简直岂有此理,我们要了解这样一个体系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难接受,所以产生许许多多误解,也在情理之中。
&&& 三、易经是科学吗?&&& 在上古时期,最开始的《易》叫做《连山易》,后来有《归藏易》,现在我们经常在书店看到的版本叫做《周易》。顾名思义,《周易》就是周朝的《易经》,现在我们所谓的《易经》,其实指的都是《周易》。在夏商周三代,我们还有三家《易经》,并不是说《易经》就等于《周易》,只不过后来前两种被认为是失传了,所以我们现在把《周易》也称作《易经》。&&& 按照相关的典籍,现代人可以知道《连山易》和《归藏易》也是六十四个卦的系统,但它们都有八万言(八万个文字)之多,《周易》有两万多个字。可见《易经》不但是我们上古文明开始发源的源头,而且当年已经发展得很具规模,在那个文字还很少的时代,《连山易》和《归藏易》居然已经有八万多字,那当然是个复杂而完备的体系了。&&& 我们今天学习《易经》,除了必须面对中华文明早早成熟的完备复杂以外,我们还必须重新认知“天人合一”这样一个中华文明的根本出发点。我们所处的时代,基本上以“西风东渐”为主,也就是以我们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为主流。近现代科学,起源于笛卡尔等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圣哲,建立在对事物的还原和分析的基础上,但西方科学专长于对外在的“物”方面的认识,若以为如此“人”的问题就也相应解决了,那可真是盲目乐观主义或者科学迷信主义了。&&& 今天,看看我们的世界,核武器、自然破坏、环保问题……早在19世纪,西方的思想家就对此进行了反思:&&& 科学为我们许诺的是真理,或至少是我们的智力能够把握的一些有关各种关系的知识,它从来没有为我们许诺过和平或幸福。它对我们的感情无动于衷,对我们的哀怨不闻不问。我们只能设法和科学生活在一起,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恢复被它摧毁的幻觉。&&&&&&&&&&&&&&&&&&&&&&&&&& ——《乌合之众》法·勒庞&&& 其实,科学只是认识世界并且实践的体系之一,它本身无所谓好坏善恶,为善还是为恶,那还是要看人类自己。同时,正如南怀谨先生所说,在科学方面,我们可能给西方当学生都不配;但在人文方面,西方给我们当孙子还都不够格。&&& 但现在我们学《易经》的麻烦是,我们生活在“西风东渐”的时代里,在传统文化断层的情况下,再把《易经》这个高明完备的体系拣起来,难免出现“用孙子认识爷爷”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会用科学的方法论去认识《易经》以及中华文化。&&& 现代科学远比中华文化年轻,它有它极其优秀的一面,然而在人文的道理上,却并不可以和中华文化相提并论。所以当我们胡扯一气“《易经》也是科学”的时候,除了对自己的传统与文化严重底气不足以外,也是全然不懂中华文化的根本的表现。&&& 这就象认识和评价一个人,有人偏偏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断定这个人肯定怎么怎么样,恐怕难逃主观武断的嫌疑吧?即使真正的科学精神,也并不是这样吧?要正确认识一个人,你得从他的童年经验,他的人生阅历,他的平生遭遇出发,你自会明白他为何形成独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你当然才可以真正了解和理解他。&&& 只能说,孔子只是就易理上讲道理,尤其是人文文化的理这一方面,讲得非常圆满。至于六十四卦为什么这样排列的科学性关系,他在《序卦传》里并没有说出充分的道理,也不足以使我们满足,不必要因为他是圣人而我们就认为都是对的。&&&&&&&&&&&&&&&&&&&&&&&&&& ——《易经杂说》(南怀谨著)&&& 正如南怀谨先生所说,孔圣人为《易经》所做的六十四个卦前后排列的卦序序列,在人文方面非常圆满,但符合科学吗?未必。&&& 我一直很反对什么都往“科学”这个框里拽,好象“科学是个框,什么都能装”,贴上个“科学”的标签,就跟把黑钱洗白了似的,然后就“光明正大”了。我们的祖宗,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这么见不得人吗?非得改头换面、粉饰打扮一番?&&& 一方面说自己的文化很高明,一方面底气不足地用洋包装在外面包装一下,这个心态首先就没有什么科学精神可言。就文化而言,是我们对不起自己的祖宗,而不是祖宗对不起我们吧?我们已经穿西装了,所以还是行行好,不要再把祖宗从坟墓里挖出来,给他们穿上“科学”这么一套洋装。&&& 科学就是科学,《易经》就是《易经》,乱扯到一起,毫无意义。&&& 而且老实说,我们是真正懂科学,还是真正懂《易经》?我发现大多数情况下,是两样都不懂,然后在一种不知所谓的集体无意识下发表着“高见”,使自己和别人的头脑更加混乱。&&& 象我,既不懂科学,也不懂《易经》;现在说的话,就是头脑混乱的表现。&&& 要真正弄懂《易经》,就必须回到中华文化的根本当中去,这个根本就是“天人合一”、“心物一元”。&&& 综上叙之,《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此而认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四、易经就是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 现在,我们回到《易经》自己的系统里认识《易经》。《易经》构建了一个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完整合一的表达系统;《易经》构建的这套符号表达系统,即可以表达本体的“道”,也可以表达现象的“器”。然后,人类就可以运用这套符号系统推演阴阳,排列宇宙诸要素之间的推荡相摩,就可以模拟出宇宙所有万事万物的变化和运动的各个方面。以此,来探究事物之间的互相转化,互相对立、互相共存等等各种现象。&&& 所以,从《易经》的这套符号系统出发,那当然是“天人合一”、“心物一元”,当然是“事理无二无别”,说白点就是有这个理必然有这个现象,有这个现象一定有这个理。如果达不到这个程度的认识,天人不能合一,心物不能合一,知行不能合一,那可真成“理学”了,世界分成“天理”和“人欲”两块,说是要“存天理灭人欲”,要存一块灭一块。一个搞不好,就成了说的是道德君子,做的是男盗女娼。这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真正的中华文化不是这样的。&&& 现在大家听我这么一讲,就明白我们的《易经》这个体系实质上和西方的哲学体系很不一样。人们通常说,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然而《易经》的体系却并不像西方哲学一样建立在分门别类的各科学科的基础之上,分成什么“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然后哲学再投射到其他各个学科上以加以运用。&&& 《易经》是由本体直接运用到现象的,不管天地自然的现象,还是人文社会的现象,《易经》都是高屋建瓴地从本体直接推演并且运用到现象,没有像西方科学一样,有个细分学科的过程,这都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 孔子这里就是说,不要以为我的学问是“益”,一点点累积起来的知识,而是找到了这个“一”,豁然贯通,什么都懂了。的的确确有“一”这么个东西。&&&&&&&&&&&&&&&&&&&&&&&& ——《论语别裁》(南怀瑾著)&&& 南怀瑾先生这里指出的“一”,其实就是本体“道”,他解释孔子“一以贯之”的本意,就是悟了这个道,就可以“一以贯之”到“器”,直接推演运用到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达到“乐天知命故不忧”的地步。西方至今还没有这个理想吧?这个理路和西方科学也很不相同吧?西方自古以来人就是人,神就是神,理就是理,事就是事,分得开开的。所以中华文化绝对不简单,拿西方科学认识《易经》?不是不可以,着实很滑稽。&&& 西方的科学很了不起,我们落后了,非得跟人家认真学习不可。但总不能自己某一个方面落后了,就认定自己样样不如人家,自己家里的每样东西都要扯进人家那里吧!好像只有这样做自己才像个人,这是什么心理?比如说我,觉得自己的鼻子扁,没有西人那么高,所以就认定自己脸上所有的零件都长得不对,并且断定说“我的脑门其实也是洋鼻子的”,其他人一听,觉得这人有病,这话算什么蠢话?可我们天天在那里“《易经》也是科学的”,自己人听了短志气,搞科学的人听了不服气,也是何其愚蠢。&&& 何况,西方的科学远比我们高明发达,若论到人文,比如政治、历史,恐怕不能和中国相提并论吧?&&& 若我们更大胆说一句,也可以说整个西方人在政治经验上都还比较短浅。能讲这句话的只有中国人。中国政治比西方先进步,这是历史事实,不是民族夸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 我们集体自卑得够久了,那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不要再把祖宗抓出来当替罪羊,玩诿过于人的把戏;也不要再把祖宗的热脸楞往别人的冷屁股上贴。这样子不敬祖宗,我们是要倒霉的。
