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邓城历史和邓艾怎么死的有关系吗?

您现在的位置: >>
邓氏简史:第十五章
与邓氏有关的村落、地名
时间: 9:03:10 点击:
  核心提示:山东省州市洋河镇下辖村邓家庄村,相传二百年前邓姓从冷家村迁来立村,故名邓家庄...本网题记:
本文稿本网享有独家著作版权,著作权归孤峡山人个人所有,故未经孤峡山人合法授权,禁止任何单位、个人转载!孤峡山人联系方式:QQ
现将与我邓氏有关的村落、地名综合整理、收录如下:
1、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邓家庄村
隶属于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位于洋河镇西北部,西与张应镇接壤,东边是大庄村,北边是横沟村,南隔洋河与朱季村相望。
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乙巳《胶州志》即有标注。相传二百年前邓姓从冷家村迁来立村,故名邓家庄。
2、山东胶州市营海镇邓家庄村
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李姓从四川迁来立村,名李家庄。后邓姓迁入,户丁渐旺;清代李姓外迁东营,村庄遂改为邓家庄。
邓家庄位于胶州市东南部,离胶州市区12公里,紧靠营里路。南邻小后旺,北邻王家村,西邻撇车沟,东邻大沽河。
3、山东莱西市日庄镇邓家庄村
邓家庄位于南城公路东侧,东南邻大桥庄、西南连赵富庄。姓氏村名,清末王姓由院里迁此建村,名王家庄。1925年后改为小王庄,1943年又改为邓家庄。全村有邓、王等姓氏。全村共有70户,267人,耕地450亩。
4、山东新泰市泉沟镇邓家庄村
邓家庄村位于新泰城西北11.2公里,泉沟镇东北5.3公里,迈莱河东岸。明洪武年间(1368―1398),邓氏迁北建村,遂名邓家庄。全村241户,803人。
5、山东省潍坊市沟西乡邓家
邓家:在南沟西西3公里,虞河东岸。明初邓氏由山西洪洞县邓家迁此立村,仍沿用原名。现有邓、韩、谭等姓,126户,497人。聚落呈方形。耕地642亩,以农为主。
6、山东省潍坊市眉村乡后邓村
在南眉村南3公里,眉南公路东侧。元代邓氏立村。因分南北两村,此村在后故名。现有赵、梁等姓,243户,1063人。聚落呈矩形。
7、山东省潍坊市眉村乡前邓村
在南眉村南4公里,眉南公路东侧。元代邓氏立村,因居后邓村前,故名。现有王、胡、范等姓,406户,1572人。
8、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邓楼行政村
《高庄镇邓楼行政村村史资料》载:高庄镇邓楼行政村
邓楼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北22公里处,菏刘路南2公里,高庄镇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西与圈头行政村相望,下辖前邓楼、后邓楼、赵庄、南杨庄四个自然村,居民584户,2600人,耕地3813亩,农机具500余套,有小学和卫生室各一处。
据《邓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邓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邓家营,至五世祖分一支于村南建村,以方位取名前邓家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改名前邓楼,习称邓楼。
1958年建生产大队,时辖邓楼、南杨庄、后邓楼、南赵庄四个自然村,1979年缩小为一村队,1984年建为村民委员会。
位于高庄集南3.5公里,洙赵新河北岸,南与吕陵镇相邻。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两条,居民120户,520人,多邓姓,耕地740亩。
位于高庄集南3公里,南与邓楼隔渠相望。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86户,460人。耕地530亩,土质多淤。
据《邓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邓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邓家营,至五世祖分一支于村南建村,以方位取名前邓家营,该村即称后邓家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前邓家营改名前邓楼,后邓家营称后邓楼。
9、山东菏泽西邓庙自然村
西邓庙自然村位于菏泽城北18里,黄1.5公里,洙赵新河南岸,东接东邓庙,西接后邓庄。
据《》记载,明洪武初年(1368年),邓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邓庙,后逐渐形成东西两段,于清道光年间分为两村,此村在西,称为西邓庙。
邓庙春秋时鲁地,左传载隐公十年,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盟于邓。当时是比较繁华的,汉时更发展成为本地域的政治、经济中心。
10、山东省微山县欢城镇邓楼村
邓楼村隶属于山东省微山县欢城镇。在欢城西北七点五公里,昭阳湖东岸边。传,邓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三世祖邓进士修府建楼,定名邓楼,一九四九年,已全部迁走。
11、山东省胶南市珠山街道办事处大邓陶村
大邓陶村隶属于山东省胶南市珠山街道办事处,位于珠山街道办事处驻地正北3.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邓姓与陶姓各兄弟二人从小云南迁来分居两地立村,该村为两家之兄所立,故称大邓陶。后因邓氏与陶氏人丁不旺,先后绝后。
该村村域东西1.55公里,南北4.5公里,面积6.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35亩,荒山500亩。2004年,有396户,1140人,居民姓氏有潘姓、万姓、刘姓、张姓、李姓、赵姓、冯姓、王姓等。
12、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邓家村
原名邓家庄,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南3公里处。东邻小李村,西靠鞠家村、吴家村,南与苏庙村毗邻,北与刘集山东省邓家村前村接壤。村区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0.225平方公里。北宋末年(徽宗宣初年间),兀术率军南侵,邓俊携妻贺氏由山西晋城逃难来此立村,故名邓家。
村中有邓、杨、郭、葛、隋、魏、顾、张、李、王、高、延12姓。到2008年,邓家村有村民280户,918人,除白族2人、傈僳族3人外,其余均为汉族。
13、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乡邓家村
隶属于西段乡政府,是华北平原的腹地,村中有宋、邓、鲁、陈等姓氏,截止到2010年,邓家村有农户98户,村民310人,均为汉族人。其中宋氏一族是由一百多年前由外地迁过来的一人繁衍生息发展而来,现已有52人,占邓家村的六分之一。
14、山东省平度市张舍镇邓家村
