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皇后鹿鼎记女主同人小说同人小说

鹿鼎记看后心得_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79,127贴子:
鹿鼎记看后心得
最近在看鹿鼎记,前前后后看了两遍,一点小心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正版授权奇迹重生MU页游,震撼开启!原汁原味还原奇迹,重铸经典辉煌!
丽春院     众所周知,一名少年欲想成为一代巨侠必须要修习上乘武功,而在习练上乘武功之前皆要打好根基。郭靖能够学会降龙十八掌并借九阴真经之功突飞猛进,正是在蒙古十年打下的基础。令狐冲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独孤九剑,与在华山的学习是分不开的。那么,后来在官场里如鱼得水,封候拜将的韦小宝在哪里打下的基本功呢?    在扬州丽春院里。  丽春院,是男人们的天堂,女人的眼中钉。清时院子合法化,因此天下院子数不胜数,所谓开院者多如牛毛,开业不要执照,挂块布帘就能营业。但能够闯出名头,成为著名院窑则稀如凤角。丽春院不过是扬州红灯区鸣玉坊内的一家普通院子,却凭借着老板与员工们共同的努力打响了招牌。连少林寺脚下一家连名字都没有的小院老板,一听到丽春院的名头便肃然起敬。桑结,葛尔丹,郑克爽分别代表西藏、蒙古、台湾在扬州开会商议与吴三桂共同造反的大事,竟把会场选在丽春院中,更是旷古未有。丽春院开门营业,来者都是客,王子能来,盐贩能来,逃犯也能来,从不狗眼看人低。丽春院行规严格,决不偷盗客人财物,作事更是留有余地,以人为本,“妓陆军中遇上痴迷的嫖客,将携来的成万两银子在窑姐身上散光,老鸨还是给他几十两银子的盘缠,以免他流落异乡......”。  丽春院是妓院,是文人墨客们体验生活寻找灵感的书门圣地,不是专养私生子的风水宝地,一个孩子而且还是熊孩子,出现在妓院里必然会干扰姑娘们的工作,影响客人们的心情,继而影响利润。而丽春院不仅允许韦春芳生下孩子,还让这个孩子健康成长至十三四岁,丽春院不但是业界的泰山北斗,更是业界的道德与良心。
我们且来瞧瞧韦小宝在丽春院这所大熔炉中都学到了什么?  韦小宝在丽春院乌龟们的呼喝与耳光中学会了拍马屁的功夫,将此绝技在康熙、洪教主等人身上施展,一拍见效,并在实战中不断强化,花样百出。泡在马屁堆里的洪教主独对韦小宝的马屁感到耳目一新,闻一闻精神百倍,听一听活跃筋骨。神龙教被毁,他从一教之主沦落街头,几成为丐帮弟子,心情可想而知,而作为罪魁祸首的韦小宝一番马屁上来,洪教主听后竟能“心中一乐,本来冷冰冰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不禁令人拍案叫绝,洪夫人更是对韦小宝的拍马功高度评价,赞之为“小猴儿,拍马屁的功夫算你天下第一。”  拍马就得说谎,不然就不叫拍马而叫说实话,说谎是拍马的基本功。韦小宝的说谎技巧已到了大师级的水平,撒起谎来面不红心不跳,不但骗过对手,“连自己都深信不疑”,人谎合一,他总结出九真一假、哈哈大笑等假话准则,百试百灵,在多少次生死关头,韦小宝依靠高超的谎言保存了自己,卖掉了敌人。  韦小宝在替妓女采购桃子等物品的时候学会了贪污截留,而且形成了不贪白不贪的理念,因此,他在索额图等贪腐巨头的教导下才能放下顾虑,一点即透,触类旁通,迅速成为贪富能手。
筛子功,玩筛子是韦小宝最大的爱好,闲暇娱乐项目,闯荡皇宫时屡次用到,并以此救了王屋山的诸位英雄。  石灰功,撒石灰与毒术、暗器相比并无本质的区别,撒石灰是韦小宝的压箱绝学,手劲大,准头高,指哪撒哪!韦小宝凭撒灰大法多次力挽狂澜,先后杀死黑龙鞭史松,生擒满州第一勇士鳌拜,击退一剑无血冯锡范。  韦小宝在丽春院中所学招数甚多,数不胜数,终生受用不尽。然而,这些东西固然重要,但如果韦小宝只学到这些东西的话,一辈子也只是一个小无赖,即使遇到良机踏进江湖官场,那也只会升级为一个只会做坏事的恶棍奸臣。  