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设计和游戏心理学应用领域领域,有哪些较为经典或有启发性的书

心理学在游戏设计中的作用
  张向东对玩家需求做出了这样的概括:“追名、逐利、求感情”。追名逐利求感情!这七个字概括了玩家所有的需求,无论设计什么样的系统,做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玩家的需求,从而获取收益。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而我们能够给玩家提供的,无非也就名利感情。
  无论名、利还是感情,都是玩家的一种心理活动。网络游戏作为第三产业,即服务性行业,出售的就是服务。在游戏中,看似给予了玩家很多的金钱、物品,但是这些只是服务器中的数据,从本质上来讲,没有任何的价值。只是通过这些东西,为玩家提供了一种服务,也就是玩家的心理满足感,游戏中的金钱、物品、光影效果等等,都是这种心理满足感的传递介质。
  所以说,设计仅仅是一个过程,一种让玩家得到心理满足的手段。只要了解了玩家心理变化,就掌握了所有设计与运营的本质。
  下面例举三个心理学现象,探讨心理学在游戏设计中的作用。
1、斯金纳箱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名词解释:斯金纳箱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名字命名。斯金纳用这个箱子进行了许多实验,其中就包括斯金纳箱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把小老鼠放在箱子中,通过按下按钮,滚出食物。调整箱子的按钮和喂食间隔,分别进行两次实验,并且对比试验结果。
  特别是在实验二中,一次滚出的食物量越多,小老鼠在不再滚出食物的情况下,会继续按钮,这种行为现象不易消失。
这种实验最初用于解释赌博和彩票,实验二中小老鼠的心理,和赌徒的心理非常相似。在明明知道成功概率很低的情况下,仍高估成功的概率。所以不能从痴迷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专注于这种行为。
游戏应用:
  最好的应用就是征途中的“开宝箱”。其相似的程度,可能会让你以为上面的东西是为“开宝箱”所做的心理学分析。在我了解到“斯金纳箱”时,同样也认为,开宝箱、抽奖等是对“斯金纳箱”最好的注解。
  在游戏中可以把“斯金纳箱”的应用进行拓展,只要涉及到给予玩家奖励(滚出食物),都可以运用“斯金纳箱”。例如,为了鼓励玩家上线,增加在线人数,设计活动为:每周六上线的玩家,奖励XX礼包一个,打开可获得大量经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固定的概率的奖励,即上线=获奖。
  那么现在运用“斯金纳箱”原理,修改该活动:每周7天中的某一天(随机,可能是1-7的任何一天),只要玩家上线,都有机会获得一个活动礼包,打开可获得大量经验。这样一来,固定的奖励被修改为随机几率奖励,由于每次上线都可能得到礼包,玩家为了获得奖励,将大大增加上线次数。
2、凡勃伦效应
  名词解释:美国学者凡勃伦认为,与产品越降价、需求越增多的一般规律不同,特定的产品越涨价,需求越增多。部分上流阶层的消费目的在于,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成功,满足虚荣心,所以价格越高,需求则增加。相反,如果降价,体现上流阶层的界限变得模糊,所以需求减少。
  “凡勃伦效应”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城市以出产绿松石而出名,一家销售绿松石的店铺因为经济不景气销售锐减,面临关闭的危机。于是老板吩咐店员半价销售所有的绿松石。但不知什么原因,店员误以为老板要求以两倍价格销售绿松石,便涨价两倍。刚一涨价,绿松石卖的特别火爆,老板获得大量盈利。
  游戏应用:
  “凡勃伦效应”在游戏中的应用同现实中相同,高端玩家同样有炫耀心理。但凡事看两面,价格并非越高越好,毕竟高端玩家也是有承受限度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价格界限,尽可能多的使需求和价格的共同作用产生最大收益。
  风云中的欢乐商城中的高价物品就是现成的例子。
&&& 3、厌恶损失
  名词解释:厌恶损失是指在相同的财富面前,与获利相比,遭受损失时心理反应更敏感的现象。
  “厌恶损失”原理在游戏中的应用,主要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某些玩家出现失误或者懈怠的情况下,为保证游戏性,必须对玩家进行惩罚。而惩罚通常都是让玩家损失一定的劳动成果。我们通过“厌恶损失”原理的运用,调整某些概率参数,调控玩家的损失数量,促使其更好的进行游戏,并且控制成长速度。
其二,由于前面所说,自损失的心理压力,比来自利益得到的幸福感更高,我们应当合理的设置,规避玩家因损失心理压力导致的放弃,保证玩家游戏的持续性。
  以最常见的死亡为例。玩家可以在一个NPC处选择正常复活,即100%损失一定经验、金钱复活;也可以再另一个NPC处,选择完全复活,这种复活方式可以无损失复活,但也有一定几率损失更多的经验、金钱,还可以缴纳商城物品(如替身),100%无损失复活。
这样一来,我们给玩家提供了三种复活方式,即100%损失复活、一定几率的无损失复活、100%无损失复活。前两种方式,运用了“厌恶损失”原理,调控玩家的损失,使玩家的成长不至于过快。第三种方式则提供了一个通道,规避损失带来的心理压力,防止损失过大导致的玩家流失,并且以此获利。
心理学在游戏数据收集中的应用
  对于游戏开发来说,心理学很大一部分应用价值不是理论而是如何收集数据的研究方法。
  关于玩家喜好的经验主义判断常常争执不下,而心理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已经积累了很多方法。
  仅有理论是不够的,例如从斯金纳的理论可知需要对玩家行为进行强化,但是强化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呢?
