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ppt情感喜什么,愁什么,找出句证

专辑:【摘要】笔者认为,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抚孤松而盘桓”一句,应该将其主语理解为“景”,即当时快要落山的太阳。如此理解,诗句就刻画了一种具有深远韵味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才更符合陶渊明返身自然田园的理想和追求。【关键词】陶渊明 诗句 解读 情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因其文辞淡雅、情韵幽远、音节和谐、章法匀整而被誉为“南北文章之绝唱”,深得欧阳修、王安石的推崇。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此文一直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也因此而被人所熟知。但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参考资料都对“抚孤松而盘桓”一句的理解似有不妥,故此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权作一家之言。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对“抚孤松而盘桓”一句所做的注释为“手抚孤松而徘徊”。既然把“抚”的主语理解为“手”,下文“盘桓”的主语当然就是作者了。与此说法一致的是岳麓书社出版的“言文对照”版《古文观止》,其中附录的《归去来兮辞》译文也把此句译为“我抚摩着孤松徘徊流连”。但笔者认为,如此理解并不妥当。“抚孤松而盘桓”的前一句是“景翳翳以将入”, 那么,“抚孤松而盘桓”一句的主语也当为“景”,即日光、太阳。如此,两句诗连起来就应理解为“太阳渐渐昏暗快要下山了,但它仍‘抚摩’着远山上的那棵孤松而流连不去。”此处的“抚”当是一种拟人用法,以描摹夕阳流连的情态。在备课过程中,笔者与同事为此展开了讨论。笔者持此论的理由如下:“抚孤松而盘桓”一句的两种不同主语表达出来的是两种不同的情境,因此透视出来的作者情感、意趣也是完全不同的。若把“抚孤松而盘桓”的主语理解为作者,那么,这两句诗就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画面:太阳逐渐变得昏暗,陶渊明手抚着一棵孤单的老松树徘徊流连。这是一个略有愁绪的画面,这种愁绪主要通过“翳翳”和“孤”这两个词语表现出来。“翳翳”,郭锡良、唐作藩主编的《古代汉语》为《归去来兮辞》作注释为“阴暗的样子”,也似能印证此说。“孤”字表现的愁绪则更明显一些。这个画面凸现了两个意象:昏暗的将要下山的太阳和孤单的老松,从这两个意象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陶渊明的一种愁绪,一丝失落。但如果按照笔者的看法,把“抚孤松而盘桓”一句的主语理解为“景”,则两句诗呈现的是另外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一轮大而红的夕阳已搁在西山之上,它似乎在抚触远山上的那棵虬曲的老松而流连着不肯下山去,遥远的天边闪耀着一片圣洁的光芒。如此,诗句中的“翳翳”、“孤”两词又当做别的解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岑麟祥等原著,蒋绍愚等修订,商务印书馆,2005年)注:翳,遮蔽,引申为隐藏。这样,“翳翳”一词就没有了昏暗之意,却是恰当地描绘了夕阳将下山而不愿下山的依依不舍的情态。“孤”字强调“松”的唯一与特立。在这个画面中,凸显的还是太阳与孤松这两个意象,但韵味已经截然不同。与前一画面相比,此画面少了一种愁绪,多了一分禅意,刻画出了一种深远的韵味。究竟哪种理解更切合当时陶渊明的实际心境呢?笔者认为,应该考查当时陶渊明辞官归田是否带有愁绪,是否有失落之感。陶渊明于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八月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彻底归隐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但陶渊明并非一开始就决心归隐的,他29岁曾任江州祭酒,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此时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余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也难以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8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由此可见,陶渊明也具有一般士人所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思想,只是在多次出仕与辞官的反复中,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理想不可能实现,所以最终选择了彻底归隐。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劝陶渊明出仕的理由是天下“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但陶渊明的回答无疑是对这一说法的否定。他已经意识到这根本就是一个“无道”的世界,自己的理想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是无法实现的。所以,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多次失望后的毅然决然,而非心存侥幸。赋《归去来兮辞》后,“徵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也绝不会有辞官后的愁绪、失落。相反,回归田园让他感受到了无比的欣喜。“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从此完全寄情于山水了。
周围人正在看
致我亲爱的朋友
再也回不去的过去归去来兮辞名句
  归去来兮辞名句  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日而昨非。  4、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
关于时间的名言
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本文地址:
本周热门美文摘抄
Copyright& 版权所有 QQ:
coventrynv('foot')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
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回答下面问题:1.课文是循着怎样的一条情感思路来叙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本文的情感思路可分为五个阶段: ①开头至“觉今是而昨非”,写作者的思想斗争:想辞官归隐,却又似乎割舍不下;想积极入世,继续仕途,又与自己心性不合.最后决定归隐田园. ②“舟遥遥以轻飏……恨晨光之熹微”,写回家途中的欢快与急切心情.因为已解决了思想矛盾. ③“僮仆欢迎……抚孤松而盘桓”,写回家后幸福愉快的日常家庭生活. 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感吾生之行休”,写回家后的社会生活. ⑤从“已矣乎”到结尾,写回家后的反思与感悟.这五个阶段表现的正是作者情感发展的过程,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情景描绘中,以具体的形象托出.(意对即可) 2.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逃避,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断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于诗意的生活啊!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意对即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归去来兮辞教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