是否出卖重伤的茅十八,是决定韦小宝人生走向的关键一步,正所谓人生如棋,一步错,步步错,出卖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韦小宝会彻底沦落为一个弑师卖友的江湖败类。而走对了这一步,就会以此为准绳,成长为那个为义薄云天的韦香主。丽春院及其周边茶楼酒肆对韦小宝长期潜移默化的“义”字的灌输,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韦小宝犹豫之后,毅然选择了后者。  除此之外,而最让人称奇的是,韦小宝在一等一的大妓院里长至十三岁,竟然不懂男女之事,真可谓出淤泥而不染,酌青莲而不妖。古代的十三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二十岁,这就好比妈在银行干了二十年女儿居然不知道钞票是怎么印出来、爹在官场干了几十载儿子居然不知道钱是怎么收进来一般难能可贵。此功劳非韦春芳莫属,可想她在十几年的工作生涯中,向老板同事客人们说了多少好话,才营造出这个良好的氛围来。韦春芳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深深地影响了韦小宝,生活清苦却从不偷钱财,论落风尘却决不侍候外国鬼子,可以不拘小节,大事大非决不糊涂。
茅十八的幸福  茅十八,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佳,除了无意中做了个药引子,让韦小宝这朵奇葩在北京怒放之外毫无是处。他武功低微,险些命丧盐贩子手中,差点伤在史松鞭下,几乎死于吴三桂的爪牙,好不狼狈!他性格暴燥,爱强出头,搏击理念保守呆板,轻视石灰功斩脚功。又不自量力,以卵击石,挑战满清第一勇士鳌拜。他吃完抢,抢完嫖,不等嫖完又要打,快活一时是一时,能活一天算一天,这种脚色竟然活到四十多岁,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可他偏偏就活到了四十多岁。  茅十八虽然粗放,但粗中有细,实战经验丰富,用空城计吓退盐枭,用装死计杀死欲搬救兵的盐枭。茅十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武功不过是二三流角色,虽然一时激愤要战鳌拜,冷静之后,很快放弃这个念头。  茅十八的武功并不算低,之前被人打得落花流水,是因为负伤之故。王潭是茅十八手下败将,吴大鹏与重伤的茅十八战成平手,若在平时,两人齐上,也未必是茅的对手。  勇士,乃有勇之士,勇气之士,这个称号更加注重的是勇气而非武功。蔺相如手无搏击之力,但敢于以死胁秦王,他就是勇士。而段誉虚竹等虽拥有“随心所欲”“震古铄今”的武功,却没人认为他们是勇士。天下第一勇士,是对其勇气与军功的肯定。鳌拜力大,拳毙疯牛,抓住明兵四下乱掷,但擂台不是战场,茅十八也非疯牛。  康熙暗算鳌拜,双方撕破脸后,鳌拜在暴怒的状态下连杀八名初学摔跤的小太监,十招内拿不下仅学了一点假皮毛的康熙,反被打中两掌。  而茅十八以教育的心态对阵七个职业摔跤手,倾刻之间也是全部撂倒。茅十八被海大富点中腿上穴道,在爬行的姿态下对阵大内侍卫,竟能以一敌五,杀二伤三,逃出宫门。那一战,何其勇武,何其惊心!  因此,茅十八完全拥有与鳌拜对战的资格,茅十八只要在赛前进行针对化训练,补充营养,少去丽春院,是极有可能在擂台上KO鳌拜的。  武功与智商都不算低的茅十八,之所以混得拖泥带水,只因为他虽已四十多岁,还在搞偶像崇拜。  国破之际,茅十八义愤填膺,他痛恨清军,痛恨吴三桂,他想改变这一切,然而他空有满腔热血一身本身却不知如何做起,茅十八纵然是一块好铁,没有了革命思想的武装,也成不了钢。迷茫下,他只能单干,杀人越货,做江洋大盗。混沌中,他依然坚持操守,他越狱赴会,一言九鼎,面对威逼利诱,他宁折不弯!这种素质,这种男人,不正是天地会所需要的吗?然而由于机运不佳,他与天地会失之交臂。距离产生美,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反清复明的天地会越发敬仰,不求回报的替人出头,对陈近南无限崇拜,甚至超越“平生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旺然”的格调,达到“死前一见陈近南,纵见阎王笑开颜”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讲,茅十八虽然没有入会,却是幸福的,他不但受到陈近南的亲切接见,又活了多年。