五、易经究竟是什么?&&& 易、周易、易经—— && &这几个概念或范围的所指,是我们研习易经需要分别清楚的,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历史上有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以艮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为夏代易学。为什么夏代的“易名”为“连山”呢?我们知道,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启得以承继王位,建立夏朝,完全是借助于他的父亲禹。禹是靠治水起家的。夏代的“易”--《连山》,很可能不起始于夏,而是出现在尧、舜时代。当洪水泛滥的时候,人们无处逃生,只能向高山跑。在落荒逃命的先民们的眼睛里,世上能够解救他们于洪灾水患之中的,大约只有这山。于是人们感恩于大山,视“山”为伟大之物、为佑护之神。当巫师禳灾祈福时,便认为大山有超自然力,甚至认为“山”为第一神。由此,易卦的首位为“艮“(山)也就毫不奇怪了。鉴于此,那时的“易”便被称为《连山》了。《说文》“山”云:“宣也,宣气而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山显而大,百物毕备。两艮相叠而连绵,云气穿环其间,其象威武、雄健,气势磅礴。“连山”好像是说,人的命运与山相连相关。如果没有山,哪能逃出洪水的困扰和危害?由于《连山》与大山档洪水有关,由于夏朝君王的先祖禹是以治水而出名得天下,所以延用《连山》易被夏王朝所接受,这样《连山》得以流传,从尧、舜时代到夏代。天地之子,莫出其长,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天之下,足堪睥睨万物,领导万物,非崇山莫属。崇威壮崇雄武是夏人精神,后人将《连山》视为夏易。&&& 《连山》,到了殷商时代,情况有所不同了,洪水早已消退,人们对于洪水侵害的记忆已经淡漠,有的甚至全然不知;也许老人还会提到它,但老人也是听上一代老人述说的。因此,人们对于“易”卦从艮(山)开始,并称之为《连山》,开始感到莫名其妙。此外,商王室出于政治的考虑,感到应该改变《连山》。既然“易”是决定军国大事的偏振,那么使用业已被推翻了的夏朝的《连山》易,似乎不大合适,因为它不利于其政权的巩固。于是殷商决定改变易名,也要改变“易”的结构,特别是对首卦。这的确是需要费一番心思。 传说中,商人的祖先为“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为有氏之女,曾与两位伙伴去河里洗澡,见到玄鸟(燕子)落蛋。简狄拾取玄鸟蛋而吞下去,就怀了身孕,然后生下一个儿子,即“契”。于是商人以玄鸟为其图腾标志。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既然殷商的祖先出自母亲简狄(和玄鸟),那么他们的一切都是这个伟大的母亲给予的。于是,殷商将“夏易”的《连山》卦改为《归藏》,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即一切都来自母亲简狄,引申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 《周易》,一般认为她是周代的易,首卦为乾、坤,认为有天地才能生长万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 所以,易是通称,她包括连山、归藏、周易。而周易,就是在殷末周初,周文王被拘羑里而演易,并撰写了卦辞和爻辞,简而言之,就是周代的易。&&& 那么,《易经》又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易经包括《经》、《传》两大部分。《经》就是《周易》,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相传七、八千年前的伏羲创造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文王重新演绎六十四卦卦序,汇集历代口头流传的卦辞、爻辞,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易经》的经文部分。四百多年后,孔子解释和赞颂经文的文字,形成了《易经》的传文部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易经作为 群经之首应该说是始于汉代,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之首,道家将周易作为“三玄”之一。&&& 以上只是笼统地说了一下易、周易、易经的分别,当然这里面还有许多的争议。&&& 对周易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周”,对于“周”的解释,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个是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另一个是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周朝,她讲的是普被循环的道理。&&& 其次是对“易”的理解,这个就复杂了,观点比较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 1、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2、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3、日月为易,象征阴阳。小篆易的写法为&&& &&&&& 4、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乾”的本义。&&& 5、易是占卜之名。&&& 6、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甲骨文的易为
&&& 7、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我个人推崇“日月为易”的解释。《系辞传》:“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日月就是表证阴阳,正所谓“易以道阴阳”。&&& 我们再来看看《易经》的“经”,《易经》的“经”应该说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 “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 “易之三义”的理解——&&&&&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易简”、“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态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现在我们有许多易学研究者习惯将“易简”说成是“简易”,我认为从严谨的意义上讲,还是要遵循原著,因为《系辞传》明确讲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如果说“易之三义”通过以上表述还不能使人理解,那么,我们可以转化成用马克思哲学的观念来表述,那就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变易),其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不易),而这个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易简)。 &&& 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那么我们是如何来详细理解阴阳这个概念呢?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大致通过如下的解释来理解:&&& 1、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宋·叶适 《醉乐亭记》:“ 永嘉多大山,在州西者独细而秀,十数步内辄自为拱揖,高不孤耸,下亦凝止,阴阳附从,向背以情。”&&& 2、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史记·天官书》:“行南北河,以阴阳言,旱水兵丧。” 张守节正义:“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以阴,则水、兵;南河以阳,则旱、丧也。”&&& 3、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新唐书·宦者传上·鱼朝恩》:“阴阳不和,五谷踊贵。”《红楼梦》第三一回:“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 4、天地。