东滨泽河,西靠大埠。碑刻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邓宗海由天津卫前所夏官屯迁徙此地安居,村立污沟旁,初名“垢上村”,又呼邓家庄,后简称邓家。
15、山东威海环翠区泊于镇岛邓家
《环翠区志?第一编?建置区划》载:第八节 泊于镇及村庄
岛邓家:西北3.5公里,明正德年间,原为曹姓建村,因地处半岛,名曹家岛。年代无考。1506~1521年,邓韶兄弟三人迁入,曹姓外迁,故更名岛邓家。
金鸡:西4公里,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邓姓由岛邓家迁此定居,名锦山后。后以村前有野鸡山改称野鸡山后。1930年后又改称金鸡山后。1958年简化为今名。
大邓格:西1.5公里,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刘、初两姓相继迁入定居,因村临元代管民百户邓英之墓,即名邓家。后因古音家、格读相似,演变为邓格。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村东南又建一村,名小邓格,此村遂更名大邓格。康熙年间(1662~1722年),此村以街为界,分为两村,名大邓格前街、大邓格后街。1945年两村合并,复称大邓格。
圈邓家:西南5公里,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邓姓迁此定居。因村庄北、西、南三面环山,形似椅子圈,故名圈邓家。
小邓格:南1公里,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刘姓由大邓格迁此定居,因地处大邓格东南,故名小邓格。
第九节 桥头镇及村庄
邓家店:西南4公里,清顺治元年1644年,邓姓由岛邓家迁今村北定居,曾名桃花村、杏花村。后迁今址,以开设酒店和经商为业,故更名邓家店。
产里:西北1.5公里,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邓子产迁此定居,故名产里。
南台:南1公里,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吴、邓两姓迁此分别建村,名吴家、下邓家。明末,两村合并,以吉祥之义改称大吉。后因地处桥头村南的高地,更名南台。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梁姓由柴里迁入,仍以南台为名。
远庄:西南7公里,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邓、姜诸姓先后迁此定居,为黄埠村富户守庄耕种。因距黄埠村较远,故名远庄。
16、山东乳山县育黎镇邓家村
《乳山各村起源》载:夏村镇(51村)
夏村(4村)1963年10月,中村与东村合并,建夏东、夏南、夏西、夏北4个行政村。至1995年(下同),夏东828户,夏南881户,夏西470户,夏北928户。
  战家夼元代前,战姓居福山西夼建村战家夼,元末迁走。明洪武年间,仇姓由陕西华阴县迁入,袭原名。清康熙四十二年,于、孙、刘姓分别由司马庄、牟平县葫芦地、文登县鸭儿湾迁入。乾隆年间,倪、邓、王姓分别由塔庄、邓家、驾马沟迁入。现600户。
小疃明永乐二十二年,孙姓由小云南(据考,小云南指今安徽、江苏二省北部一带,下同。参见第三编第二章:〔附〕“云南迁民”考。)迁此立村,初名崮岱。清雍正元年,遭兵祸北迁2里建村,邓、胡姓由邓家、胡家沟迁入,因村小,故更名小疃。乾隆年间,黄、于、倪姓分别由牟平县养马岛、司马庄、塔庄迁入。现500户。
邓家明洪武年间,邓姓由云南迁此立村。现360户。
泊子:清康熙年间,肖、宋、刘姓先后从小云南、莱阳县大明村、段家迁此立村。因位于平原泊地,故名。嘉庆年间,于、李姓分别由黑影(今名光明)、城阴迁入。光绪年间,戴姓由邓家来居。现363户。
上述资料摘自《乳山市志》,资料较老。
17、山东茌平县博平镇邓桥
《博平镇自然村由来》载:邓桥
邓桥是明代以前的老户村,明洪武年间,刘德英迁居邓桥,清道光年间,《博平县志》图标注的邓桥处在徒骇河上,设有水闸,现在仍建有桥与节制闸,以控制老徙河与位山二干渠的水位。
18、山东省兖州市酒仙桥街道邓家窑社区居委会
《兖州民政?地名网》文章《邓家窑社区居委会》载:“面积:7万平方米;人口:797人;酒仙桥街道;地理位置:城东郊,邮编:272100。”
根据街名命名。原有邓姓建窑烧石灰,称邓家窑。
19、山东青岛麻兰镇邓家荒
《青岛市情网》文章《邓家荒》载: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南约3.5公里处,块状聚落。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邓姓至此拓荒建家园,因此处田野广阔,荒草满坡,故取名邓家荒。现全村以王、刘、代姓为主姓。
20、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邓家
《姜楼各个村名的由来》载:“邓家的由来:邓家原先叫马家,村口有石碑,古时有几个封王还是山大王,什么南头王、赵王、朱王、崔寨、王集、邓王等。”
21、山东济宁市梁山县梁山镇邓庄村、邓楼村
《梁山镇行政村资料》载:邓庄村:济宁市梁山县梁山镇,明朝洪武三年(一三七零年),邓氏祖在此建村,同,命名为邓庄。
邓楼村:济宁市梁山县梁山镇,明朝万历年间(一五七三至一六一九年),邓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建有楼房,故命为邓楼。
22、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凤城街道办事处邓家村
明洪武初年,刘姓在现村后小河以北建庄,以姓命村名刘家庄。其后夏姓、周姓先后迁入。明洪武末年,大嵩卫副指挥使邓中迁入,以姓改村名邓家。后又有赵、邵、李、张、王、刁等姓,自外地迁来定居。
另一说为崇祯年间(年),邓姓建村。除白族1人、佤族1人外,其余均为汉族,有邓、周、夏、张、邵、李、杨、王、刁、赵、刘、贾等姓,其中邓姓人口较多。
清末邓翼宾任七品官职。后,在台湾省警察总署任职。1936年以邓昆峰为首联络鞠家庄、北河沟村、马家庄部分群众投资,于村西建起联村小学。1942年5月本村解放。1953年邓曰生、周之谏、赵炳谦、邵模等人,组织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3、山东滕州市西岗镇卓楼办事处邓集
《西岗历史文化撷英(十九)――村居演变由来(卓楼办事处)》载:“邓集:据清道光版《滕县志》载,该村名邓家集。相传为唐代邓氏立村,以姓氏称邓场。至宋末成集市,村名改为邓家集。今简称邓集。”
24、山东青岛平度市蓼兰镇南官庄村
南官庄村:“村庄由来:明末清初,邓、从两姓至此定居。因村后有棵大棠李树,占地20亩,不纳田赋,名为官地,故村以官庄称之。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南官庄。”
25、山东济宁曲阜市王庄乡前王庄邓家行
《曲阜以姓命名的村庄》载:曲阜市王庄乡前王庄,明末,周氏先居于此,邓、胡、陈等姓相继迁来,各形成小居民点,名为小周庄,胡家行、邓家行、陈家行,后因都居王庄南部遂称前王庄。
26、山东聊城邓家园
《解读聊城老城消失的老地名》载:邓家园指东园,东园俗称邓家园,是清代状元邓钟岳的私家园林。它位于羊使君街南,丁家坑与东昌湖相连接的地方,因为是邓家的私家园林,所以被人们俗称为邓家园。
27、山东聊城邓园村
《解读聊城老城消失的老地名》载:邓园指的是止园,清顺治元年,邓秉恒建设止园在城东南四里,也就是现在的四河头运河西岸,前邓楼村处,后来此地形成村落,称为邓园村。