  设计者并不缺少反馈,难的是究竟哪种反馈更有价值。
好反馈的标准:
1、确切代表了目标用户;2、及时到达设计者那里;3、具体可实行;4、易于得到。两种反馈来源:业内人士与普通玩家
  业内人士:
  1、开发团队内部的意见(及时、可实行、易得到,但缺乏代表性)
  2、其他游戏业内人士的意见(仍是代表性的问题)
  一个普通玩家1年内会接触和尝试多少款游戏?而一个业内人士1年又会接触和尝试多少款游戏?业内人士属于前1%的高端玩家。
  普通玩家:
  1、论坛帖子/内测/粉丝的来信。要等游戏出品后才能得到这些意见,此时游戏已经成型;这些意见常常不具体,缺乏可实行性。
  2、亲友测试。找没玩过游戏的身边亲友来试玩,他们的意见比较具体,但是不及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
  3、焦点组测试。给一组人介绍游戏和demo,不及时、不具体、花费高。
  微软的游戏测试流程
  1、可用性测试是典型的小样本观察法研究。2-3天内,6-9个被试每人花2个小时自由摸索该游戏产品。要观察的包括了:言论、行为、任务时间、出错率。
  2、可玩性测试是典型的大样本结构性问卷调查。关注最初几小时的游戏体验。25-35个样本,每人先玩60分钟游戏,然后在结构性问卷上回答问题。玩家对游戏进行评分,并且在开放性问题里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3、综述是业内人士反馈的另一种形式。不过它更有价值,此处的参与者都是测试的专家,他们直接接触了来测试的玩家。并且他们也参加过很多其他游戏的测试,可以指出类似的错误。
  每个阶段都会写作一份报告,发送给制作团队。
微软自1995年进入游戏领域就开始采用该过程,现在有15个用户测试人员、3-5个主持人员、3个助理。所有用户测试专家都接受过2年或更长的研究生训练,他们来自于实验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领域、并且都是游戏玩家。2002年他们针对114个产品写作了3658篇报告,其中53个是微软的产品、61个是其他公司的产品。
互联网网游玩家心理分析
  一、懒惰
我们得到三个结论:一、玩家群体的“懒”是主流网游教育的结果,别试图重新教育他们;二、别给用户一个自由度太高的世界,他们会无从下手,他们更愿意接受被动的主线引导;三、脑残,手懒,交钱。
  二、被动
  被动是致命伤
  结论:一、人生最大的挑战就在于面临各种抉择,玩游戏就省省心吧;二、各种目标是游戏真正的骨骼,画龙画虎难画骨;三、让用户无所适从,有钱花不出,作孽啊!
