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800关于彭雪枫的

【重读抗战家书】白雪樵:祖国危难时 竭我一滴力
发布时间:日 19:21 | 来源:央视
  1939年,中国半壁江山沦陷,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物资大通道。当时急需大批汽车司机与机修人员,3000多名南洋华侨也为此而归国参加抗战,他们就是著名的&南侨机工&。当时回国的女机工一共只有4人。去年,4位女机工中的最后一位&&白雪樵老人,也安祥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在青年时代书写的&抗战家书&,却永远留了下来,铭记着那段历史。
  1939年,一位马来西亚华侨女青年,在回国参加抗战前,留给父母一封信。白雪樵原名白雪娇,祖籍福建安溪。1936年,父母将年仅22岁的白雪娇送回福建,就读厦门大学中文系。
  抗战开始后,中国沿海的港口几乎全部失陷,唯有地处西南的&滇缅公路&,成为军事物资和工业原料的运输大动脉。得知国内车辆、司机严重匮乏,华侨领袖陈嘉庚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参加抗战。25岁的白雪樵瞒着父母,化名&施夏圭&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1939年,3000多名南洋的热血青年华侨,唱着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别南洋歌》,分9批从踏上归国的轮船,奔赴烽烟四起的抗日战场。从槟城出发归国前,白雪樵给父母留了一封信。
  白雪樵女儿陈耿凡: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安危莫卜。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更是令人哀惜不置的,尤其是在祖国危难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争斗以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了。
  在抗日战场上,南侨机工迅速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一度担负了滇缅公路上近一半的物资运输任务。但艰苦的生活条件、日军的轰炸,也先后夺走了1000多为南侨机工的生命。在此期间,白雪樵等4位女机工多次要求要到最前线,都没有得到同意。在邓颖超的建议下,白雪樵转赴成都就读齐鲁大学,并参加了大学生抗日宣传队,徒步从川北走到陕西,宣传抗日。
  抗战胜利后,1946年白雪樵回到马来西亚,参加当地反对殖民主义的革命活动,并成为一所小学的校长。日,白雪娇带着老师,根据报纸上的照片,动手做了一面五星红旗,在学校里升起,这也是马来西亚槟城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陈耿凡说,因为这件事,英国当局认为白雪娇是中共嫌疑分子,将其逮捕坐牢,一年之后把她驱逐出境,
  1951年,经过7天7夜的海上漂泊,白雪娇抵达广州港,再次回到祖国。不久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直到退休。青年时代的传奇经历,老人很少在儿女们面前提及。
  2014年,白雪樵先生安详地走了,按照她的叮嘱,孩子们没有给她举办追悼会,把她的骨灰撒进大海。人们也不禁再度回忆起,当年风华正茂的白雪樵奔赴抗战前线的时候,留给父母的那封家书。
  白雪樵女儿陈耿凡: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在救国建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1939年,当南侨机工白学樵的家书被马来西亚的中文报纸刊登后,激励了无数的华侨投身祖国抗战的大潮。
  正如那篇家书中所描述的:&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有国才有家,正是那些不畏牺牲、舍弃小家的华侨,用实际行动,展开了全民族的抗战行动。
  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那四个字&&南侨机工&。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石苹<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发布时间:日 14:39来源:央视新闻
  分享到:
  重读抗战家书:彭雪枫——吾人事革命 生死本寻常
  关键词:抗战家书 彭雪枫
  分类名称: 文娱前线
  责任编辑:【宋宇晟】
  您看完该视频的心情"/>
重读抗战家书之彭雪枫:吾人事革命 生死本寻常- 中国日报网
> 今日要闻
重读抗战家书之彭雪枫:吾人事革命 生死本寻常
&& 来源:&& 作者:宋宇晟
[提要]&&  发布时间:日 14:39来源:央视新闻
  分享到:
  重读抗战家书:彭雪枫——吾人事革命 生死本寻常
  关键词:抗战家书 彭雪枫
  分类名称: 文娱前线
  责任编辑:【宋宇晟】
  您看完该视频的心情
   发布时间:日 14:39来源:央视新闻
  分享到:
  重读抗战家书:彭雪枫——吾人事革命 生死本寻常
  关键词:抗战家书 彭雪枫
  分类名称: 文娱前线
  责任编辑:【宋宇晟】
  您看完该视频的心情
编辑:小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12封抗战家书重读先烈情怀,重读抗战二十五,革命先烈的家书,赵一曼抗战家书,央视抗战家书原文,抗战家书读后感600,彭雪枫抗战家书,张自忠抗战家书
12封抗战家书重读先烈情怀
时间: 02:44:43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12封抗战家书重读先烈情怀,重读抗战二十五,革命先烈的家书,赵一曼抗战家书,央视抗战家书原文,抗战家书读后感600,彭雪枫抗战家书,张自忠抗战家书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前敌总指挥吉鸿昌的家书。
抗日名将傅常出川抗战前留给妻儿的家书,被家人刻在灯柜上。
  从昨天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中,首次集中展出12封珍贵的抗战家书。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抗战馆副馆长罗存康介绍说,这些家书有的来自于珍贵的档案记载,有的来自于抗战将领后代捐献。重读这些书信,依然能读到那时的硝烟和苦难、战士的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热血青年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赵一曼