身残志坚的楷模-海大富  海大富一出场,便透出一股诡异、阴暗的气质。“他身着古怪衣装,面色蜡黄,弓腰曲背,尖声尖气,不住咳嗽”。来到饭店,喝酒之前先喝药,喝完“全身痉挛,抖个不住,牙关格格相击,越抖越厉害,连桌子也不住摇晃起来”。这知道的以为是太监出宫,不知道的外地人还以为是老赌棍输光了钱,到人酒店里碰瓷讹钱呢!  到皇宫后,阴森的氛围骤然升级,满是药味的屋子内,“海老公坐在椅中,半坐半躺,双颊深陷,眼睛也是半开半闭。此时天色已黑,墙臂上安着两座铜烛台,各点着一根蜡烛,火光在海老公蜡黄的脸上忽明忽暗的摇晃。”此时的海大富直似一具僵尸医生,在助手小桂子的帮助下,欲对茅十八进行摘眼截肢的外科手术。如果海大富有幸代皇帝到少林寺出家的话,属于他的法号只有一个:“晦阴”。  海大富是一个忠字当头的人,他是顺治的心腹,按照清廷的规矩,他比忠臣级别更高,是一个大忠奴。不管领导在任还是退居二线,他都忠心不二,这一点尤其难得。他奉顺治上谕,潜伏皇宫调查董鄂妃的死因,废寝忘食,全始全终。他为了破化骨绵掌,不惜习练伤及自身的武功。他双目全瞎,十级肺痨,失去四指,仍旧亲自抓捕嫌疑犯。他心存窃书不能算偷之念,教唆未年成人赌博诈骗盗窃,只为那部事关大清气运的《四十二章经》。海大富与假太后的对答中,可以看到海大富如同福尔摩斯,重逻辑,重推理,重证据,殚精竭虑,花了多少心思。同时,忠心耿耿的海大富是一个无能的人。  他在顺治还未出家之前,没能彻底查到杀死董鄂妃的凶手,此时凶手的身份只是一个宫女,尚未假扮太后,而且顺治在位,海大富受宠,这个时候调查案情,有权调集各种资源,海大富却没有好好利用这个时机,他忙活了半天,宫女杀了不少,却仅仅查到了董鄂妃等四人的死因以及凶手使用的是何种武功,并案侦查。董鄂妃等四人因何而死,普通人看不出来,但只要是练家子,对天下武功门派大致有些了解,都不难得出海大富的结论。  顺治在五台山一道上谕,给了海大富第二个机会,他潜伏宫中七八年,边练功边查案。然而,直到韦小宝进京,那个作案手段特别残忍,影响极其恶劣,帝愤极大的特大连环杀人案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八年的时间,海大富侦查的范围,仅限于太监侍卫宫女之中,而皇宫里这些人的数量不下数万,还不停更换,若非韦小宝扮扮小桂子,再恰巧迷路与康熙打架约武,海大富就是练得把肺咳出来,他也查不到太后这根线上。  案子办成这样,不是偶然。  茅十八爱出风头,海大富更爱出风头。他的人生目标,是要查找并击毙凶手,一朝天子一朝臣,先帝对你再宠爱,那也只是过去,你的任务是查案,为人处事当低调再低调,与案子无关的事一律禀承“不管”,“不问”,“不做”的三不原则。而海大富却处处高调,带着帮凶小桂子招摇上街,不换便装,吭吭咳咳,引人注目,到饭店喝酒打架,砸人桌子,吃完一抹嘴,坐轿就走,店小二问都不敢问,不但常吃霸王餐,破坏别人财物更是家常便饭。  郑王爷家布库欺负不会武功的酒保,又骂茅十八在先,被人教训是天经地义,活该长点记性,何况只是打伤,未出人命,海大富路见“不平”一声吼,不该出手也出手,轻松击倒茅十八,小桂子接着猱身而上,诬蔑茅十八是反贼,熟极而流。相信二人常常漫步北京街头,遇到敢于反抗的,有点功夫的,海大富负责上手打人,小桂子上嘴扣大帽子,一老一少,配合默契。