  三、 仇恨
仇恨是绝大多数网游公司最钟爱的社会关系,仇恨带来用户,仇恨带来pk,仇恨带来真金白银。不要和谐友爱,那是网下的事,我们要和谐有恨,玩家有了仇恨,厂商才够和谐。这个道理自古有之,一个国家,发动战争永远是拉动内需的良策,简单粗暴,立竿见影。还原到游戏世界其实也是一样的,羊群是为狼群准备的,部落和联盟是一定pk的。
结论:一、物竞天择,进化论核心在于“竞”,这是有理论根据的;二、仇恨是兴奋剂,兴奋是消费的兴奋剂;三、不要过分指望玩家冤冤相报,系统适当的时候要狠一点,这是服务。
  四、 投机
  人心不足,蛇能吞象,千千万万张彩票扔掉了,一个500万诞生了,然后千千万万张彩票又扔了……政府不管的话,我也想发行彩票! 现在流行讲究“边际效应”(吃第一个包子最香,吃到第5个基本没感觉了),如何延长边际效益递减的周期,把吃包子的需求和乐趣延长到第20个,这些其实就是延长游戏生命周期的课题,随机性至关重要,是捷径,是以人为本。
  结论:一、人生就是一场赌博,人生最大;二、玩家在虚拟世界的收获和付出永远是“收支两条线”;三、要三俗,不管粗招烂招,赚钱的就是好招。
  五、好色
  这里说的好色,包含两个方面意思,一个关于游戏画面,一个关于mm.中国玩家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玩家,一个漂亮绚烂的画面就会让很多玩家瞬间完全倾倒,根本无视所谓内涵和其他体验。很傻很天真?
  结论:一、开发商,如果游戏画面和内涵必须取舍,那先把内涵丢掉吧;二、运营商,男女搭配,升级不累,总有一些手段能事半功倍,这是一个突破口。
  六、攀比
看看孩子们脚下的运动鞋就了解了,攀比无处不在。这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生存的环境,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时至今天,这些不再局限于昂贵和品牌,个性化、非主流,攀比日趋多元化,虚拟世界成了攀比的竞技场。
  结论:一定要给用户炫耀的机会,不用考虑用户为这个机会要付出多大代价。
  七、从众
  《乌合之众》说:群体无智慧,群体很冲动,我深以为然。从众、随大流,可能放在中国是一个很典型的性格特点,个体可以毫无抵抗的被群体所暗示蛊惑,无论你是一个多么理性的人,当你无意识的融入一个群体,都会不自觉的偏向非理性,甚至变得乖张和暴戾。当玩家间的仇恨升级为群体间的仇恨,整个虚拟世界将变得疯狂。另一方面,从运营推广来看,中国玩家对游戏的选择驱动,可能来自画面,可能来自内涵,可能来自游戏的种种内在品质,但从另一个角度,我更倾向于认为,用户选择某游戏的原因往往仅是有一个(群)好友在玩,那就一起玩吧!有能力判断游戏品质的应该是金字塔顶的几个玩家,甚至,连这几个玩家都没有,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个很炫的游戏视频广告。这时候,玩某一游戏的群体出现了扩张了,成就了大型多人在线“mmo”。
  结论:一、推广很重要,应该试着以小群体为单位进行推广,如室友、同学;二、游戏中的群体属性一定要强化,会有成倍的回报;三、第一个群体的产生,可能来自几个robot而已,但管用。
  懒惰、被动、仇恨、投机、好色、攀比、从众,终于凑足了7条。网络游戏是为人服务的,了解人们的心理特点一定是成功的必修课,人性最大。当有一天别人问你开发了一款什么样的游戏,你一定要非常自信的回答:讲人性的,特深刻。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img src=&/v2-7a0d5cacd48cc4f4dea2_b.jpg& data-rawwidth=&0& data-rawheight=&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0&&&b&作者:Paul B. Farrell&/b&&br&&b&来源:新浪博客&/b&&br&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br&&br&&br&投资如修行,克服自己的弱点,相信自己的理性与力量。&br&&br&有一位忠实的信徒问及巴菲特的第一大投资原则:“价值投资的奥秘是什么?”巴菲特的面容如佛陀般宁静:“独立思考和内心的平静。”&br&&img src=&/v2-27badb4f1af34c8cfdb2e2_b.jpg& data-rawwidth=&442&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2& data-original=&/v2-27badb4f1af34c8cfdb2e2_r.jpg&&&br&&br&&br&独立思考?