28、山东省文登市邓家庵、邓家庄村、邓家店村、泊邓家村
《山东省邓氏族谱》载:邓氏祖在元末明初由辽东契家隅而来,史居登州府(蓬莱)为万户侯,管辖半岛防务;军务东扩,家族搬至文登县,皇帝敕封家族侯爵墓地与石门山(毁于除四旧,今日为岛邓家村民所有,已无旧像),邓家庵、邓家庄村、邓家店村、泊邓家村的名字由来与邓氏族人居住有关。
1、山西省屯留县余吾镇东邓村
屯留县余吾镇东邓村位于屯留县西二十里,因立有唐咸亨二年“上柱国邓恢墓志铭”石碑,故名。现全村共有村民465人,131户,耕地1220亩。
注:经孤峡山人查证:
(1)、《全唐文补遗随手记•第7辑》中载:“P288 邓恢墓志 邓恢,父邓霞,隋朝请、清胡府校尉。”
(2)、《oah志下》(【元】佚名纂修)中载:“恢【咸淳戊辰周ァ俊薄
(3)、赵玉田、丁学堂、王秀玲所著的《排优解难为民生打造和谐新东邓》中载:“邓恢,字文廓,南阳人,官从驾,唐乾封年间,随高宗东巡时居此。”
又有《屯留县余吾镇东西邓村》载:“唐朝有个大将军叫邓恢(三国名将邓艾之后),死后葬于邓村,这个村为了纪念邓恢将军,将村名称为邓村,后又经过地形和人口增加等原因把邓村分为了东西邓村。”
2、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邓庄
(邓村、邓庄、东邓、西邓、大邓、小邓、邓曲、赤邓、邓庄金)
贾学平在《村有名人有姓――襄汾县村名的来历》称:襄汾县的村庄大多数以姓氏得名。
冠有姓氏的村子有:邓村……共40个。
冠以姓氏的庄子有:邓庄……共32个。
以方位和姓氏结合的村庄有:东邓、西邓等87个。
以大、小加姓氏的村庄有:大邓、小邓等13个。
还有的是两个姓氏加在一起的村庄:邓曲等14个。
襄汾县村庄名字的来历,除以上原因外,还有以下的原因:
以名人得名的村子有:
邓庄(西晋名臣邓攸(字伯道)故里。村东南有邓仆射墓。大邓、小邓、赤邓均为邓攸后裔所居)
以古遗址、古建筑、庙宇、古墓得名的村庄:邓庄新民村……等。
因政治色彩而改名的村庄:大跃进期间,……邓庄公社叫跃进公社。
《襄汾县村的起源小通》称:“兹,据旧志记载和民间传说,令人难忘的村庄描述如下:
邓庄金,唐油(淄博路)的家乡,在村外的邓仆射墓。
邓,小邓,赤邓川汤油的后裔居住”。
词条“邓伯道墓”称:邓伯道墓,在襄汾县东北三十里邓庄。墓前立乾隆年间石碑一通,刻“邓伯道之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邓伯道,原名攸,晋武帝时人,累官尚书左仆射,廉明奉公,有政绩。现今邓庄百余户邓姓者,皆称伯道的后裔。
3、山西省临汾市段店乡西邓村
位于段店乡东南部,东临东邓村,西邻108国道,南接临响路,北面新民村。
4、山西阳城县
《阳城名称的由来和阳城的历史》称:阳城古称C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阳城县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泽,为侯国。
5、山西省临汾市吉县邓家窑科
《吉县各乡镇村名字的由来》称:“邓家窑科(deng
jia yao kuo) :该小村位于陈家岭之北一公里处,窑科首住户邓姓,故名邓家窑科。”
1、河北省大名县邓台村(邓丽君故乡)
从洪武二年(1370年)到明永乐二十二年之间,通过设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机构,大量移民迁到怀庆府(今河南沁阳)。而后又经过怀庆府这个中转站迁到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安家落户。
这其中就包括了邓氏,其中的一家被安置在大名府(明洪武年间大名府故城,在今大街乡一带其附近北门口村,东门口村,南门口村等村名可见其大概位置)北约五里处(时大名府北即今北门口村附近)。由于姓邓,村名即为邓家堂,后简称邓堂(程廷恒《大名县志》载)。
后因漳卫洪泛,加高房基,致使形状如台,遂称邓台(《大名地名考》)(现在村内村委会所在地救护台依稀是当年的高台)。
目前邓氏已形成东、西两大邓家。邓丽君祖籍即为邓台村,其父邓枢(邓新玉)解放前参军,为黄埔军官学校十四期学员,解放后随部队至台湾。邓台村西堤北邓氏祖碑记载“邓氏祖讳美字良玉”,即邓腥佣吹撕栊牛撕璩兀撕枵拢松绻茫讼愎谩F渲械撕璩丶次耸嘀浮O执迥谌值苤挥械撕枵乱患叶缚谌恕
2、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柳园镇南邓庄
据查,明初邓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取名邓家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为邓家庄,简称邓庄,村名沿用至今。1982年3月2日改为南邓庄。南邓庄耕地面积2628亩,农业人口1666人。
3、河北省任丘市北辛庄乡邓河口
《任丘市下面村子的由来》载:北辛庄乡邓河口:该村建于1370年,因靠赵王河与梁家河(古河道现淤平)接口处,故取名大河村。后又因姓氏改名邓河口。
4、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边务乡李郭庄行政村邓郭庄
《盐山县村庄名称来历》称:边务乡(42个村)
【邓郭庄】位于窦边务南偏东3.2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邓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李廓尔庄,故冠以姓氏取村名邓廓尔庄,后演变为邓郭庄。该村隶属李郭庄行政村。
5、河北沧州市省盐山县庆云镇北邓
《河北省盐山县庆云镇(39个村)村名的由来》载:【北邓】位于庆云镇北7.5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邓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该村位于庆云城北,以方位、姓氏取村名北邓。
6、河北省迁西东河南寨
《迁西各地地名来历》载:45东河南寨:明代永乐年间,邓氏、刘氏由山东迁此立庄。因位于滦河南岸,又与西河南寨相对,故取村名为东河南寨。
7、邯郸市永年县西阳城乡邓上村
《搜集:永年县各自然村村名来历(完整版,含450村行政划分)》载:西阳城乡邓上村――传说古时候,从明山到阳城是一片湖水,叫澄湖,也叫马池湖。易阳城有九连王,据查,当时战国时期的赵灵王有一次坐船外出,船行湖中将佩带之剑掉入湖内,为了捞宝剑从澄湖东岸掘口放水。后来在掘口处建立的村庄叫通透,后改为通头。在原来湖岸上建立的村庄叫澄上,后转化为邓上。
8、河北鹿泉市邓村
《河北鹿泉村名录》载:邓村[Dengcun]位于鹿泉市东北部,距鹿泉城15公里,东濒滹沱河,对岸为正定县。全村154户,613人,有耕地216亩。燕王扫北定都北京后,邓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庄,即以姓氏命名曰邓村,多年后本村邓氏家族自然消失村名仍未改变。&
1962年,因地下水位上升,原址不宜居住,国家拨款,全村西迁1公里至此营建新村。
9、河北鹿泉市邓村庄
《河北鹿泉村名录》载:邓村庄[Dengcunzhuang]位于鹿泉市东北部石津总干渠东侧,距鹿泉城18公里,全村44户,156人,耕地376亩。
邓村庄,又称邓庄,系1962年邓村迁建时分为两处。户多的仍称原村名,户少的这部分,
在原村名加上庄字,以示不忘故里,故称邓村庄。
1、河南省新野县上庄乡邓庄村