人控制住了,摊贩桌子也砸了,威风也抖够了,即便茅十八真的是反贼,你把人交给顺天府按律治罪不就得了,或者你把你交给布库们处置也行,海大富却随口下令将两人送到宫里来。  这好大的权势啊!  想韦小宝后来继承了尚膳监总管的职位,在皇帝面前红得发紫,他想往宫里送个小姑娘,还得把人藏在猪肚子里。而海大富就这么明目张胆的把个虬髯大汉送进宫里,而这名大汉转眼便出现在皇宫的夜幕中,匍匐前进,杀伤侍卫,并在另一拨反贼天地会的帮助下逃出皇宫。海大富,你这是要作死的节奏吗?  海大富费了老大劲,担了勾结刺客的风险把茅十八二人送进宫里,对破案有什么帮助吗?  完全没有。  韦小宝之后与本案会有极大的关系,但此前两人都跟案子没有任何的关系,海大富东拉西扯,一会说茅十八是吴三桂的人,一会说茅十八是天地会的人,拉完了扯够了,又逼人自残逃走。确实,茅十八是反贼,但海大富只是一个宫中监厨,与其说他在破案之余为主分忧,更不如说他穷极无聊闲得蛋疼。(如果他有的话)  海大富为什么作此费解之举,自然要从他本身说起。  海大富教训茅十八,居高临下,左一个“作乱造反”,右一个“你们汉人”,听这口气,难道他是一个满人吗?  清时,满人是特权阶级,是贵人阶级,当官不用考试,任职不受限制,即使什么也不做,也能租地过活。但旗人吃喝嫖赌什么都能做,就是不能做太监。太监,是个下贱的职业,旗人怎么能干这断子绝孙的工作呢?所以朝廷鼓励汉人做太监,严禁满人做太监,直到清末,这都是硬性规定。  因此,海大富不是满人,极有可能是汉人。  海大富出场时“约莫六十来岁”,自称“我从小太监升到首领太监,足足熬了十三年时光。”清朝是在入关后才有的太监制度,入关的时间大约在二十年前,海大富在董鄂妃被杀时已然位高权重,顺治出家已六七年。所以海大富多半与陶红英一样,是首届进宫的勤务人员。  正如他们呼唤皇帝为主子一样,太监,宫女,甚至侍卫,在主子们的眼中就是狗的代名词,打杀由己,不需要理由。而喜欢狗的人都知道,养狗要从小养起,可塑性强,干活麻利,容易培养出感情,所以皇宫里无论是招收太监,还是招收宫女,除了政治合格以外,年龄都是一个硬性规定。陶红英现年四十岁,入宫时大概在二十岁,虽说不算小,但她当时在呆在宫里就没有出去,没有经过选拨。海大富现年六十多岁,入宫时至少四十出头,做为一个大龄男青年,他是怎么过的关呢?
海大富师出崆峒派,他在四十岁之前都在江湖上闯荡,有过一个没有养大的儿子,却没有再生,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当一个人过够了缺钱的日子时,他对金钱的渴望是别人无法理解的,当一个人受够了欺辱的生活后,他对权力的期盼更是旁人无法想像的。当然,面对困境,大部分人会慢慢习惯,少数性格坚韧的人才会穷极思变,如海大富。他渴望出人头地,然明朝大厦已塌,闯王一败涂地,海大富的一身武功竟无用武之地。强大的清军接着挥师南下,清朝占领天下,已成定局。战争年代才易建功立业,成为汉奸,是海大富翻身的最后机会。良心和名声,海大富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只要手中有权,做卖国贼是小意思,吴三桂卖了整个中国又怎么样,还不是过得有声有色。  做什么样的汉奸,海大富有自己的打算。像吴六奇那样投身军伍,在战场上立功,海大富没有那个本事,不懂得兵法武功再高也当不上提督。  何况也只是个提督。  起点决定高度,海大富把目光直接对准紫禁城这个最高权力中枢,皇帝年仅七岁,只要巴结上了皇上,别说一个提督,王公大臣们也得看自己的脸色。太监断子绝孙无所谓,他早已断子绝孙了。  年龄虽大,不是问题,海大富有特长,他有武功,更精通药理,特别是欧阳锋留存于世的“化尸粉”更是他的独家绝技。皇宫里天天杀人,单单用火哪能烧得干净,海大富小指一挑,轻轻一弹,黄烟过后,无影无踪,这种专业性人才,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啊!海大富只需像苦头陀那样当街打死几十个反清志士,表明自己的立场,便能获取朝廷信任。  他被特招入宫,做了太监,改名换姓,成为海大富,这也是江湖中人不知道这个名字由来的原因。海大富凭着过硬的业务素质与忠心,用十三年的时间,从一名小老太监升为首领太监。这与韦小宝升职的速度相比,是慢了点,与普通人相比,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他不但受到顺治的重用,更得到董鄂妃的喜爱,上了双保险,海大富成为太监总管指日可待。不幸的是,董鄂妃等四人接连死去,顺治心灰意冷,离家出走,海大富的人生理想终成泡影。  长期的性生活不能自理,大喜大悲,再加上他对凶手刻骨的仇恨,造就了海大富复杂奇怪的的性格。  他嘴上谦虚,实则目中无人。茅十八欲挑战鳌拜,他至少有与鳌拜一战的实力,海大富欲与陈总舵主试比高,他有没有与陈近南同台较技的资格呢?没有。海大富的武功高于假太后,高于徐天川,说不定更高于陶红英,但绝对高不过风际中。