《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 孔颖达疏:“和,犹合也,得谓各得其所也,若礼乐由於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其所也。” 孙希旦集解:“乐由天作,故属乎阳;礼由地制,故属乎阴,阴阳和则万物得,礼乐和则万事顺。” 唐玄宗 《春晚宴两相学士探得风字》:“阴阳调历象,礼乐报玄穹。” 宋·范成大 《民病春疫作诗悯之》:“阴阳何者强作孽,天地岂其真不仁?” 清·李渔《蜃中楼·献寿》:“黑漫漫云起阴阳混,乱纷纷魃走魍魉遁。”&&& 5、日月。唐·杜甫 《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宋·苏辙 《冬至日》诗:“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6、昼夜。《礼记·祭义》:“日出於东,月生於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廵。” 孔颖达疏:“阴谓夜也,阳谓昼也。夏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 韦昭注:“阴阳分布,日夜同也。滞,蛰虫也。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发声。’” 汉·扬雄《太玄·攡》:“一昼一夜,阴阳分索。夜道极阴,昼道极阳。”&&& 7、寒暑。《楚辞·九辩》:“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 王逸注:“寒往暑来,难追逐也。” 唐·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 8、春夏和秋冬。《文选·古诗<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李善注:“《神农本草》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9、雷电与雨雪。《谷梁传·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震,雷也;电,霆也。庚辰,大雨雪,志疏数也。八日之间,再有大变,阴阳错行,故谨而日之也。” 范宁注:“ 刘向云: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雷电既以出见,则雪不当复降。皆失节也。雷电,阳也;雨雪,阴也。雷出非其时者,是阳不能闭阴,阴气纵逸而将为害也。”&&& 10、君臣。《楚辞·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王逸注:“阴,臣也。阳,君也。” 洪兴祖补注:“阴阳易位,言君弱而臣强也。”&&& 11、夫妇。《礼记·郊特牲》:“玄冕齐戒,鬼神阴阳也。” 孔颖达疏:“‘鬼神阴阳也’者,阴阳谓夫妇也。著祭服而齐戒亲迎,是敬此夫妇之道如事鬼神,故云‘鬼神阴阳也’。”&&& 12、男女。宋·高承《事物纪原·天地生植·阴阳》:“《春秋内事》曰:‘ 伏羲氏定天地,分阴阳。’” 明·归有光《贞女论》:“阴阳配偶,天地之大义也。” 明·程羽文《鸳鸯牒》:“不知世人阴阳之契,有缱绻司总统,其长官号氤氲大使,冥数当合者,须鸳鸯牒下乃成。”&&& 13、指男女之生殖器。《明律·斗殴》:“若断人舌及毁败人阴阳者并杖一百,流三千里,仍将犯人财产一半断付被伤笃疾之人养赡。”&&& 14、律吕。《周礼·春官·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按阳为律,阴为吕。汉·贾谊《新书·六术》:“声音之道以六为首,以阴阳之节为度……是以声音之器十二钟,钟当一月,其六钟阴声,六钟阳声。”&&& 15、奇偶。汉·班固 《白虎通·嫁娶》:“七岁之阳也,八岁之阴也,七八十五,阴阳之数备。”&&& 16、动静。《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考其阴阳,以观其诚。” 卢辩注:“阴主静,阳主动,考其阴阳者,察其动静也。”&&& 17、开合。《后汉书·班固传上》:“张千门而立万户,顺阴阳以开阖。” 李贤注:“《前书》曰,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合谓之阴,开谓之阳。《易》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 18、依违向背。《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 郑阴阳晋楚之间,其心不定,非一日矣。”《明史·忠义传五·鲁世仁》:“ 洛阳则际遇,汝宁则沉万登 , 南阳则刘洪起兄弟,各拥众数万,而诸小寨悉归之。或附贼,或受朝命,阴阳观望。”&&& 19、人间和阴间。唐·唐晅妻张氏 《答夫诗》之一:“阴阳徒自隔,聚散两难心。”题解:“ 晋昌唐晅,娶姑女张氏,颇有令德。开元十八年,晅入洛 ,妻卒于卫南庄 。后数岁,得归,追感陈迹,赋诗悲吟,忽见张氏前来…… 晅以诗赠张氏,氏亦裂带题诗以答。”&&& 20、死生,生杀。《楚辞·九歌·大司命》:“乘清气兮御阴阳。” 王逸注:“阴主杀,阳主生。言司命常乘天清明之气,御持万民死生之命也。”&&& 21、古代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后汉书·张衡传》:“ 衡善机巧,尤致思於天文、阴阳、历筭。” 唐·韩愈 《襄阳卢丞墓志铭》:“阴阳星厤,近世儒莫学。”&&& 22、指负责研究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学问的人。唐·韩愈《顺宗实录一》:“景午,罢翰林、阴阳、星卜、医相、覆碁诸待诏三十二人。”&&& 23、指星相、占卜、相宅、相墓的方术。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一:“ 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作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24、指擅长星相、占卜、相宅、相墓方术的人。《西游记》第二三回:“却只是仓卒间,不曾请得个阴阳,拜堂撒帐。”《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请将阴阳徐先生来写了七单。” 康濯《春种秋收·三面宝镜》:“﹝王老殿﹞早年间当过看地脉说风水的阴阳先生,人们也管他叫‘阴阳’。”&&& 25、指男女交合。《太平御览》卷三六○引南朝·宋·刘义庆 《幽明录》:“ 谯郡胡馥之,娶妇李氏,十馀年无子,而妇卒。哭恸,云:‘竟无遗体,遂丧,此酷何深!’妇忽起坐曰:‘感君痛悼,我不即朽,君可瞑后见就,依平生时阴阳,当为君生一男。’语毕还卧。”&&& 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天地万物的规律就是一阴一阳。而“易以道阴阳”,易经阐述的就是阴阳问题。
&&& 八卦及64卦的产生——&&& 《系辞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那就是说八卦是在包牺氏时代就产生了,应该说她不是一个人名,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先后出现过有巢氏、燧人氏、伏牺氏(包牺氏)、神农氏、炎黄等时代。那么在远古时期,最早我们人类仰观于天,俯侧于地,天空中最明显的天象就是日、月,大地上突出的是高山,低洼的是湖泽,而在天地之间最明显的自然现象就是雷与风,这样天、地、日(火)、月(水)、山、泽、雷、风八个代表性的自然现象或物质就归纳出来了,但八卦最特殊的是用符号来表现。为了熟练地记忆八卦的卦画符号,宋代朱熹写了一首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资料来源为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但没有图像。《易传》记录“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可在不同时候引申为天地、昼夜、男女等等。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在不同时候,可分别对应四方、四季、四象。青龙居东,春之气,少阳主之;朱雀居南,夏之气,太阳主之;白虎居西,秋之气,少阴主之;玄武居北,冬之气,太阴主之。四季养生也分别对应为:生、长、收、藏。八卦,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 六十四卦是在八卦的基础上产生的,相传是文王拘而演八卦为之,事实上据史料记载,在周易产生之前六十四卦就已经存世。我们现在所讲的八卦,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说,后面我们结合太极图再做详细的介绍。
&&& 从八卦代表的数字来讲
  先天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后天八卦: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 从八卦代表的方位来讲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 从八卦所属来讲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 从八卦生克来讲