邓庄村位于河南省新野县上庄乡境东部,白河西岸。西北与杨营村相邻,东连田庄村,南依白河与樊集乡钮寨村隔河相望,西邻上庄村,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4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
邓庄村1958年属王集公社为邓庄大队。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邓庄大队。1963年属王集公社为邓庄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邓庄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邓庄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韩营明万历年间,韩明悟从山西洪桐县迁此定居,后柳姓、袁姓迁入,因韩姓迁来最早户数最多,故取名韩营。
邓庄北寨据传该村为东汉大司徒邓禹的庄园,明洪武二年郭氏祖先从山西汾阳迁此定居,故名邓庄。村委会驻地。至清未取名汾阳寨。因此寨在北,村演称今名。
堂后明末郭姓从邓庄北寨徒出迁此定居,因位于观音堂后,故名。
明初梁姓从山西迁此定居,在村东皇渠沟上建石桥一座,取名梁石桥,代村名。
2003年村委会辖韩营、小邓庄、邓庄、北寨、堂后、梁石桥、邓庄南寨7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933户,3446人。
2、河南省济源市沁园办事处御驾村
《关于济源地名来历答网友问》载:沁园位于济源市东北17公里的五龙口镇化村南200米处,东西长720米,南北宽110米。1995年该村在台上修一凉亭,名曰“沁园亭”。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元),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今五龙口镇王寨村沁河北岸)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刘致嫁与高密候邓乾(邓禹孙世袭),邓禹为东汉二十八宿之首,葬在济源市沁园办事处御驾村,因汉明帝为邓禹送葬到此而得村名。
3、河南省镇平县邓湾
《杨树礼关于镇平人由来的详细》(节选自刘剑朝、阎英明主编的《镇平五千年》书,本段作者杨树礼)载:“河南镇平县邓湾:清乾隆年间,邓姓由湖北邓湖迁此,因村居于河湾处,故名。”
4、河南螺河市召陵区邓湖
《郾城八大景》载:“第六景 邓湖莲歌
据《福严寺碑记》载:春秋时期,邓侯受封王邓襄,筑寨而居,名曰邓襄寨。现为郾城东25里邓襄镇政府所在地。
古时候,在邓襄寨东北隅有一天然湖泊,称名邓湖。湖中有一高台,台上建有精美的佛寺一座,传说为邓侯闲时常游玩之处。当时湖岸垂柳成行,湖内云影波光,莲荷摇弋,每逢盛夏,柳挂拂水,鱼鸭嬉戏。更为奇妙的是,满湖的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互相碰撞,竟能发出叮叮咚咚优美动听的音乐,如金钟玉佩,悦耳动听,邓湖莲歌便由此得名,且声名逐年远扬,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观水听歌,乐而忘返。”
5、河南周口市商水县邓城镇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邓城简介》载:邓城镇位于商水县西北部,南邻周漯公路,北与西华县隔沙河相望,东、东南距周口、商水各15公里,西距漯河45公里,总面积72平方公里。三国时魏大将邓艾在此屯兵,故名邓城。
6、河南省淮滨县邓湾
河南省淮滨县邓湾[Dèngwān]:在淮滨县城西南15公里,死河北岸。邓姓临河湾建店兴集,取名邓湾店。清代改名邓湾集。1949年后称邓湾。邓湾乡人民政府驻此。
7、河南许昌市邓庄
河南许昌市邓庄[Dèngzhuāng]在许昌东7.5公里处。以邓姓在此建村得名。邓庄乡人民政府驻此。
8、河南平顶山叶县邓李
河南平顶山叶县邓李[Dènglǐ]在叶县县城东北15公里处。明初,邓、李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邓李乡人民政府驻此。
9、河南商城县邓家G
《商城县地名综述》(资料源自198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省商城县地名志》)载:二、命名特点及规律
2、以姓氏加通名命名的地名达2452条,占聚落地名的28.1%。如冯店、余集、王家集、何家店、邓家G等。
商城县土著姓氏很少,明、清大批移民从外省徙居商城后,为了团结互助,共同抵御灾害,往往同姓聚族而居,以其姓氏给村落取名。
10、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城郊乡邓埠口
《社旗县城郊乡邓埠口关帝庙志》载:邓埠口关帝庙志
&&南阳郡东九十里,裕唐二州之中,立于唐河西岸,古称三里直。又因裕唐大道置于其间,贯通广袤,其水陆运道通天,此西二里余燕子岭为邓禹修道之所。公元二十五年,此地又以名人姓氏取名邓埠口。
1、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邓屋村
桥头镇邓屋村1372年立村,从东江迁入.有邓屋旧围,新围等自然村。邓屋始祖邓帝德在外婆家(嫁刘氏)帮放牛。18岁时由外婆做主结婚,其屋改为邓屋。后来邓氏子孙日渐繁多,到清末时期,该村已经是单一姓了。邓姓在桥头的姓氏排位为第三大姓,当年统计时,邓屋1850人,东江1150人,杨公朗400人,屋厦300人,片湖150人,一共有3850人。
民国36年(1947年),邓屋又叫土桥,属第四保管辖。
邓屋村更有“一门五杰”, 最为著名的有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拓者邓植仪、国家“两弹一星”功臣邓锡铭、著名实业家邓典初、邮票设计家邓锡清等。
2、广东梅州丰顺县邓屋寨
据梅州客联会所编《客家姓氏渊源》所载族谱,邓屋寨原姓邓,因避官府灭族之难,改姓陈。
吴金夫教授《潮客文化探索》一书也提到此例,今引列如下:“据说该寨的邓姓人是先迁来此定居的,因此称为‘邓屋寨’。明朝末年有陈姓三兄弟从大埔迁来此地定居,后来黄、李、丁、罗姓也迁来此居住。到清代中期,邓姓因私铸铜钱触犯王法,受官府查抄。邓姓族人都避祸远走他乡,只有一邓姓少年潜藏在母舅陈家,但官府追捕很紧,眼看邓姓少年将被捉去正法,陈姓母舅为保护外甥脱险,以接邓家香火,以自己的儿子顶替邓姓外甥送官府处斩。邓姓少年为感谢陈姓母舅的大恩大德,以后便改姓陈,此后陈姓发展成该寨的大族,其他弱姓陆续迁往他处,所以现在邓屋寨整个管区4218人全部姓陈,都讲客家话。而‘邓屋寨’这个地名仍沿用下来,成为没有邓姓人的‘邓屋寨’。”
陈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在大埔为邓姓,但不知为何,到第六世,出现了“邓”氏。按传统“同姓不婚”的规矩,上述传说亦属合理:本姓邓,后来因为某种缘由改为陈,同时邓、陈有姻亲关系,族谱在接驳中露出了破绽。
3、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下村、南各村
《陆河地名之由来》载:下村――属上护镇,相传宋末,帝m兵败,路经此处。见地势利于屯兵扎寨,便亲自进村巡查,得名下村。约清乾隆年间,叶姓自螺溪迁入此村置居,后邓姓迁入。
南各村――南万镇属,约于300年前。邓姓在此定居,以种植靛青,开设染房为生,故称“蓝房各”,后取谐音为“南房各”,解放后简称“南各村”。
4、深圳观澜镇