海大富全力击打身穿宝衣的韦小宝,在胸口上留下了两个手形与脚形之洞,韦小宝仍旧胸口作痛,周身乏力。风际中掌击玄贞道人,也在其胸口留下两个空洞,玄贞道人却毫无异状,如浴春风。海大富如在石头上碎砖,风际中如在豆腐上碎砖。两人武功高下立判。海大富不仅武功与陈近南不在一个层次,他自认为无人能解的毒,也被陈近南轻易化解。  查案需要低调,他常常招摇,摆官架子。查案需要团结,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海大富却恶声在外,人人见而忌之,谁都知道小桂子背后的“那位主儿厉害的很”,海大富的首领职位不是令人害怕的原因,他的阴险,毒辣,武功高,神秘莫测才是理由,一个半死不活的老太监,不爱钱,不圆滑,屋子里摆满了药箱,时见有人进去,永远不见出来。一个对先帝无比忠诚的老臣,如此怪异地呆在宫里,难道只是想发挥余热吗?  一旦有人落到海大富手里,他就会像抓到老鼠的猫一样拼命戏耍。他破不了案,心情郁闷,把茅十八抓到宫里,找点乐子罢了。他笑茅十八枉混江湖,不懂规矩,却早已忘了饶人处且饶人的江湖规矩。茅十八虽然混得不堪,对“信”字却极为看重,即使他到得阴间,也必打倒阎王回来践约,海大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茅十八高标准严要求,一只左手“却还不够”,欲砍人双手,外加一只眼睛。  这该是多么贪生怕死之辈才会做出的选择呢!几百年后美国的令人闻风丧胆的竖锯杀人狂,也不过让人自锯一腿活命,他张嘴就是两手两眼,还故作慈悲留下一眼茅十八这个样子去见心目中的偶像,海大富,你是想把陈总舵主给吓死吗!
主子的主子  鹿鼎记里有许多情种,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爱情,百花齐发,百家争鸣。为了喜欢的女人,有人不惜卖命,有人死缠烂打,有人甘愿为之付出青春,更有人为了红颜而“冲冠一怒”,出卖民族。  而其中的佼佼者顺治,做为一名皇帝,更具有别人无法拥有的优势,只有他才有资格喊出“不爱江山爱美人”并真正做到。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说几句“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生死相依”之类的誓言很容易,但当足够大的诱惑放到面前时,又有几人能够实贱自己的诺言。  一张头奖彩票能使爱人反目。  七年过后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另寻新欢。  顺治,对董鄂妃忠贞不渝,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皇位视如草芥,削发出家,此情此爱,惊天动地。与顺治相比,同是皇帝的李隆基简直是在侮辱爱情。  当你在我身边时,你就是整个世界。  当你离我而去后,整个世界都是你。  顺治对董鄂妃的爱,是可歌可泣的,是不容质疑的,是值得现代社会那些闪婚闪离的男女们学习的。  然而,他的出家,真的是一个必然吗?  顺治与康熙虽为父子,性格迥异。康熙聪明睿智,处事果断,沉稳冷静。对于臣下们的歌功颂德,他虽然爱听,却能透过重重迷雾看清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而顺治则性子急燥,犹豫寡断,易受他人左右。顺治在名寺五台山修习佛法七年,韦小宝初次见到他时,他正在漆黑的僧房里“盘漆而坐,一动不动”,对韦小宝的话充耳不闻,甚有高僧风范。然而,韦小宝改变策略,三言两语,连哄带骗,刚刚还呆若木鸡的顺治,立即变得:  “勃然大怒”,  “伸手在大腿上用力一拍,”  “喝道...”,  “大声道...”  “师弟,咱们快快出去。”  又是怒又是拍又是吼的,行痴变得比行癫还要性急。  是韦小宝的话很高明吗?  不。  