没错,这样一句体现传统左脑智慧的箴言出自一位西方领袖之口并不令人意外。但“内心的平静”呢?这句出自“佛陀巴菲特”之口的箴言兼具右脑和新时代运动&b&(New Age)&/b&特征,融合东方智慧、道教、佛教、禅宗思想,外加内布拉斯加朴素的地方智慧。&br&&br&巴菲特将“内心的平静”作为价值投资秘诀的说法让我颇为震撼,因为我恰好在重读《人生佳肴烹饪指南:一位禅师教你如何活得更有意义》&b&(Instructions to the Cook: A Zen Master's Lessons in Living a Life That Matters)&/b&。这本书是格拉斯曼&b&(Abbott Bernard Glassman)&/b&和菲尔茨(Rick Fields)以日本曹洞宗道元禅师的教诲撰写而成的。&br&&br&我彷佛看到巴菲特厨师绕着寺院的厨房跳踢踏舞,一边唱着《铃儿响叮当》&b&(Jingle Bells)&/b&,一边烹制“至高膳食”(道元禅师对活出丰盛人生,过“至善生活”的隐喻,此外,这也是巴菲特“至高策略”,即价值投资的完美隐喻)。&br&&br&请听一听吧,道理非常简单:&br&&br&&b&禅宗投资的第一原则:你已经拥有你所需要的一切&/b&&br&&br&“禅宗大厨的第一原则是,我们已经拥有我们所需的一切。如果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现我们拥有烹制至高膳食的所有原料。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把这些原料拿在手里,烹制我们能做的最好菜肴,我们所拥有的原料数量多寡并不重要。禅宗大厨只看手头有什么,并由此着手。”无论是道元禅师、巴菲特、禅宗大厨、禅宗大师,还是对冲基金、个人退休账户&b&(IRA)&/b&,道理都是一样。&br&&br&接下来,我的圣诞想象延伸到三位我最喜爱的保持“内心平静”的英雄:巴菲特、博格尔和佛陀。这三位智者齐心协力,考虑如何在&b&2013&/b&年运用他们的古今智慧来助投资者一臂之力。&br&&br&所有这一切都在这些年来我们间或更新的“禅宗百万富翁”&b&(Zen Millionaire)&/b& 12原则中得到集中体现。我们预计三位智者在&b&2013&/b&年及以后会这样投资:&br&&br&&br&&br&&br&&b&1. 禅道为先:能否赚到几百万,参透禅道是先决条件&/b&&br&&br&这是巴菲特和佛陀与生俱来的智慧:“我其实和所有人都一样。我可能比你有钱,但钱并不会让我们变得不同。当然,我能买得起最奢华的手工制套装,但衣服穿在我身上却显得很廉价。比起一百美元的大餐,我宁可吃冰雪皇后&b&(Dairy Queen)&/b&的芝士汉堡 ……如果说你我之间有什么不同的话,这差别可能只是,我每天早晨起床都有机会做我爱做的事情。”我仍然“每天跳着踢踏舞去工作。其乐无穷”。&br&&br&&b&2. 全新思维方式──你的思维会创造财富&/b&&br&&br&佛陀说:“一切唯心造,世界是由我们的思维创造的。”如今,华尔街的思维受对暴富的盲目迷恋驱使。这就产生了一个充满无限泡沫的世界。而巴菲特则创造长期财富。他的一位仰慕者说,“巴菲特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获取复利。你要尽早动手,“即使回报率不是特别高,你也能靠复利赚到很多钱,但你的确需要持之以恒”。&br&&br&&b&3. 百万富翁也是常人&/b&&br&&br&道元禅师等禅宗大师常常告诉门徒,开悟“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拥有一百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巴菲特说:“从我认识的亿万富翁来看,钱只会让他们显露出本性。如果他们没钱的时候就是混蛋,那他们有了十亿美元之后依然是混蛋。”&br&&br&&b&4. 没有竞争──投资赢家玩的是单人纸牌&/b&&br&&br&巴菲特说,“做优秀的投资者并不需要高智商”,只须拥有“不轻易从众的能力”。没错,要“独立思考”。佛陀说得更简单:“不要相信任何东西,不管是从什么地方读到的,也不管是谁说的,都不要轻信,哪怕是我说的也一样,除非它符合你自己的理智或常识。”博格尔补充道:“从股市总体指数……从每一家美国公司着手,然后永久持有(这是巴菲特最喜欢的持有期限)。这就是秘诀:拥有一切,永久持有。”&br&&br&&b&5. 外部没有专家──专注于你的内心&/b&&br&&br&巴菲特警告称:“未来是永远无法看清的。在股市里,你会为一种乐观的共识付出很高的代价。”不要“炒”股,你要买价值,永远不要卖。他说:“我从来都弄不清股市未来六个月,或者未来一两年的走势。但我认为看清股市长期走势是很容易的。”在短期内“恐惧和贪婪扮演着重要角色”。