《深圳地名的由来》载:“观澜镇:清嘉庆年间属新安县官富司。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观澜乡。1958年成立观澜公社。1983年9月改为区;1986年8月初撤区设镇。1993年1月隶属宝安区。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地理先生邓坤至此建观音庙,后在此地集市成圩,谐音为观澜。”
5、广州芳村
《广州芳村名字的由来》载:杏花大街得名就来自清朝同治年间芳村名医邓大林,他成功将北方杏花树移植芳村,且一生乐善好施,对付不起诊金的病人只要求种植杏花树十棵,久而久之,从花地街的新隆沙至冲口街的大冲口沿江一带约1公里长杏花树成林,开花时节,大量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6、广东省阳江市邓屋巷
《【魅力江城】之江城地名的来历》载:邓屋巷――在当刂 鸭巷附近,因此地多住邓姓人家,故名。
7、广东新会围垦三龙围、三龙水闸
《新会围垦三龙围地名的由来(图)》载:围垦一万亩(今称三龙围)终于在1988年9月合龙成围并开始实施制水进行耕地整治。
看着三孔水闸滚滚而去的海水,有如三条翻腾的海上蛟龙,邓万益深有感怀的说:“中国人喜庆事都讲求吉利,现在一万亩合龙成围,是一件可喜的大事。龙在中国有吉祥的意思,崖门水道、虎跳门水道和黄茅海有如横卧着的三条臣龙,而一万亩处在崖门水道、虎跳门水道和黄茅海三水交汇之处,一万亩水闸正好也是三孔并流,这水闸就叫三龙水闸吧!”&
最后,邓万益说:“水闸名称定为了三龙水闸,那一万亩这个围也就叫三龙围吧!”就这样,在崖海边陲一个新地名新地标――三龙围诞生了。
8、广东阳江市阳东县新洲镇上邓、下邓
上邓:清初,李姓人家建村。又叫“那邓”,原居住的客家人姓邓,故名。
下邓:清初,何姓人家建村。又叫“那邓”,同时居于上邓村的下方,故名。
9、广东省阳东县合山镇白石
《广东省阳东县第一篇?建置?区划》载:合山镇白石:清初,邓姓人家从南雄珠玑巷迁此建村。
10、广东省阳东县合山镇河沟寨
《广东省阳东县第一篇?建置?区划》载:合山镇河沟寨:又名福庆村。清中叶,邓姓人家建村,取名“福庆村”。1920年,为防贼扰,在村四周开濠沟一条,并灌满水,像一座水寨,故名。
11、广东省阳东县合山镇龙岗、龙庆
《广东省阳东县第一篇?建置?区划》载:
(1)、合山镇龙岗:元末,邓姓人家到此建村。
(2)、合山镇龙庆:元末,邓姓人家到此建村,取其吉庆之意名村。
12、广东省阳东县那龙镇红卫、深坳
《广东省阳东县第一篇?建置?区划》载:
(1)、那龙镇红卫:原称婆髻村。1969年邓姓人家从婆髻村迁出另建此新居。
(2)、那龙镇深坳:清末,邓姓人家建村。因村在山坳深处,故名。
13、广东省阳东县田畔镇洞岗、永安、亨垌(洞)、潮平
《广东省阳东县第一篇?建置?区划》载:(1)、田畔镇洞岗:俗称电岗。邓姓人家于清初建村。因村前为大垌,村后为小山岗,故名。
(2)、田畔镇永安:亦称洞岗村仔。邓姓人家建村。位于毗邻的洞岗村之西北部。
(3)、田畔镇亨垌(洞):清初,邓姓人家从河南省南阳经广东南雄迁此建村。村场由三口大鱼塘包围,初称塘墩。清末,村遭贼劫而衰落,后重建;60年代末,填村南鱼塘扩建四条巷。
(4)、田畔镇潮平:清初,邓姓人家建村。
14、广东省阳东县新洲镇上邓、下邓、高原
《广东省阳东县第一篇?建置?区划》载:
(1)、新洲镇上邓:清初,李姓人家建村。又叫“那邓”,原居住的客家人姓邓,故名。
(2)、新洲镇下邓 清初,何姓人家建村。又叫“那邓”,同时居于上邓村的下方,故名。
(3)、新洲镇高原 清中叶,赵、邓姓人家到此建村。因村地形较高,故名。
15、广东省阳东县塘坪镇上章
《广东省阳东县第一篇?建置?区划》载:塘坪镇上章:明末,邓姓建村。本村在下章村上位,故名。
16、广东省阳东县大八镇山角
《广东省阳东县第一篇?建置?区划》载:大八镇山角,又名顶茅塘。邓姓人家于元末建村。村建于鸭仔岭西山脚下一角,故名。
17、广东省阳东县白沙镇对砍坪
《广东省阳东县第一篇?建置?区划》载:白沙镇对砍坪 邓姓人家建村。
18、广东省阳东县麻汕镇新和、新安
《广东省阳东县第一篇?建置?区划》载:
(1)、麻汕镇新和&1969年,邓、苏、卢姓人家从高州迁此建村。
(2)、麻汕镇新安&1969年,袁、邓姓人家从高州迁此建村。
1、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西南部陶邓乡
明崇祯十六年(l643),陶、邓两姓氏在此建街,故名。
2、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文桥镇邓家村
有一千年古井,曰大泉井。大泉井系邓氏始祖明钦公于宋庆历六年(1046年)在邓家村开埠立基时所建,距今已近千年。
村民老邓说,很多老人在去世前都要喝上一口大泉井的水才肯闭眼离开人世。村里还保留有汉高密侯祠堂(即邓家祠堂(大泉井),建于宋代)等古遗迹,邓家村人均是汉高密邓禹后裔邓氏始祖明钦的后代。
3、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西南面南渡镇邓公庙
邓公庙座落于南渡镇黄华河畔,始建于明末,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庙中的偶像邓公圣爷,在传说的诸神中是没有的。据传,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皇宫失火,奉天(太和)、华盖(中和)、谨身(保和)三大殿都被大火烧,一连四天四夜不灭,嘉靖帝正在一筹莫展,于晚上他梦见一道人手捧一碗水洒在皇宫中,并对皇上曰:“主上,鸡鸣时分必有大雨……”。果然,四更刚过,倾盆大雨而至。皇上即命国师占卜送雨者为何方道士,占卜得知此道士乃岑溪善村人,叫邓子真,法号邓清,但已逝去半年之久。明世宗皇帝为了纪念邓清救火有功,便敕封“灵威伯爵邓公爷”。
邓公庙,最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是四根蟠龙柱,每根高5.4米,直径40厘米,四条蛟龙雕工精细,形态威猛,精美堂皇,是广西唯一仅存的古代木雕龙柱,十分珍贵,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94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广西桂林碣石镇
《碣石地名来历》载:关于西篮(桂林)
桂林一名最早始于北宋。又北京下来碣石设置盐场的钦差中大夫陈谠宦,游至西篮乡里里边,发现风光秀丽,便在石上书“桂林”二字。
清光绪年间,陆丰县土匪猖獗,继焚烧金厢、攻打陆丰县城后。……碣石镇总兵邓万林议计破贼。
事后军门府深感桂林乡大义勇为,总兵邓万林书“深明大义”匾额,并在“桂林”石刻南侧一高大的巨石上题刻“桂林耸秀”四字,以此表达对桂林乡人民的敬意。
明《嘉靖惠州府志》载:“距县东二百里,其石高二丈五尺,面方二尺,宋祥符中大夫陈谠宦游寓此,大书“桂林”两字。”因其年代久远,作者生平无从查考。
“桂林耸秀”镌在高9.5米,长20米,宽15米的巨石上,字径60厘米,为总兵邓万林所书
1、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邓店村
《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邓店村》一文载:
长安县郭杜镇邓南村、长安县郭杜镇邓北村:邓店南村地处郭杜什字西一公里处,紧邻西沣公路和韦斗公路,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路之隔,全村466户1580人,共有七大姓,其中,卢姓占全村村民总数的80%,张姓占15%,李姓占2%,朱姓占1%,崔姓占1%,姚姓占0.5%,荆姓占0.5%。