&&&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从八卦旺衰来讲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 从八卦所对应的五行讲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 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 坎为水  火-离 离为火
&&& 而六十四卦是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对于通行本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历史上有不同的解说,《序卦》传,是从易理角度来解释的:“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是从卦象角度来解释的,卦序符合“二二相偶,非覆即变”的规律,然而为何成对“非覆即变”的排列,至今无人解释。
&&& 具体六十四的排列顺序,为了记忆,古人编了一首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有着内在的根据,按照古人说法,这种排列反映了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以乾坤为首,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乾坤之后为屯、蒙,屯、蒙,象征着事物刚刚开始,处于蒙味时期。上经终于坎、离,坎为月,离为日,有光明之义,象征万物万事活生生地呈现出来。&&& 下经以咸恒为始,象征天地生成万物之后,出现人、家庭、社会,咸为交感之义。指男女交感,进行婚配。恒,恒久,指夫妇白头到老。社会形成以后,充满矛盾,一直到最后为既济、未济。既济,指成功,完成。未济表示事物发展无穷无尽,没有终止。《周易》作者力图使《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界进化过程。  但是这种排列并不是唯一的。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写在帛上的《易经》叫帛书《易经》,帛书《易经》排列完全不同于今本《周易》,它是按照八卦相重的原则,把《周易》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叫八宫,六十四卦分属于八宫。&&& 我们了解了六十四卦的形成后,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十二消息卦”。“十二消息卦”亦称“十二辟卦”、“十二君卦”、“十二月卦”、“十二主卦”,易学中“十二辟卦”之说渊源很远,据悉在干宝注《周礼》所引《归藏》文字中,即有十二辟卦之说。也就是说,它与周易应属“同龄人”。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论,是通过汉人之笔留传下来的,亦称为“十二消息卦”。简单的介绍是:&&& 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
&&&& “十二消息卦”即被视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辟” 是君主的意思,这里取其主宰之义。用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是谓“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 此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已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复卦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皆阳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爻,而乾卦则全为阳爻,在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 “息”即为生长之意。反之从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干卦到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遯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气冬至)为复卦,为一阳来复之像(初爻为阳爻),表示冬至过后阳气初生,而午月(中气夏至)为夏至过后,阳气盛极而转衰、阴气初生(初爻为阴爻),寅月阴阳调和(三阳爻、三阴爻)故初春为“三阳开泰”,其义即源于十二辟卦。&&&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可发现,“十二辟卦”既是全部都集中在“乾”、“坤”为上下卦的“乾坤区”内,也是全部集中在八宫中的“乾”、“坤”二宫之中。它们处在乾坤二宫的第一到第六卦,也就是“乾”、“坤”二宫除去“游魂卦”(晋、需)和“归魂卦”(大有、比)以外的全部的卦。&&& 在乾宫的辟卦是:乾(巳)、姤(午)、遯(未)、否(申)、观(酉)、剥(戌)。它们具有相同的六亲属性:兄弟金、子孙水、妻财木、官鬼火、父母土。&&& 在坤宫的辟卦是:坤(亥)、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它们相同的六亲属性是:兄弟土、子孙金、妻财水、官鬼木、父母火。&&& 这些十二辟卦的特性,在纳甲法中是早已标明了的。只是通常都是把它与其它卦混在一起来讨论,没有注意它的特殊性,更没有留意它们与地支(子、丑、寅、卯……)的对应关系,是一个不小的疏漏。&&& 楚竹书周易各卦的首尾符提醒我们不要忽略这一点。&&& 临卦六三 大寒  遁卦九三 大暑&&& 泰卦九五 雨水  否卦六五 处暑&&& 大壮初九 春分  观卦初九 秋分&&& 夬卦六三 谷雨  剥卦六三 霜降&&& 乾卦六五 小满  坤卦六五 小雪&&& 消息卦以“乾”卦含子、丑、寅、卯、辰、巳,“坤”卦含午、未、申、酉、戌、亥,以两卦十二爻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或称为一年循环周期)。&&& 从复至乾,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示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为阳息阴消过程;从姤至坤,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为阴息阳消过程。
太极的深义——
&& 太极图,实际有很多种,诸如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原名“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先天太极图周围配以八卦符号)、来知德太极图以及清朝端木国瑚太极图。历经流传至今,各图唯有先天太极图以及古太极八卦图人尽皆知,因此,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图”或“天地自然之图”,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八卦图”即古太极八卦图范式,甚至往往将“太极八卦图”简单的称之为“太极图”。&&& 太极图较之八卦符号图像,出现为晚。八卦符号出现于周朝之前,相传为上古伏羲氏所作,而“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何谓太极?“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指的是宇宙演生阶段中阴阳尚未分化的最初形式。故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阴阳鱼形环转相抱的太极图,并不是用来表达太极形象的图,倒是其原名“天地自然之图”(表达阴阳二气自然流转)比较贴切;而想要表达太极形象,一个空空如也的灰色圆形似乎就足够了。&&& 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讲对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以说明它的阴阳对峙关系。  