此时的韦小宝初入官场,他只是“半真半假的捏造了许多言语”,不过是“阴毒女人”一般的想法,他的目的,只是通过帮助顺治来讨好掐媚康熙。  做为一名普通僧人的顺治尚且这般容易被一个阴毒女人的想法所蛊惑,那么七年之前当他还是九五之尊时,面对无数臣子们更加阴毒更加掐媚更加高明的谎言时又该如何呢?  据海大富所知,知道顺治出走的人有六个,他们是:太皇太后,皇太后,顺治(行痴),玉林,海大富,赫巴察(行癫)。而知道顺治出家的人只有四个:顺治,玉林,海大富,赫巴察。  真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从头到尾一直以为顺治已不在人世。  确实如此吗?  我们来回忆一下海大富与皇太后在那个夜晚的对话。  “却听得太后问道:‘你有什么消息?’海老公道:‘五台山上的消息!’太后道:‘五台山?你。。。。。。你说什么?’语音有些发颤。”  “皇太后道:‘那还用多问?我自然想知道。’海老公说道:‘主子是出家做了和尚。’太后‘啊’的一声,气息更加急了,问道:‘他……他真的出了家?你……你没骗了?’”  “海老公道:‘那人是在五台山的清凉寺中。’太后舒了口气,说道:‘谢天谢地,我终于……终于知道了他……他的下落……他………他……他……’连说了三个‘他’字再也接不下口去,声音颤抖得十分厉害。”
100%正规国内书号,均可查询.出版周期短,费用低,品质高,发行范围覆盖全国.与国内300多家出版社长期合作,单书号,丛书号任选,评职称,入协会10本起印
注意“他真的出了家?”这句话。  尤其要注意“真的”二字。  再注意“五台山?”这句话。  尤其更要注意“?”这个标点。  当一个来意不善的人,第一次告知你某人做了件匪夷所思的事(比如出家)的时候,听者正常的表现应是诧异而非质疑,你应该问的是:  他买了房?  她结了婚?  她出了轨?  她杀了人?  他出了家?  而不是“他真的出了家?”  而通常情况下,一则来自“五台山上的消息”则更加没有理由吸引住半夜三更不睡觉的太后。很明显,毛东珠不但早已知道顺治出家做了和尚,而且知道其出家的大致位置在五台山。毛东珠紧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想到出了家的顺治依然没有忘记董鄂妃之死。  而且派出查案的高手又突然找到了自己。  毛东珠,是如何知道顺治在五台山出家的消息呢?  八年前,还是宫女的毛东珠用化骨绵掌功夫杀死了荣亲王、董鄂妃,贞妃,孝康四人,然后又拘禁了当时的皇后,取而代之。她在戒备森严的皇宫里,成功地对清廷首脑实施了杀害,绑架与冒充。与假扮太监的韦小宝相比,毛东珠的动作难度系数更高,危险系数更大,真可谓精明强干,一身是胆!  那么,仅仅做下这些大事,是否就意味着毛东珠大功告成了呢?  从董妃被杀到削发为僧的这段时间内,顺治做了不少事情。  比如追认董鄂妃为端敬皇后。  比如命人编撰《端敬皇后语录》。  比如在一个月中,连场观看海大富杀死五名宫女的模仿秀等。  尤其是编撰语录,那是要千人俑万人藏的,宁缓勿失,焉能马虎!    顺治在董妃死后,仍然在皇位上呆了至少两年的时间。
毛东珠行事心狠手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韦小宝与其无冤无仇,甚至还救过她的性命,然而,仅仅只是怕韦小宝泄露自己的秘密,毛东珠便如坐针毡,必欲除之而后快,接连派出了太监、侍卫头子、师妹、师兄、连带自己,向韦小宝发出一波又一波的的攻击,虽然去一个死一个,状如飞蛾扑火,足见其毅!  毛东珠位居太后之尊,尚且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那么,当年她悄悄杀死顺治的最爱之后,会没有任何后着,只是静观其变吗?  毛东珠要假扮皇后,她可以更换身边的宫女,但不能更换宫里所有的宫女太监。况且,假扮皇后不比假扮小桂子,皇后世代贵族,从小知书达礼,毛东珠一介武妇,能模仿其身形声调,能模仿到皇后的学识素养吗?皇后的亲戚会不来宫中串门吗?  杀死董鄂妃等四人之后,到顺治出家让位之前的这段时间,对毛东珠来说是最危险的时间。如果在此期间毛东珠无所作为,那么等待她的就是被发现,被拆穿,被碎尸万断!