从长期来看,市场是步步走高的。&br&&br&&b&6. 你才是局面的主宰者──但要永远保持初心&/b&&br&&br&佛陀说:“禅修的心是一颗初心。”我们进入巴菲特的禅心里听一听:“我会在余生中继续买汉堡。汉堡价格下降时,我们会在巴菲特家里唱‘哈利路亚大合唱’&b&(Hallelujah Chorus)&/b&。汉堡价格上涨时,我们会哭泣。对大多数人来说,在生活中购买所有东西时都是这样的──只有股票除外。股价下跌时,你可以用同样的钱买到更多股票,但人们却不想买了。这种行为令人费解。”不过,巴菲特却因此领先了他人。&br&&br&&br&&br&&b&7. 禅宗投资者能平心静气面对人性阴暗面&/b&&br&&br&巴菲特说:“好名声的建立要花&b&20&/b&年时间,而只消五分钟就会让名声毁于一旦。如果考虑到这一点,你的行事方式就会有所不同。”有一次他对美国国会说:“我要我的雇员在打算有所行动之前扪心自问,是否愿意看到这件事次日出现在地方报纸的头版上,让他们的配偶、孩子和朋友们读到……如果他们通过了这项考验,就不会害怕我给他们的另一条告诫:让我的公司赔钱,我会理解;但要给公司信誉带来丝毫损失,我将毫不留情。”诚信是巴菲特烹制“至高投资”膳食时的核心食材。&br&&br&&b&8. 积累财富归根结底是品格养成&/b&&br&&br&如今,华尔街对巨额财富彻头彻尾的迷恋把美国变得像飙车少年一样,一心寻求速度带来的快感。巴菲特以内心的平静感告诫人们:“投资者应该记住,刺激和挥霍是你的敌人。”你是谁?是赚钱机器,还是一个怀有诚信的灵魂?&br&&br&&b&9. 相信自己──你是你唯一需要的投资导师&/b&&br&&br&禅宗大师警告称:“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了佛陀,杀了他。”为什么?因为佛陀根本不会出现在那里。佛陀不会出现在有线电视新闻网&b&(CNN)&/b&,也不会出现在高盛&b&(Goldman)&/b&。就连巴菲特本人也不是佛陀。你自己才是佛陀。把假神杀掉。为什么要自己做自己的投资导师呢?博格尔提出了一个颇为实际的理由:“在投资者的一生中,由股票产生的金融财富有逾四分之三将被基金经理吞噬。”永远不要相信华尔街。&br&&br&&b&10. 你走在永无止境的自我发现的路上&/b&&br&&br&巴菲特说:“你要在机会来临时做事情。在我的一生中,有些阶段我会有一大堆想法,有时也有灵感枯竭的阶段。如果下周我有想法,我就会做些什么,如果没有,我就什么也不会去做……在你的一生中,只要你没有做错很多事,那么只要能做对少数几件事就行了。”你来到人世间是要做些什么的。不仅是为了变得富有。做什么呢?自我发现之旅永远不会结束。&br&&br&&br&&br&&br&&b&11. 新的世界观──世界因你而不同&/b&&br&&br&巴菲特说:“这是一场阶级战争,我所在的阶级会赢得战争,但并不应该如此。如果你属于人类中那最幸运的1%,那么你就应该考虑其他&b&99%&/b&的人,这是你应该做的。”但多数人都不会考虑。因此,巴菲特最终将这番话付诸行动并不令人意外:是的,这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将捐出他全部&b&460&/b&亿美元的财富。没错,你也可以:把自己当作礼物奉献给世界,每天如此。记住,“你已经拥有实现至善人生的所有原料”,因此世界将因你而改变。&br&&br&&br&&b&12. 你内心的神秘力量&/b&&br&&br&生活和投资对巴菲特来说很简单:“比起结果,我们更享受过程。”他跳着踢踏舞,烹制人生佳肴,在冰雪皇后&b&(Dairy Queen)&/b&吃芝士汉堡,经常开怀大笑,开一辆旧车,一直都住在那幢简朴的房子里。他办公室的电脑呢?只用来与世界各地的朋友玩桥牌。他懂得,要做成功的投资者,首先要参透禅道。&b&2014&/b&年,他每一分钟都会带着“内心的平静”进行价值投资,未来也将如此。他知道力量是内在的……你的内心也蕴藏着力量……相信它。&br&&br&&br&&br&&br&&br&&b&永嘉点评:相信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变的坚强,坚定。谁都可能是下一个巴菲特。&/b&
作者:Paul B. Farrell 来源:新浪博客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资如修行,克服自己的弱点,相信自己的理性与力量。 有一位忠实的信徒问及巴菲特的第一大投资原则:“价值投资的奥秘是什么?”巴菲特的面容如佛陀般宁静:“…