&&& 《周易·说卦传》中将乾坤两卦对峙,称为天地定位;震巽两卦对峙,称为雷风相薄;艮兑两卦相对,称为山泽通气;坎离两卦相对,称为水火不相射以表示,这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峙。按上述峙图式的内容,先天八卦可分为三个周期:  第一周期:从坤卦左行,表示冬至一阳初生,起于北方;从乾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阴初生,起于南方,本周期指的先天八卦图的最内圈,即由卦的初爻组成。这一寒一暑,表示太阳在一年的周期运动。  第二周期:由卦之中爻组成,半圈阴爻表示白昼太阳从东方升起,经南天而到西方;半圈阳爻表示太阳落山后的黑夜,这是记太阳运行一日的周期图象。  第三周期:由卦之上爻组成,半圈阴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上半月,即朔;半圈阳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下半月,是为弦。由此可见,这一图象是统一年月日时周期。  太极八卦图,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圆圈,里外是一样的,形同虚设,但当人给出了一个概念后,就变成了真正的界线。开始的时候圈内是混然一体,不分黑白以及中间那条线,人为的将这个概念表现为三种形式,白的为阳,黑的为阴,那条线是黑白统一体,最终归属黑白。合在一起的长爻为阳(代表白的),断开为两截的为阴(代表黑的)。中间那条线,当所处位置处画一条东西向的水平线,黑白哪部分多,这条S线在那个位置就属于那个多的部分。阴阳二爻产生后,开始进行组合,得四象,但是是混沌的,不能解析所有事物,再组合一次,得八卦,每一卦都有三爻,表现为三种形式,正好遵守了规律。这就是太极八卦的来源。&&&& 后天八卦图&&& 《周易·说卦》云:“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崔憬注云:“帝者,天之王气也。”帝与万物同出,故《周易·说卦》又云:“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 后天八卦讲流行,形容周期循环,如水流行,用以表示阴阳的依存与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后天图是从四时的推移,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从《周易·说卦传》中可以看出,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周天360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转换点就表现在四正四偶的八节上,这就构成了按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后天八卦图。&&& 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于此可见这些卦图的实质了。&&& 太极文化及其思维影响&&& 从太极图我们可以看到,她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尽意之“象”,就是八卦,八卦之中尽了圣人之意。象中之意就是中华民族先贤对“宇宙与人生”的认识。  象中之意,意味无穷。没有这个“意”,就没有这个“象”。没有这个“象”,就没有中华元文化。这个“意”广矣大矣,精矣微矣。“立象”之后,圣人意犹未尽,又在八卦的基础上向前推导出一个“太极”。《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至此,中华民族的祖先完成了一项巨大工程:找到了形而上的生生之源;找到生生之源的生生方式;解释了从先天到后天的演化途径;在生生之源处找到了立人的道理。笔者认为,“象以尽意”的这种思维方式上限至于太极,下限无穷无尽,所以称之为太极思维,太极思维应该是中华元文化的精髓所在。&&& 我们谈到中华传统文化,目前多数人有个很大的误区,一说传统文化就想到了《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这些我们说它是不是传统文化呢?可以肯定地回答:是,但这些读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基础,它不能涵盖传统文化的全貌,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指诸子百家的经典,如果说范围再缩小大致包括儒家的十三经、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后来产生的中国化的佛家经典。那么,我们来看太极图,它是不是将这三大学说都囊括其中呢?我们讲,儒家是入世的学问,表证为阳刚的一面,在太极图中是用白鱼来代表,道家是出世的学问,表证为阴柔的一面,在太极图中是用黑鱼来代表,而佛家是以出世的方式,办入世的事业,那么落实到太极图中它在哪里表证呢?就是这个圆,指世间万事万物都具空性,正是有空的特质才产生了事理,同时集中体现出中华圆隆文化和佛家的轮回思想,另一个深义我们可以认为他们之间有共性的东西,那是中与和。中间的S动态曲线就是这三家共同遵循的易、变、无常,两个鱼眼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讲的是学说之间的共融与互补。当然是不是真正有这些内涵,我在这里仅仅当作一家之言。&&& 太极思维观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对太极思维观的变化原则的一个总阐述。 &&& 在此,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作一比较。 &&& 当代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正统的基本哲学观点,我们当无可置疑。 &&&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哲学原理及其学说,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有二个基本原理:其一是世界物质运动和静止的统一规律;其二是世界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对立统一规律。 &&& 笔者经过近十多年的易经研究,特别是对太极图说,太极思维观的剖析、研判。再结合当代马克思的哲学原理,进行一一分析、比较、对照,竟发现,它们之间是完全吻合。 &&& 要论其中的差异,只能是语言阐述的角度不同而已: &&& 一是世界的存在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不论大小,不管远近,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可分割,联系是事物固有的本性。” &&& 在这方面,还有具体解释:“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巨大的宇宙天体到微小的基本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联系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 而在中国易经上的太极思维观,却对上述观点用了最简单的一句话:“天人合一。”&&& 何谓“天人合一”?在这里,“天”是泛指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人”当然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说,人类在自己的社会活动中,要与自己生存的自然界(天)紧密地联系起来。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互为制约的。所以,人(人类)天(自然界)必须紧密地联成一体,我们的古贤先哲便用其最综合概括的语言,称之为“天人合一”。 &&& 二是对立统一规律。当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提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的源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斗争,又内在统一;于是这种斗争性和统一性的相互联结,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 并且解释道:“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简言之,既对立而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 而在中国《易经》上,以一个太极图及“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句话,完全概括涵盖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甚至更广泛。 &&& 世界上万事万物皆由一阳(正面)一阴(反面)所构成,并且阴阳互根,互为依存,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合一。 &&& 所谓矛盾的对立性,矛盾的统一性,不就是“阴阳对立,阴阳合一”吗?