  牺牲前留遗书 不忘育幼子
  家书摘录:宁儿:母亲由于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日凌晨,赵一曼被日军押上开往珠河的火车,她心里明白,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被押解的车上,赵一曼写下了这封给儿子的遗书。这一年,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仅8岁。
  赵一曼1905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秋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群众亲切地称她为“李姐”、“瘦李”(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当地战士则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赵一曼的威名使敌人闻风丧胆,曾在日伪报纸登报悬赏,捉拿这个“挎双枪,骑白马的密林女王”。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的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在昏迷中被日军俘虏。在狱中,日军对赵一曼施以酷刑,用马鞭抽打,用钢针刺伤口,灌辣椒水,电刑&&但赵一曼始终没有吐露东北抗联的实情。日军意识到无法从赵一曼口中得到有价值的情报,最终决定把她押到珠河县处死“示众”。
  日,赵一曼被日军射杀,牺牲于珠河县小北门外,年仅31岁。
  战场“神枪手” 展铁汉柔情
  家书摘录: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这是左权写给妻子刘志兰的信。这封家书写于日晚,仅仅三天之后,左权在对日作战中殉国,这是他写给爱妻的最后一封信。左权的家书不但谈论到战争及形势,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而且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妻子和女儿的牵挂,体现出这位抗战将领的铁骨柔情。
  左权日出生于湖南醴陵,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3年12月任红1军团参谋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左权随先头部队指挥作战。毛泽东曾称赞左权是“神枪手”。
  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出动大兵团突袭八路军前敌指挥部,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负责断后,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在5月25日山西辽县(现左权县)的十字岭突围战斗中被炮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年仅37岁。
  吉鸿昌
  “我为抗日而死 不能跪下挨枪”
  家书摘录: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
  这是1934年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的几个小时,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写完信后,他从容地走上刑场,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他又向敌人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日,吉鸿昌在日军北平陆军监狱壮烈牺牲,时年39岁。现在陆军监狱的所在地北京炮局胡同的老居民还对吉鸿昌将军的事迹耳熟能详。
  吉鸿昌,1895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1913年秋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1931年因反对进攻中国工农红军,被蒋介石强令出国。1932年4月,吉鸿昌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赴前线留遗志 后人刻灯柜纪念
  家书摘录: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
  1937年8月,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出川抗战。临行前,他给妻儿留下了这封家书。傅常1887年出生于四川,1908年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加入同盟会。护国军兴起时,他同蔡锷、熊克武等进军四川,在四川招讨军中任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傅常任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率军抗战。1947年,傅常因患脑溢血病逝于成都。
  傅常之孙傅尧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家里人等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见傅常归来,以为他已遇难,便将他留下的亲笔字迹刻在了灯柜上,以示纪念。傅尧说道,从字句中可以看出,家里人意识到,傅常当时是抱着为国捐躯的心去的。
  2010年9月,傅尧将刻着家书的灯柜捐赠给抗战馆,他说曾经有很多私人和博物馆打算收购这个灯柜,但还是决定将灯柜捐赠给抗战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如今,原家书已经不复存在,这封刻在灯柜上的特殊家书成为川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出川抗战保家卫国的重要物证。
  新京报记者 张婷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本文相关推荐