五台山上,韦小宝与双儿力劝已成为行痴的顺治离寺避祸,行癫也跟着请求。  “行痴道:‘师父可没叫我们离去清凉寺。’”  韦小宝费了半天口舌,终于使得行痴下决心出寺躲避,玉林大师三言两语便使得行痴“拜伏于地,道:‘师父教训得是,弟子明白了。’”  “行痴颤声道:‘是。’”    师父可没叫我们离去清凉寺?!  顺治三十好几的人了,出家也已七年,别说是清凉寺,就是到少林寺学艺他也有资格下山了。他提起大师,却仍然是才走进校园的小学生的口气。  “老师可没叫我们做作业!”  “老师可没叫我们做游戏!”  ......  老师一开口,行痴立马吓得又是“拜伏于地”又是“颤声”。由此可见,玉林与顺治的关系,已经完全超越了正常师徒的关系。顺治不仅跟着玉林修行,他的行动坐卧走吃喝拉撒睡,皆要师定而后行,大师的话,就是圣旨,大师发话,你就得“行痴”。  他派海大富回宫中查案,百分之百在瞒着玉林。  大师,已然成为主子的主子。  毛东珠是怎样认识玉林的,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玉林一直在为毛东珠服务,这就够了。  危急之时,他们之间达成了某种协议,玉林负责完成毛东珠夺权的最后一步,收一国之君为徒,带其出家,完成旷世未有之功业。事成之后,毛东珠放顺治走路。  我升职,你加薪,大家开香槟!  皆大欢喜,仅此而己。
僧房里,韦小宝一语惊醒梦中人。  韦小宝道:“所以咱们需得出去躲避,免得遭了皇太后的毒手。皇太后的手段是第一步杀你...”  行痴大声道:“幸亏得你点破,否则当真坏了大事。师弟,咱们快快出去。”    即使知道了妻儿被害的真相,顺治依然没有报仇的想法,他只是出去躲避而己。    此时藏在门外听了半天墙角的大师说话了:  “世间冤业,须当化解,一味躲避,终是不了。即有此因,便有此果,业即随身。”  “你从前的妻子要找你,便让她来找。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她怨你,恨你,要杀你而甘心,你反躬自省,总有令她怨,令她恨,使得她决心杀你的因。你避开她,业因仍在,倘若派人杀了她,罪业更加深重了。”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自古天经地义,太后用阴毒的化骨绵掌行凶杀人,连几个月的孩子都不放过,将这种穷凶极恶的罪犯绳之以法,怎么罪业就更加深重了呢?    不能报仇,也不能躲避。惹不起,也躲不起,枪来挺胸,刀来伸头,用佛祖的标准去要求一个普通和尚,大师,你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难道这就是你的化解之道吗?    有人可能会说了,玉林乃一代高僧啊,他怎会做此不堪之事呢。高僧?    元末明初,也有一位高僧,他出身少林,位列四大神僧之首,名曰空见。空见大慈大悲,舍己为人,是谢逊心目中的偶像,苦海中的明灯。相同的是,两位高僧都在化解冤仇。    所不同的是:  凶手成昆已然对犯下的罪行深自忏悔(至少在表面上)。  凶手毛东珠对自己的恶行颇觉得意。    成昆与谢逊有辱妻杀亲之仇,也有传武授艺之恩。  毛东珠与顺治无丝毫恩情,只有杀妻害子之仇。    空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化解他人的恩怨。  玉林让受害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化解自己的血海深仇。