推荐你看一本书,《游戏改变世界》。总结来说,游戏吸引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先将玩家分类,和平和战争(蓝色和红色)两类。。战争更倾向于游戏中的玩家之间的PK或者杀人还有闯关来满足自己挑战和爱好冒险的感觉。蓝色更倾向于游戏世界的探索,以及达成各种成就和收集各种稀有物品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大概就这两类吧。。书比我说的细。另外网上还有相关的TED的视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推荐你看一本书,《游戏改变世界》。总结来说,游戏吸引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先将玩家分类,和平和战争(蓝色和红色)两类。。战争更倾向于游戏中的玩家之间的PK或者杀人还有闯关来满足自己挑战和爱好冒险的感觉。蓝色更倾向于游戏世界的探索,以及达…
先列几本自己看过的并且觉得对游戏设计有价值的书,抛砖引玉。&br&希望有大牛和前辈来这个问题里做分享!供我们学习~&br&&br&1.《21天搞定电影剧本》&br&什么?电影?有没有搞错啊不是游戏?&br&没错,是电影。游戏设计师就是编剧。&br&在游戏世界观的设定和主线剧情推进上,设计师要像一个导演或者说是编剧一样一样的思考。&br&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就是各种剧情都是有套路的,而游戏中的任务和剧情也是有套路的。&br&这些套路已经是行家们揣摩过受众(玩家)心理归纳出来的方法了,作为新手咱就先别胡乱揣摩心理了,先学着做再说。&br&因此,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很高。&br&&br&2.《the art of game design》&br&这本书也是一本归纳的很完备的方法论。&br&我们借鉴的也是其中的片段环节中提出的方法和套路。&br&书中也有比较仔细的就“为什么是这个方法”的阐述,第一遍读的时候超级带感,后来会根据工作经验的加深有越来越多的共鸣或者思考。&br&是一本又有分析又有方法论的好书。&br&&br&3.《格式塔心理学原理》&br&为什么说格式塔心理学会和游戏设计有关系?&br&因为即便是同一个产品(游戏),不同的玩家也会把他认为是不同的产品(游戏)。&br&这本书我在读研的时候,还没见过翻译成中文的版本,英文烂,所以放弃阅读。后来才读到的中文版。倒不是说给我在专业上提供了多少帮助,而是给了一种启迪,让我更愿意去探究用户(玩家)心理。产品是我们设计的产品,也是用户选择的产品,用户的每一个选择就决定了我们的产品在用户的手上是个什么产品。像游戏这样有着高度开放性的产品就更是如此了。&br&&br&4.《货币战争》&br&表说我俗气俗不可耐啊,这本书对于游戏中经济体系的设计把握还是很有用的。&br&如果我们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游戏世界,游戏内的竞技阶段本来就是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这本书是本扫盲书。起码对我这个不是竞技科班出身的人来说很有效果,我也从这本书里面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比如解决财富盈余和通胀等问题。&br&&br&5.《龙与地下城玩家手册、主城指南、怪物指南》&br&说实话这些书我没读,但是觉得看一下也不会怀孕的。&br&牛B公司当然有牛B设计,学习借鉴一下也不会怀孕的。&br&现在还没有收藏,是我计划要收的,收一下也不会怀孕的。&br&&br&另外我想说,游戏设计并没有专门需要看的“红宝书”,因为设计制作人除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古今了解经济,设计剧情和关卡把握游戏的种种种种,还需要做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一个合格的运营,还需要协调开发、推广团队……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拓宽知识面和自己的眼界非常重要,对时间的管理和对知识的管理也非常重要。&br&&br&对了,还有本书,个人觉得比较好读。&br&《全景探秘游戏设计艺术》
先列几本自己看过的并且觉得对游戏设计有价值的书,抛砖引玉。 希望有大牛和前辈来这个问题里做分享!供我们学习~ 1.《21天搞定电影剧本》 什么?电影?有没有搞错啊不是游戏? 没错,是电影。游戏设计师就是编剧。 在游戏世界观的设定和主线剧情推进上,设…