15-06-0115-06-2115-07-0715-07-0815-07-0815-07-08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重读抗战家书
当战争离我们远去,但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请您先登录,再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当前位置:>
彭雪枫将军
彭雪枫与妻子林颖
&&& 《重读抗战家书》是由中宣部编辑、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一部厚重的“大书”,全书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45年,内容则是由32封抗战英烈的家书构成,从而全景展现了全民族抗战保家卫国的历史图景。
&&&&有“诗史”之誉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在其创作的五律《春望》中留下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争频仍的历史时期,在乱离岁月之中,家书之珍贵与难得,尤其令国人感慨与珍藏。何况是在那一场亘古未有的、伟大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抗战英烈所遗留下来的家信呢?纵观这些家书,虽然是写给家人,牵涉家事,其实更多地是铺陈国事,寄寓了英烈们的壮烈的报国忠魂,甘于为国牺牲的壮志。因此,英烈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子孙后代一读再读。这其中,《彭雪枫致妻书》(日)最是彰显了英烈的铁骨柔情,读之令人感动,启人深思,催人奋进。
&&&&彭雪枫是我党抗战时期难得的文武双全的年轻将军,也是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新四军将领。他是河南镇平人,1925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1938&年9月,其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后任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4师师长、淮北军区司令员。1944年8月,奉命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与国民党顽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时年37岁。
&&&&烈士的履历已能气壮山河,上述寥寥几句生平事迹,便亦彰显了彭雪枫将军英勇抗战、为国牺牲的英雄气质与不朽功勋,而深读其家书,则尤能展示出英烈铮铮铁骨的另一面,即作为普通人柔情的一面。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英雄无悔才更容易被我们理解与接受,进而萧然起敬。
&&&&这封家书是彭雪枫将军于1942&年12&月3&日在淮北苏皖边区根据地,写给妻子林颖的信。其时,日伪军集结重兵,对淮北苏皖边区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企图歼灭新四军4师主力。彭雪枫率领部队昼伏夜出,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赢得了“三十三天反‘扫荡’”的胜利。这封家书就写于“三十三天反‘扫荡’”即将胜利的前夕。之后,不到两年,彭雪枫即壮烈牺牲,享年37岁。
&&&&虽名为家书,将军还是首先谈及战事,迫不及待地与爱人分享了胜利的喜悦,兴致勃勃地描述了部队英勇顽强地抗击鬼子的精彩过程,表明了抗日战争终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这当然让人读之感奋,充满了希望。而让读者分外感动的还有两处,一是将军在戎马倥偬之余,仍不忘孜孜不倦地读书;二是将军在家书中不经意洋溢着的国难当头那种对家人、对爱侣的深情。
&&&&是的,很多抗战英烈都无愧于英雄的称号,但同时还自觉地追求真理,热爱读书,学习知识,渴望光明的将军,是不多见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统率将士浴血奋战之余,彭雪枫却认为“如今又是读书的最良时机”,还无比谦逊地表白“我恨不得将最著名作品于最短时间一齐装进头脑里去,越读书越感到自己的贫乏!”真无愧于一代儒将,这一封家书就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从中可以看到,将军读完了《苏联红军战史研究》、《译丛补》,正读着高尔基的《母亲》,已读了一半,还准备借读托尔斯泰的伟大名著《战争与和平》,还读了古词《西厢记》,又正读着《燕子笺》……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以将军的刻苦勤奋与热爱读书,是很有可能博览群书,成为一代军事家的。
&&&&是的,将军也是凡人,也有对家人、伴侣刻骨铭心的挚爱,但不同于凡人的是,他把这种小我的爱与对国家、民族的大爱融为了一体。信中说,“孩子应该生下来了?这是我所最关怀的事!假如生产了,不论男孩或女孩,我提议起名字叫“流离”吧!这倒名符其实,一个很妙的纪念!”流离失所,这是当时亿万中国人的命运的缩影,也是将军后代的生来的宿命,为了不忘这艰难时世,为了提醒自己英勇奋战,为了打破这种宿命,将军给自己的孩子起了这个名字,这是多么沉痛,而又是多么深情。而对于自己的爱侣,将军更注重精神的交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希望与情感,希望爱人也多读书,期盼爱人健康,这是峥嵘岁月中最美好的祝福,最长情的告白。
&&&&铮铮铁骨,脉脉柔情,烈士永恒,英雄无悔!没有人愿意无端地作战,但是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侵略,还有人妄图建立霸权,那么总会有正义的国家和人民,总会有英勇无畏的将士,拿起武器与之血战到底,而且必将赢得最后的胜利!
&&&&在怀着激奋与感动重读《彭雪枫致妻书》的时候,如同重读另外那三十一位英烈的抗战家书一样,同样短短的篇章,却同样厚重深沉,宛如一座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读者们的心中,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丁运时)
责任编辑:纪春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80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