&& 六、学习易经的误区
&&&&&&&& 现实中 “易经热”的反思——
&&&&&&&&& 一度时期,易经热在全国红遍大江南北,那么在红的背后我们感到一个问题,比如讲超女选秀这个节目,虽然收视率上去了,但带来的知识层面的东西却越来越少;再看房产,炒得沸沸扬扬,但我们把全国的土地炒空了;再看股票,在股票炒得相当热的时候,发现很多企业把钱那到股市上,该投资的不投资,该发展的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发现虚拟资本就开始了;再看我们的易经,在红火的背后是否也有问题呢?一般来说我是不太赞成流行的,尤其我们的经典国学著作,一旦流行了以后产生的后果就不堪设想。比如讲我们的孔子学校,我们在国外开孔子学校国家准备在外国开80所孔子学校,但一年不到100多所孔子学校诞生了。那么孔子学校遍地开花会不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带来的是我们的师资严重不足,因为到最后发现什么呢?发现我们教汉语的老师派到国外去在孔子学校教书,很多外国人就认为孔子思想、孔子哲学,中国的孔子文化,那就是我们中国的汉语,所以这个问题会误导很多人。在看看我们上海,有一些企业家发现我们现在的教育出了问题,就是我们个性化的思维被扼杀了,我们很多学生到高考的时候几百万学生面对的是同一张考卷,在这种情况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完全没有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上海的企业家就提出说我们应该回到以前的私塾教育时代自己开办学校,这样“孟母堂”就应运而生了。但这个“孟母堂”开办了以后有很多人士提出批判。这个问题虽然比较热火,大家都在做这个事情,结果发现私塾开了以后,导致我们未来社会需要的团队精神没有了,只是在个小的范围里几个人在学习《四书五经》。我们知道《四书五经》是我们以前的个体劳动农业社会的东西,那么带来的问题将会很大,有关这些东西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比如在前几年,江苏有一所大学准备在社会上招收一些人开一个风水培训班,每人收费高达四、五万元,当时引起国内各种媒体、各个知识阶层的反对,最后停开了。在四川有个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他们不看学历、不看简历、不看精力,而是看生辰八字,根据生辰八字,根据他们的名字起的好坏来定这个人未来会怎么样,所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将会怎么办?我们的简历还要不要?学历、精力要不要?这些问题也是给我们带来社会问题。再看广东,前几年广东某地一个法院发生了集体腐败的事件,怎么办?认为这个法院的风水不好,这个时候法院认为要请风水师改良风水,风水师来了以后又是捅门,又是盖台阶,把风水改好了,但是全国集体大暴光,报纸铺天盖地就一个标题,“风水师能反腐败吗?”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运用这些东西的过程中用的太过头了,用过头以后就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云南有个企业家,这个企业家特别相信易经,他这个企业发现最近有些不顺,就请了易经师、风水师给他点拨,风水师看完了后发现这个企业的门口有一座山,这个山是绿色的,挡住了财路,所以要把这个山红色的才符合他的要求,所以他就用了几十个油漆把这座山全部喷成红色的。我们人类的生存是靠绿色,绿色的植物是人类、大地的肺,是靠它来净化空气的,你非要把绿色的东西弄成红色,破坏了环境,所以这个事情也是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那么在辽宁,在辽宁风水师特别红火,风水师已经成了热门的行当,很多的企业都养了门客,这些门客都是易经师、风水师。在陕西有一所大学,校长在自己的办公室设了个神坛,每天要烧香拜佛,保佑他每年招生的好,保佑学生学得好。象这些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算命,热衷于看风水,有一些学生家长,孩子考大学在考场里考试,家长在外面设神坛烧香拜佛,保佑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考上后送孩子到学校首先看看宿舍里的床位符不符合风水原则,不符合就要改地方,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比如我们现在迷信到什么程度,人们有个寡妇年的说法,这一年是不能结婚的,其实根本没有这样的说法,是说这年中没有立春,其实没有立春与闰年有关系,每格三年就会有一年没有立春,没有立春难道就是寡妇年吗?所以很多的问题带来了新的问题。
&&&&&&&学习易经的误区——
&&&&&&&&我们要知道,我们运用的是不是易经,还是一些误区。其中这里面有几个东西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一个是故弄玄虚。什么叫故弄玄虚?明知道这个事情有了答案,就知道这个未来会怎么样的,这个事情很简单,但是他非要弄得很复杂,弄得很复杂了他是在让你绕几个圈,把你绕进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诸葛亮借东风。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能掐会算,什么事情他都知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江北,虎视眈眈准备来攻打江东,这个时候怎么办?诸葛亮就来到了东吴,联合东吴抗击曹操,那么怎么办呢?来了以后因为当时是隆冬季节,那么到了东吴以后和周瑜两个人商量,用什么办法来攻击曹操,在手心里两个人一人写一个字,结果都写了个火字,用火攻,但是这个时候是隆冬季节哪来的火呢?根本就没有火,怎么样去攻击他们呢?他们在北方只有西北风哗哗的吹来,根本就没有东南风,这个时候怎么去打他?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告诉周瑜说这样吧,你去做你的事情,我来做我的事情,你做什么事情呢?你去做一些我需要的事情来配合我,我来做什么?做难事,什么难事?借来东风,我给你借来三天东风你看够不够,当时周瑜吓了一跳,东风能借啊,真神人也!能借来三天东风,你不要说三天东风,一天东风就足够用了。这个时候诸葛亮说你去到曹操那边去做几件事情,很细节的事情,把船让他连起来,只要船连环起来我们就能用火攻,我只要这边东风一借到,我们就可以采取行动了。周瑜半信半疑就去做了这个事情,所以苦肉计、连环计等等好多计谋用在一起。曹操在那边呢?很多人也给他讲,说曹丞相你千万不能上当,如果我们把船连起来对方用火攻怎么办?