东汉末年,刘秀在南阳起义,后又转战河北等地,其帐下将领多为南阳及河北等地人氏,为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厥功至伟。汉明帝时,为追感前世功臣,重封了三十二位开国功臣,其中图画二十八将人像于南宫云台阁之上,史称“云台二十八将”,上应二十八宿之数,意为天上二十八星宿下凡转世。云台二十八将第一名为太傅高密侯邓禹。邓禹,幼年游学长安,户杜之间,与刘秀结识,24岁拜大司徒,在关中征战数年,时人遂在此立庙。后村人以庙设店,故名邓店村,民国初年分为南北二村,即邓店南村、邓店北村。村名《长安县志》均有载。
2、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道办邓家庄
该村位于振兴街办西南3公里处,东接绵远村,西邻陈家,南靠清河,北与永合村连界。村民多数为山东移民后裔。山东高密县移民于1900年前后迁此定居,村名为邓家庄子。村中以张、孙、邓、毕姓居多。
3、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黄邓村
《(灞桥街道办?黄邓村)西安市灞桥区村名来历》载:黄邓村(huang deng cun)位于灞桥街西北4公里,由黄桑圃、邓家村2个自然村构成(丰镐遗子原创)。
4、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灞桥街道办邓家村
邓家村(deng jia cun)位于灞桥镇西北4公里。清朝顺治年间因由围墙得名黄邓家堡。清嘉庆《咸宁县志》记载为:邓家堡,后改为邓家村。
5、陕西省蒲城蔡邓
澄城原名蔡邓村,据说是:此村因居住蔡、邓两姓人家而来,后因战乱、瘟疫、灾害等原因无人生还。文革初期曾改名双峰大队,时间不长恢复原名。80年代中期地名普查时,为了和赵庄镇的蔡邓村区分,故得此名。
蒲城蔡邓的名字还有一个来历:传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踩蹬上马,后演变成蔡邓。
1、江西南昌小兰乡邓家埠村
邓家埠村又名邓埠村,位于南昌县小兰乡境内。它地处南昌市与南昌县交界处,交通发展较快,现有昌南客运站,到达南昌市区,进贤等地都很方便。而规划中的地铁3号线也将进一步使邓家埠村发展。邓家埠村分为上邓埠,下邓埠。邓家埠村主要有邓氏和陈氏两大姓氏。上邓埠已陈氏为主,下邓埠以邓氏为主。
据《邓氏族谱》载:明初,邓姓由莱阳胡北阡(今即墨县南阡乡虎埠前)迁来此地。因村北有一小埠,名村为邓家埠。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2、江西省宜丰县新庄镇邓家村
位于江西宜丰县新庄镇西南部,东邻上塘村,西界棠浦镇,南与上高县接界,北和万坊村毗连。
3、江西德兴县
《江西各地地名的由来》载:德兴,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改邓公场置德兴县,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而定名。
4、江西新余县下村邓家
据《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下村公社概况》载:邓家,位于何家西北0.6公里山坡下,大江纵贯其东。54户,322人。《辋溪邓氏族谱》:宋乾道年间由南昌府海南徙居小青邓家。清初迁珠珊鲁里,再迁于此。后有曾、何、钟、赵姓迁入。
5、江西新余县下村邓家
据《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下村公社概况》载:邓家,位于大坑南偏西0.6公里山坑里。西傍小江。60户,341人。《辋溪邓氏族谱》:宋乾隆年间,贵公由南昌府海南迁此。
1、浙江庆云县香坊
《庆云县名及部分村名的来历》载:香坊:位于县城北8公里。早年村名邓家,燕王扫北只剩邓老太太。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张、傅、王、范四姓定居,因合伙做制香生意,故得村名“香坊”。
2、浙江建德市更楼街道邓家村
建德市更楼街道邓家村地处更楼街道东部,距新安江城区约23公里,由原邓家、大坪、新岭三个村于2007年7月合并组成。
邓家村的地名、传说和建筑都充满了传奇色彩,笔者从小听了很多有关邓家的神话般的传说,其中有人物的,也有关于风水的。关于风水的最典型的说法是:有一位风水先生从兰溪走到邓家,发现甘溪到邓家的山水恰好形成72条船,邓家是一个龙盘虎踞之地。笔者发现,邓家有很多与皇家有联系的建筑和地名。顺着这条思路,笔者试图对邓家的建筑布局和家谱进行初步解读,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邓氏家谱中发现,邓家村的桥梁、庙宇,以及从高尖坞口到下慈坞口近5公里长的河道石坎、道路,均为邓氏族人良四公一人出资修建。河道道路不知中途是否倒塌重建过,否则当有500余年历史了。这也是一项重要文物。
此项工程按现在的造价,至少需要两百万元以上人民币(按每米造价200元计算)。良四公所处的年代为15世纪的明初,那时的经济水平和明中后期相比显然要差得多。所以良四公的经济实力就是个很大的疑点。
据邓氏家谱记载,良四公的经济实力来自于长途运输。这又出现了诸多疑点,其一是:长途运输需要相当的投入,特别是运输工具,当时不是马就是船,投入很大,其本钱从何而来?二是一旦有像样规模的产业,就会出现子承父业,邓家世代应该形成长途运输的产业传统,就如许多家族性产业一样,大如徽商,小如诸葛村的药商,兰溪、东阳、永康一带的手工业传统。但是邓家没有。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东南经济持续发展,长江中下游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邓家如果在明初有运输业的基础,以后至少有200多年的发展机会,不会不形成家族性产业传统的。
邓家三村,特别是源心村的山地面积很大,三村合计面积约有50多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明初期北京城(北京内城)的全部面积,这些山都是邓姓先人从外姓手中购得的。其面积之大,以至于大多数山至今还是人迹罕至,邓姓居民也从不去管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些山绝大多数属于邓姓公有,谁开发就归谁,谁家穷就可以放火烧山种玉米、种经济作物,据说三年就可以脱贫。
邓家历来信守非官即农、重农轻商的传统,邓家人到现在也很少经商,我所知道的邓家上几代人也很少经商,邓家村的临街建筑没有一间是铺面房屋。没有经商和手工艺这些中国人历来致富的传统,也没有地下矿产资源,更没有显赫的为官记录,邓家至今还属于不富裕地区。照这样推测下来,良字辈先人的经济实力是不是与皇家或某大官有某种联系?如果这一推测成立的话,那么也可以以此推断,邓家先人很可能是一位隐居的皇帝或大官。(文:邓伟云)
1、兰州永登县苦水镇西河沿邓家庄、邓家堡子
《永登县苦水镇村庄地名的由来》载:西河沿属苦水街村的辖区。主要以甘、缪、邓三大姓氏为居多,历史考据也源远流长。
苗家庄,在苦水川以单一型姓氏命名的村落命名的有:周家庄村为焦家坪、霍家沙沟、周家庄、谢家庄。转轮寺村为邓家庄、甘家庄、陈家庄、张家庄、苗家庄。沙湾村为魏家门、邓家堡子、魏家转湾。胡家坝村为胡家坝和王家坝。上、下新沟为施家堡子、李家堡子、满家大涝池。
而这一类由单一家族繁衍起来的单姓村落,苦水人很形象地称之为“孤家子”村落。
1、北京邓家窑
《北京一些地名的由来》载:
一,窑:北京有很多窑,大北窑,黑窑厂街,刘家窑,大瓦窑,小瓦窑,崔家窑、鲍家窑、邓家窑、严窑、魏窑等。为什么这些地名都带一个窑字呢?是因为当时明成祖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在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陕西工匠涌入北京,使得北京的窑逐渐增多,并几种在南城一代。当时的窑主要生产砖瓦,这些都是兴建新北京城的必需品。
2、北京顺义北府村
《顺义地名由来》载:【北府村】村庄的形成始于汉代,据记载“汉代大司徒邓禹第六子邓训奉诏与上谷郡太守任兴曾屯兵呼奴山下防匈奴乌恒之变。”北府村西南方向地名叫“瓦碴地”曾有汉代呼奴县城遗址。明代开始此地驻军名北府,故得名。另一种说法,村中曾有“石驸马府”,南有东、西府,故这里起名叫做北府。
3、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邓各庄村
唐代成村。邓姓为首居户,故名邓家庄。清初,田姓迁来,人口日增,改称邓各庄,村内仍有原邓姓祖坟。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邓各庄村。村子有汉族、满族。
4、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大邓各庄村
该村地势平坦,海拔19.6米:聚落呈矩形,占地面积63.4亩,东西主街l条。明代已成村。迁徙民邓姓至此定居,形成大、小两个聚落,当时此村较大,故名。清初杨姓至此,邓姓迁往他地,村名未变。
1、湖南武冈邓元泰镇
《邓元泰地名的由来》一文,说清了该地名原来是个人名,是明朝江西生意人邓元泰,迁居此地后,繁衍后代,该地发展成了小镇,因以其人名而命名。
2、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乡
《郴州250个乡镇简介和历史---以及乡镇地名来源》载:邓家塘乡,邓家塘乡位于苏仙区南端,距离苏仙区人民政府驻地25公里。东与大奎上乡和五盖山林场交界,南与宜章县平和乡、沙坪乡接壤,西靠廖家湾乡,北与良田镇相邻。乡政府驻郭家塘,辖邓家塘居委会,邓家塘、两湾洞、江南、南水界、太平头、肖家山6个村。
邓家塘因昔日有姓邓的先生居住此地,有口塘是姓邓的而得名。
1、湖北省宜昌县邓村公社、邓村坪大队
《湖北省宜昌县地名志》载:邓村公社,邓村坪大队。
2、湖北钟祥县柴湖镇邓营村
《钟祥地名志柴湖部分[柴湖地名轶事]》载:邓营村,(丹江口水库移民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明星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因邓姓较多改称邓营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沿用淅川县老地名邓营生产大队。1984年3月,邓营生产大队更名为邓营村。
3、湖北孝南邓家茬
孝南的寨方言叫"茬",,"茬"是因为三面环水,高出水平面的土地.如邓家茬。
4、湖北天门市赵台集镇邓家台村
天门市地方志办公室发布的《天门集镇选介(二)集镇》一文载:23. 赵台。
赵台集镇位于拖市镇赵台村与庙河村之间,荷沙公路与潜杨公路交叉处。东距竟陵34公里,西距多宝15公里,北距拖市5公里。
赵台为古L河之地,相传道光年间,从江西迁来赵、周、刘、邓四家在此定居。后因人口增多,为求和睦,四姓长老拈砣定地,赵姓住L河北岸,周、刘二姓住L河西岸,邓姓住L河南岸,分别取名为赵家台、周刘平台、邓家台。
1、云南省富源县后所镇邓家村
隶属于后所镇栗树坪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0.5公里,距离镇14.5公里。
2、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高桥乡邓家沟村
隶属于高桥乡新场村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高桥乡西北边,距离新场村委会1公里,距离高桥乡13公里,是新场村委会所在地。
3、云南省宣威市乐丰乡邓家村
邓家村隶属于乐丰乡新德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乐丰乡西北部,距离新德村委会2公里,距离乐丰乡6公里。国土面积2.05平方公里。
4、云南省大理洱源县邓川
邓川古为邓赕诏之地,因苴河、罗时江、永安江三江在此并流形成“川”字型而得名。
四川、重庆
1、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邓家村
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
2、四川自贡富顺县邓关镇邓井
《四川自贡富顺县邓关镇的名字由来》载:邓井,现在称邓井关。过去,邓井关曾因“夹岸列肆,帆披如发”,成为全省四大名镇之一。邓井关位于富顺县城西部,两岸多石,石侧青龙背山,石洞甚多。两晋时期,西南有个古老的民族僚族(古络作獠)人,当时被称为蛮人。他们在地主政权的压迫下,以洞为居,俗称“蛮子洞”(洞内有石床,石壁上有柜,洞外有石阶小路供其上下。相片回去补上),其地名谓之“洞子山”,这便是邓井关最早出现的地名。后因农商贸易,商贾增多,逐渐形成小场。小场兴起之初取名“洞子场”。
据唐代《元和郡县志》载:“富义盐井在县西南五十步(古制:一步约6古尺)”……其余亦有井七所。”又据宋代《元丰九域志》载:“富顺有镇十三……“鼓井(监西60里)、彭井(监西80里}、邓井(监西50里D当系15里之误)”。也就是说,唐代元和元年(506年)到北宋元丰元年(1075年)之前.当地就有姓邓者开始在这里凿办盐井了。因凿井制盐以邓姓井为盛,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加之此地为盐转运必经之地,人们在这里建造房星,经商兴场,宋代才以邓井为据,设置邓井镇,属富顺监。
3、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邓至山
《走进九寨历史 细说本土文化》载:九寨沟县的白水羌改名为邓至羌,称野猪关梁子为邓至山,西魏政府在今天南坪中学附近修筑了邓至城,设置邓州邓宁郡。
《〈禹贡〉古桓水水系考释》载:邓至山在西魏所置同昌县治今四川蓝坪东南里。邓至城在山之阳南濒白水古宕昌城在今宕昌县东里处二城相距余里所以顾祖禹宕昌城即邓至城的说法是错误的。
1、苏州邓宅
《苏州控制保护建筑016号――仓桥浜邓宅》一文载:邓宅位于阊门内仓桥浜33、34号。东为仓桥浜,北为桃花坞河,西与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志仁里民国建筑群”一步之遥。坐北朝南,三路五进。中路门厅、轿厅、大厅、楼厅……大厅前有光绪丙午六月b旦(1906年6月吉日)的“厚德载福”门楼,落款是黄裳。楼厅前是光绪乙巳年(1905)冬吉立的“慎乃俭德”门楼[“乙”字照片上看不清。待查。]落款是邹履。黄裳、邹履,都不知是何许人。东路是小花园,面积大约十个平方,假山石现在成了洗衣台。真让人有说不出的感觉。西路是大花园和书房。西花园中曾经有三个亭子,高处为六九亭,下面是四九亭,书房前为草帽亭(她说的大约是三个亭子的俗名)。在那场浩劫中全被小将们拆除。
桃树下是金鱼缸,鱼儿游弋……现在只剩下两棵大树和山茶,满园子的杂草。几座太湖石姿态优美,假山还有一点残余。老邻居说,这花园曾经好得不得了,邓颖超都来过。正对着西花园的是小巧的书房,有额“书香”。