&img src=&/v2-477e90d3fec869eeafb8_b.jpg& data-rawwidth=&0& data-rawheight=&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0&&&p&如果心理学独立于生活之外才能显其价值&/p&&p&&strong&那一定是哪出问题了&/strong&&/p&&p&&strong&每周一本好书的时间&/strong&&/p&&p&心理学其实无处不在&/p&&p&理论上,我懂男性,但终究,我不是一个男性;而理论的东西,总有失偏颇。&/p&&p&幸运的是,我懂女性,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体验上;而女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真是令人着迷。&/p&&p&波伏娃和萨特独特的爱情关系让大家对他们熟悉起来,也正是因为这种熟知的泛滥,让我对波伏娃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strong&我以为她只是一个腻腻歪歪的,搞哲学的,女人&/strong&。&/p&&p&碰巧书单上有《第二性》,就跟其它书一起买来看看,才发现原来有I 和 II 两册。两本书,写得我心服口服:波伏娃不是一个腻歪的女人,字字切中要害,解决了我颇多的困惑;&strong&而我才是那个傲慢自大的,搞心理的,女人&/strong&。&/p&&p&第一本书像是前戏,吊足了你的胃口,从生物、精神分析、历史还有神话等方面讨论了女人到底是什么。你会猛然发现,原来你作为一个女人,现在身上的很多困惑和问题,早在你出生之前就设定好了。&/p&&p&你只是这个&strong&性别&/strong&里的一个&strong&体验者&/strong&。&/p&&p&生物学的观点一定是赤裸且刺耳的——&/p&&blockquote&&p&正是在哺乳动物中,生命具有最复杂的形式,最具体地个体化。于是两个生命时刻分开了:维持与创造,以确定的形式在性别中分工。正是在这种分门别类中——只考虑脊椎动物的话——母亲与后代保持最紧密的关系,而父亲更加不关心后代;雌性的整个机体顺从生育,被生育所控制,而雄性在性方面采取主动。&/p&&p&雌性是物种的&strong&猎物&/strong&。&/p&&br&&p&雌性发情与发情期相对应;但在雌性身上,发情具有被动特点;雌性准备好接受雄性,等待着雄性;有时在哺乳动物中也会发生雌性撩拨雄性的情况,但是雌性仅限于用叫声,求偶炫耀行为或者展示向雄性发出召唤,不会强迫交媾。&/p&&p&终究,&strong&决定权&/strong&是在&strong&雄性&/strong&身上。&/p&&/blockquote&&p&精神分析的观点看似有道理,却又很可笑。佛洛依德认为女性是残缺的男性,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女性认为自己&strong&没有男性生殖器&/strong&而苦恼,所以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p&&p&乍一听很有道理有没有?&/p&&p&但是佛洛依德知道啥!&strong&一个从来不屑去研究女性性欲的男人!&/strong&&/p&&p&我最喜欢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人类和女性问题的认识——&/p&&blockquote&&p&人类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一个历史事实。人类社会是一个反自然:它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的在场,它使自然为自己所用。这种为自己所用不是一个内部的和主观的活动:它客观上在实践中进行。&/p&&br&&p&因此,女人不会是简单地被看作一个有性欲的机体。女人对自身的意识不是由她的性欲确定的,而是反映了一种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处境,这个结构表现了人类达到的技术发展的程度。&/p&&/blockquote&&p&而我&strong&国社会现在发展的程度仍处于&/strong&——&/p&&blockquote&&p&女人对于男人来说是一个性伙伴,一个生儿育女者,一个性欲对象,一个他者,通过她,男人寻找自己。&/p&&/blockquote&&p&Pathetic, isn’t it?&/p&&p&而在第二本书中,我最想分享的是《女同性恋》这一章,严丝合缝地解决了我的困惑。&/p&&p&&strong&男性的性向几乎是一生稳定的&/strong&,要不从来就喜欢女,要不从来就喜欢男,极少数是双性恋;但是&strong&女性的性向是流动的&/strong&,喜欢男和喜欢女之间似乎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一不小心就滑到了另一端。