曹操说哪来的火啊,现在什么季节隆冬季节,只有刮西北风他要用火攻无疑是自己葬身火海,所以这个时候曹操也不相信,而只有诸葛亮心里是最清楚的,所以诸葛亮就讲了,你把连环计使了以后你让曹操的船统一起来以后,还有一件事情要做,什么事情?到江边去给我搭一个七星台,做一身道袍,打几件青铜宝剑,这个宝剑必须要多少长,一定要按照吉祥的尺寸来制作,这个七星台的圆度、长度也要按照吉祥的数字来建造,这个道袍应该怎么样的颜色,什么长度,都是按照严格的规矩来做的,那么东吴就忙啊忙啊忙,忙到最后他身穿道袍,那着宝剑坐在七星台上七天七夜在那里借东风,终于到第七天的时候东风来了,一下子把周瑜气得要吐血,周瑜说:“既生瑜,何生亮啊!”为什么这么个神人在身边,他能借来东风。再看曹操,一下子一把火把他几十万大军都葬身火海,曹操终于逃到了他的汉中,回去后打开书翻翻一看,在帐篷里哈哈大笑,边上的人就问了,曹丞相你笑什么呢?我们哭都来不及还笑,他说我笑诸葛亮没什么本事,为什么没什么本事啊,压根就是我们农民的24节气里头就讲的清清楚楚,每一年农历10月份季节转换的时候,中间有三天的小阳春,那个三天的小阳春,本来是西北风它要转为东南风,就这么简单啊,就这么简单一个事情,农民都知道的事情,曹操不知道,周瑜不知道,诸葛亮知道了,诸葛亮知道了以后呢,然后他去用了,一下子曹操他不知道葬身火海,那么在这个时候,这个诸葛亮为什么不给周瑜讲,东风那么简单呀,哪几天就会来的呢,他不讲,他故弄玄虚,让你知道什么,知道我诸葛亮的厉害,所以千古传唱到现在,都认为诸葛亮太厉害了,周瑜没有本事,其实那个东西农民都知道,就是24节气,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他知道了这个很简单的事情,他必须弄得玄虚一点,要不然你的思想不会跟他走。&&& && 第二个是以枝代干。我们要知道,在我们的易经文化中,有枝有干,什么叫树干?树干就是我们的易经哲学文化,是个大的范畴,我们只要坚守这个大道去行事,就不会犯错误,只要违背了这个大道,就可能出现新的问题,那么在这个中间还有一些什么?就是我们在预知过程中易经里边有一种预测和预知的方法,这种预知的方法其中有几个方面。&&&&& & 一是命运预测。这就是我们的战略预测,个人也好,物体也好,企业也好,产品也好,它都有一个运行轨迹,什么时候起来,什么时候消亡,它有六个阶段,这就是战略性的预测,第一个大的树干。&&&&&& &二是战术性的预测,就是针对某一件事情,在我们的命运轨迹里是找不到的,产品的命运轨迹里面也找不到,个人的命运轨迹也找不到,企业的命运轨迹也找不到,那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另外一个法则,这个法则就是针对某一件事情我来判断,他的未来会怎么样,那么这个战术性的预测又是一个支脉。&&&&& & 三是环境预测。环境预测是一种弥补性的预测,当我们前面很多东西都不行的时候,时机也不行,机遇也不行,我们各方面都不行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就靠地球,这块地我们专取一个好的地方,在这块地方弄上两亩地,在这个地方种田,过着像陶渊明一样的生活,你也照样能够活下去,所以在这个里头,我们很多现代人开始就有一种误导。比如讲,有很多的把树叶的东西当支干来用,现在最典型的一个那就是起名字,公司在改名,个人也在改名,名字起到最后你根本看不出来这个名字究竟是什么道理,你也不知道这个名字里面究竟包含什么样的概念,你完全弄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希望求好,希望消灾,所以我们希望把好的东西留下来,到最后我们就运用而生了现在的起名术。其实起名术对中国来讲,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寓意、象音这三大块组成,这三大块已经完完全全把中国的文字起名法很完整地显现出来了,所以到现在我们从西方引进了很多尤其是从日本引进了一些什么天格、地格、人格,各种笔画数字的这种起名方法,所以这些起名方法用到了我们当中,把我们的企业很多名字起的是稀奇古怪,我们没有办法确定这个名字是做什么行业的,以前我们很清楚,很多老企业你是什么行业、什么产品,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了,都有很多寓意在里面,现在没有,现在是迎合什么笔画数,其实那个东西是没有用的。有一个姓名学专家,所谓的易经大师到北大去讲演,在讲课中就讲到了姓名学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名字要改变的话就会改变人的一生,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北大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就说某某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请问你马加爵这个人是怎么样一个人物?这个老师就说,马加爵他是一个杀人犯,这个名字就注定他是杀人犯。请问你,我这个同学是不是杀人犯?你这个同学他当然不是杀人犯了。但他的名字也叫马加爵,那怎么办?很多的问题只要我们去一问,你就知道他的破绽就出来了,所以我们的企业家们,在我们平常在运用易经过程中,千万要多问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马上就会露馅。
&&&&&&& 第三个是江湖骗术。这是最可恶的,我们在旅游风景区也好,在一个街道的角落处也好,很多这样的江湖术士,这些人你可不要小看他,这些人耳目灵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相当的厉害,所以你只要有一句话,一个神态流露给他,他能够猜测你将来有什么事情在你身上发生。这里有一个案例,在古代的时候,有三个人要上京赶考,去赶考的时候这三个人心里没底,前途未卜,就说这怎么办呢?我们去找一个算卦先生来算一下,看我们三人这一次去赶考能否考中,三个人就来到了一个卦滩边,问这个算卦人说看看我们上京赶考是否能考中,这个算卦人朝他们三个人看了半晌,然后伸出一个指头就告诉他们,你们会有希望的,上京去吧!这三个人不明白,就问了说,你这一个指头会有希望代表什么?然后算卦人告诉他们,天机不可泄露,你们去吧,总有希望。这三个人上京赶考去了,等到揭榜后一看三个人金榜题名,回来的路上三个人发现,那个算卦的给我们算的真准,他伸出一个指头笑嘻嘻地告诉我们上京去吧,天机不可泄露,就是示意着我们三个人一起会考取功名的,回来的时候敲锣打鼓就来谢这个算卦的,谢了以后这个算卦的就蒙了,为什么这三个人来谢我呀,我做了什么事情了,他自己都忘掉了,三个人走了以后边上有一个卖肉的老板就说了,你这个老头平常总是装神弄鬼片骗人,这一下三个秀才都给你算中了,我算什么了?上一次三个秀才来问你的,问他们三个人上京赶考能否考中,你伸出一个指头,说他们一起能考取,他才恍然大悟,他说原来是这个事情,我记起来了,他说我伸出一个指头三个人能一起考取,就是一个指头全部能考取,三个人一起考不取就是一起考不取,三个人当中有一个人能考取就是一个人能考取,三个人有一个考不取就是一个考不取,都在里边了。这些江湖先生在我们身边太多了,那么我们要分辨出来这些江湖先生。