《三面环水的古民居(图)》一文又载:邓宅建于清光绪年间,民国时期被石路大隆布店老板邓雪霖花两千银洋购得,其楼屋如同城堡,为苏州典型的临河建筑。苏州虽说是一座水巷纵横、河街并行的水乡古城,但在老城区类似邓宅这样三面环水的古民居,至今也屈指可数。
2、南京邓府巷
《南京的一些地名的由来》载:邓府巷:因明朝开国功臣、宁河王邓愈居此而得名。
1、安徽省涡阳县邓楼村
邓楼村隶属于安徽省涡阳县陈大镇。位于陈大镇西部,横跨307省道,全村有3个大村民组9自然庄。
1、天津邓善沽
《天津地名由来》载:有以姓氏命名的邓善沽、郝家沽;有“崖岸如山峙如台,寒笳吹处阵云开”的大沽等等。按该书记载,二十一沽之外,其余各沽,在宝坻、宁河县内。
邓将军庙:【在钟楼东明弘治间为都指挥使邓佐建】,在今辽宁省辽阳市。
1、甘肃省宕昌县城南邓邓桥
《邓邓桥的由来》载:据《三国志注》载:公元263年,屯兵沓中的姜维(沓中:今岷县、宕昌、舟曲交界处),得知老对头邓艾、锺会率大军又进攻来时,便退守剑门关,以阻魏军入川。但有智有谋的邓、锺二人吸取已往正面交峰之教训,由锺会去攻剑门关牵制姜维,邓艾与其子邓忠率大军取道陇西、漳岷,想从俯背入川。他们到宕昌境内顺岷江而下行至邓桥时,但见两山峙立,高耸入云,中间只有一道天然石峡,滔滔岷江从峡谷底湍湍急流,涛声如雷,军不能过。面对眼前障碍,邓艾父子没有绕道,而是下令在此安营扎寨,让一部分人开凿山崖,一部分人上山砍伐林木,经两万多士兵数日昼夜奋战,修成了至化马的栈道达30多里,使大军顺利南下。此栈道因邓艾父子所修,便名为“邓邓桥”。
邓艾父子率军过邓邓桥之后,便一路无阻,直至阴平,当阴平险道又挡住去路时,他们借鉴邓桥凿修栈道之经验,迅速凿山开路,神奇的出现在姜维的后方,灭掉了无扶鸡之力的蜀国。一个极其普通的栈道在特殊的历史时刻,承载了一个灭国统一的神圣使命,不得不令后人惊叹。兴亡谁人定,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个极其普通栈道。但可惜的是,神兵灭蜀的邓将军未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便走上了不归路,固守剑门的姜军师也因顾此失彼而成为他一生最大的败笔。“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非一人能定也。所以,对邓、姜二人的打打杀杀,胜也好,败也罢,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只有刻在那青山碧水间的足迹成为英雄的佐证,诏示后人。清初仕人陈如同路过邓邓桥时有诗赞曰:“束马悬崖不易行,崎岖险道出阴平。当年人抗期期诏,此日桥留邓邓名。板屋数家喧虎迹,石崖千尺涌江声。前途听说明朝坦,稳卧兰舆梦不惊”。
如今,天堑已变通途,邓艾父子当年扎营的地方,后裔们由少变多,已发展成为几个村庄,村名与人名多为邓姓,这里或许已成为邓艾将军真正的根。
2、邓艾屯白水(今甘肃白龙江)
《水经注疏?卷二十》(后魏郦道元撰/宜都杨守敬纂疏/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载:邓艾屯白水北。胡《注》引此文云,即艾所屯地。以邓艾至此,故以名城。据《通鉴》洮城在白水北,去艾屯六十里。洮城近洮水,则艾所屯,当是今祥楚河下流,清江之北。若此白水在洮城南数百里,艾尚不至此。又《元和志》邓艾故城在曲水县东七里。魏景元四年,邓艾自阴平道伐蜀,盖此时所筑城也。考其城亦在此邓至城之东百馀里。然《北史》云,邓至者,白水羌也,世为羌豪,因地名号曰邓至。其地自街亭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隋志》,同昌县有邓至山,云,邓艾所至,故名。《元和志》,邓至山在同昌县东二十五里,邓至城在县南三里。《方舆纪要》引《城邑考》,邓至城以邓至山而名,是盖相传邓艾尝至此,故有邓至山之目,而羌因以邓至为号。此城则邓至之都城,如《羌水注》称宕昌城是也。在今文县西北徼外。又东南与大夷祝水合,水出夷祝城西南,穷溪,朱南下衍
1、福建省福州市泛船浦
《福州各处地名的由来》载:番船浦为古地名,今称泛船浦。在仓山区东北部,包括闽江大桥(二桥)以南,观海路、朝阳路以北地段。《藤山志》载:“番船浦之名,由明弘治十一年(1498)邓太监来闽督舶,贪受贿赂,将该地租与番人停泊船只,因名。”古代这里河道深,江面阔,外国船只(福州人称番船)便在这里停泊。当时,这里桅杆林立,船舶密集。福州话“番”与“泛”谐音,“番”带有“洋”的意思,故改称“泛船浦”更文雅贴切自然,指广泛停泊中外大小船只的江浦,更名副其实。
2、晋江永和镇旦厝村邓厝
《晋江地名志?第一章&政区地名?村居名?(十四)永和镇》载:
旦厝村:邓厝:邓姓聚居地。
邓厝份:村东面邓姓聚居角落,俗称邓厝。
《日月潭名称的由来》载:日月潭为台湾第一大湖泊,以不规则的菱形的日潭与其西细长弧形之月潭构成,故得名。日月潭的邵语称为zintun,可能是日月潭最早的称呼。
日月潭名称首见于道光元年(1821)北路理番同知邓传安之〈游水里社记〉文中,在其所着《蠡测汇抄》一书中载有此游水里社记云:“其水不知何来,潴而为潭,长几十里,阔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为日月潭”。
1、“代弟从军”
锦田邓氏家族,先祖邓鸿仪,亲弟因犯官非被充军发送边疆,邓氏不忍弟年幼未婚,决定牺牲自己,代弟从军,三年后因病客死异乡,临终遗愿希望妻子带同儿子回乡认祖归宗。
2、《泰州姓氏来源》载:邓,清初邓汉仪由苏州迁泰州。
3、兰州市史志专家邓明。
4、邓宗南征九江郡(治所寿春,即今寿县)。
5、《金庸小说中人物名字的由来》载:北丐洪七公――旧武侠小说《儿女英雄传》中有“邓九公”者,名讳与洪七公相仿.。书名与《射m英雄传》也有几分(五分之三?)相似。
“北为水”:七公姓“洪” ,果见洪水汤汤,竟没涯濉
“北,色黑”:书中不曾描写七公衣服颜色。但他作为丐帮老头子,估计不管衣服原色为何,上身之后,必将改造成唯一色调:总是黑。
6、鹿港同知邓传孜率八郊士绅提倡设立书院,於道光7年12月竣工。
7、河南省民权县双塔乡邓寨西村、邓寨东村。
&&8、汉朝四川的邓竹杖。
2014年8月31日初稿。&&&&&&&&&&&& 2014年9月2日二次修改。
2014年9月7日第三次修改。&&&&&&& 2014年9月12日第四次修改。
2014年9月17日第五次修改。&&&&&& 2014年9月19日第六次修改。
2014年9月21日第七次修改。&&&&&& 2014年9月23日第八次修改。
2014年9月24日第九次修改。&&&&&& 2014年10月18日第十次修改。
2014年11月3日第十一次修改。
2014年11月18日第十二次修改。增加河南南阳市社旗县邓城郊乡邓埠口。
2014年12月8日第十三次修改。修改内容:广东第9到18项。
2015年12月10日进行版面整理。
作者:孤峡山人收集、整理 来源:中华邓氏族谱网
上一篇:下一篇:
共有评论 6 条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中华邓氏族谱网() &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为非盈利性民间公益网站。所有(原创、转载)文章、影像作品资料版权均归作者所有。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网妥当处理!如须转载,请联系本网,以免发生侵权行为! 广告投放客服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率土之滨邓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