&/p&&p&所以,女同性恋到底是怎么样的定义呢?&/p&&p&一个生理上的女性喜欢另一个生理上的女性,这就是女同性恋么?&/p&&p&或者,究竟有没有女同性恋这样一种明确的分类呢?&/p&&p&还有,那些喜欢有男性气质的女性为什么不直接喜欢男性呢?&/p&&p&太多问号。&/p&&p&但是,波伏娃都解答了!表个白,1/1。这是现在年轻人的表白方法是吧,啊哈哈。&/p&&p&书中提到了大概这么几种女性对女性感兴趣的原因——&/p&&blockquote&&p&在雄性荷尔蒙的影响下,「男性化的」女人呈现出男性的第二性征,这些特征可能多少直接导致同性恋倾向;&/p&&br&&p&一个精力旺盛的、有攻击性的、充满活力的女人,期望主动地消耗精力,通常拒绝被动性;&/p&&br&&p&一个女性气质不明显的女人,可能想以获得男性气质来补偿她的劣势,如果她的性敏感尚未形成,她就不愿意接受男性的抚摸;&/p&&br&&p&女人是一个人们要求她成为客体的生存者,作为主体的她具有攻击性的肉欲,却不能在男性身上得到满足,由此产生她的性欲必然克服的冲突;&/p&&/blockquote&&blockquote&&p&在女艺术家和女作家中,有很多女同性恋者。并非她们的性欲的不同寻常成为创造力的源泉,或者表现出存在这种高级的创造力;宁可说她们沉浸在严肃的环境中,不想扮演女人的角色中,也不想在同男人的搏斗中浪费时间。她们不承认男人的优越,既不愿意假装承认它,也不愿意疲于质疑它;她们在快感中寻找放松、平静和消遣:她们尽量要离开以对手面目出现的性伙伴;她们以此摆脱女性身份带来的障碍。&/p&&/blockquote&&p&这段文字所基于的洞察甚是戳人,这就是对我其中的一个疑问最好的解答:女同性恋者,与其说是一种性向,不如说是一种&strong&应对方式&/strong&。&/p&&p&当然了——&/p&&blockquote&&p&必须指出的是,最有意志的,最有支配欲的女人,不惮与男性对峙:所谓「有男子气的」女人往往是一个&strong&坦率的异性恋者&/strong&。她不愿意否定做人的要求;可是她也不想弃绝自己的女性气质,她选择进入男性的世界,甚至兼并它。她强有力的肉欲不畏惧男性的粗鲁;为了在男人身体中找到快乐,她比胆小的处女需要克服较少的抗拒。&/p&&/blockquote&&p&我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些了不起的女人,衷心祝她们好运。&/p&&p&最后我想以这一章节的结尾结束今天的推荐——&/p&&p&&strong&同性恋既不是一种蓄意的反常&/strong&&/p&&p&&strong&也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诅咒&/strong&&/p&&p&&strong&这是一种在处境中选择的态度&/strong&&/p&&p&&strong&既是被激起的&/strong&&/p&&p&&strong&又是自愿采纳的&/strong&&/p&&p&&strong&正如一切人类行为一样&/strong&&/p&&p&&strong&同性恋会导致做戏、失衡、失败、谎言&/strong&&/p&&p&&strong&或者相反&/strong&&/p&&p&&strong&它将是丰富体验的源泉&/strong&&/p&&p&&strong&这取决于它被体验的方式&/strong&&/p&&p&&strong&是自欺、怠惰、非本真&/strong&&/p&&p&&strong&或者&/strong&&/p&&p&&strong&清醒、慷慨和自由&/strong&&/p&&p&每天一点心理学,欢迎关注微信公号「安慰记yes」。&/p&
如果心理学独立于生活之外才能显其价值那一定是哪出问题了每周一本好书的时间心理学其实无处不在理论上,我懂男性,但终究,我不是一个男性;而理论的东西,总有失偏颇。幸运的是,我懂女性,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体验上;而女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真是令人…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05 人关注
127 条内容
6649 人关注
431 条内容
1499 人关注
306 条内容
386 人关注
2531 人关注
163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应用领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