&&& 第四个是以教代易。就是我们中国的易经,它不是一个教派,中国易经是什么?中国的易经它是一个我们人类和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反复总结出来,怎么样去顺应自然、运用自然这样的学问,它是入世的,为的是我们人类生下来以后到死的这个阶段里我们做什么?就算算命先生也没有算过,说你死了以后会做什么,生前会做什么,他都会告诉你生了以后做什么,到死前会做什么,生前死后的事情与我们的中国易经无关,所以不要把很多的教派的东西来套到我们的易经里来,比如有些人喜欢敬神,喜欢去拜佛,那时另外一个信仰,我们说是可以的,但是作为易经,作为从事易经的这些人,你们如果说不用我们易经的方法来判断我们的企业,判断我们的社会,判断我们人类发展状况,而是借助一些烧香拜佛然后来用,这些东西告诉大家,每一个人在谈到鬼神,谈到烧香拜佛,我们可以肯定这个人和我们的易经没有关系,肯定是另外一种不同情况,所以这个我们要弄清楚,很多的一些风水师、易经师都戴着易经工作者这样一个面具,来做一些和易经没有关联的工作,这个东西我们要引起警惕,所以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清楚,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现在在用的,以后在用的,或者以前我们请过的这些易经工作者,究竟是什么样的易经工作者,谈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要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一种智慧,易经智慧里究竟有哪些东西对我们有作用呢?
&&& 七、易经究竟该怎样读?
&&& 《周易》从周朝初年流传至今,历经三千年而不衰,其魅力与价值又在哪里呢?《周易》的价值不在于占术,也不在于其思想的表现形式,即卦爻象和卦爻辞,而在于它所包含的理论思维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事物变化法则的学问,关于人类生活智慧的学问。这是开启人的智慧,使人们聪明起来,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也就是《周易》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略作说明。
  第一,【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就是又阴又阳,即有阳就有阴,有阴就有阳,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两个方面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就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称为“道”。因此,要从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性质,既要看到阳的一面,又要看到阴的一面,不能有所偏废,见仁而不见智。阴阳两个方面的相反相成,互济互补,和谐统一,是天地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内在动力。
  第二,【阴阳不测之谓神】。事物的变化一方面有规律可循,有规则就有确定性,这叫做“常”,即上文所说的“道”﹔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变数,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这叫做“神”。这神即神妙不测之意,是说阴阳变易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向,事先难以预料。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考察事物的变化,不能抱有成见,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模式进行观察。
  第三,“日新之谓盛德”。谓事物的变易总是生生相续,新新不停,永无止境。每日更新才是天地最大的德行,生而又生,不断有所创造,才称得上变易。强调要不断变革和创新,变革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
  第四,忧患意识。在《周易》看来,事物的变化过程,总是由于发展到极点,而向其自身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个道理叫做“物极则反”。因此,要随时保持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走向反面。即使处于逆境,也不要动摇自己的信念,而应采取“屈以求伸”的策略,努力改变现状,迎接光明的到来。
  第五,趋时尚中。为了避免倾危,保持安定,将事业引向前进,《周易》提出了一套安身立命之道,首要的就是趋时尚中说。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是将事物的各种矛盾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又无不及,从而使事物处于最佳状态。所谓时,即时机、时运、时势﹔趋时,就是主动地适应时势,及时抓住机遇,对原有的东西随时加以变通。适时则吉,失时则凶。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与时偕行”,“变通趋时”,因时而行中道。
  总之,《周易》所提出的许多辩证法思想和生活智慧,尤其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总原则,已经逐渐凝结为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在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周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周易》所阐发的哲学思维和人生原则,直到现在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易经中卦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