玉林大师指点顺治不要“避开她”,否则的话将“业因仍在”,顺治照办了。  在金阁寺里,康熙带着太后,带着“她”来了。  好啊,原告被告难得都聚在这里,大家当众辨个明白,看看顺治到底有何“令她怨,令她恨,使得她决心杀你的因”?大师呢,正好施展无量法力,化掉这个“业因”,岂不很好?  顺治在大师的教育下却又“不想见她们”了。  为什么呢?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案情重演之下,激动的徒弟不好掌控。    不想见她们,不愿报仇,这无所谓,董鄂妃就当做了太后练功的靶子。但太后杀死康熙生母孝康皇后,对康熙来说,此仇不共戴天,顺治却让康熙“偏偏不能跟她为难”。大师,未免管得太宽了吧。  不杀太后也行,将其贬为庶民不过份吧。太后心恨手辣,武功阴毒,让这个危险物种大模大样地继续做太后,继续活动在康熙身边,你就不怕她发起狠来,给你儿子拍上几掌?  比起化解仇恨的能力,玉林远甩空见几条街。空见拼了老命也阻止不了谢逊继续寻仇行凶。玉林嘴皮子一动,不但让顺治成为有仇不报的“行痴”,还能隔山打牛,让康熙也成为有仇难报的“痴儿”。    海大富对端敬皇后之死起疑,他虽然本领不济,却已慢慢接触到了案情的本质。他用五名宫女做实验,以证明端敬皇后被人谋杀,现杀现验的效果已然让顺治“确信不疑了”,为何不见他大发雷霆之怒,继而天翻地覆呢?  大师阻止了他。  只有大师,才能阻止他。  大师,用“业因”之类的理由说服顺治,命令海大富终止侦查,失去了破案的最佳时机。  海大富至死也没有想到,他坚持不懈地为主子效忠,对付凶手。而那个“跟主子剃度的玉林大师”却持之以恒地蒙骗主子,掩护凶手。  如果,海大富知道他主子的主子就是凶手的内鬼帮凶,他会大咳一声,向玉林胸口打足一十三式七伤拳,让他彻底变成空见吗?  也许会吧。
海大富死后,毛东珠为阻止秘密外泄,对唯一的目击者韦小宝实施了一连串的攻击。然而,不但瑞栋、柳燕、邓炳春、以及董金魁等人在行动中全部殉职,毛东珠也被半路杀出来的陶红英刺成重伤,毛东珠赔了亲信又折兵,灭口行动被迫中止。  出于对康熙安全的考虑,韦小宝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知了康熙。  毛东珠知不知道这件事呢?  她不一定知道蕊初扔进湖里的邓炳春被侍卫悄悄捞出,但她肯定知道小桂子已向康熙报告了自己的机密。如催命鬼似的去要别人的命,不就是一死吗,说了是死,不说也是死,换谁谁也说。  平时,康熙是每天都要到慈宁宫向太后签到请安的,听了韦小宝的话后,他还会来吗?即使他来,还会如从前那般恭敬吗?  我们假设玉林不是毛东珠的卧底,那么在这种秘密已然泄露的情况下,毛东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呢?韦小宝即然与自己撕破了脸,向康熙奏报时,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康熙在得知自己杀害其母,逼走其父后,为什么不立即将太后捉拿归案呢?  因为他缺乏确凿的证据。  案情虽然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但唯一的侦查员兼证人海大富已死,康熙作为皇帝,不会单凭臣下一张嘴,便轻易相信如此匪夷所思之事。  “一来事关重大,不能单是听了一个假冒小太监的一面之辞,便对抚育自己长大的母后心存怀疑......”  万一有人假借顺治之名篡权夺位呢?另外这个海大富即然如此忠心能干,为什么不但不协助自己除掉鳌拜,反而怂恿自己找死呢?轻重缓急他分不清吗?  因此,他派韦小宝到五台山,正是为了获取证据。有了顺治的下落,有了顺治的手谕,才能名正言顺的对付太后。    通常情况下,杀人灭口是首选之道。让顺治,玉林,御前侍卫前总管赫巴察等当事人彻底消失,是毁灭证据的最好办法。  找不见顺治,韦小宝就是欺君,康熙就不能光明正大的处理自己。  事实上,毛东珠就应该在除杀韦小宝的同时除杀顺治,一手杀目击者,一手杀被害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她已经知道顺治的准确住址,发道密旨,调兵围寺,捏造罪名,不容分说,当场处决几个欲图“谋朝篡位”、“反清复明”的反贼和尚,谁敢放半句闲屁!然后毁尸灭迹,血洗清凉寺,再放把大火。最后再将参与此事的人尽数处死,一个不留......  娴熟地运作这种流程,不是一个政客最基本的素质吗?  如果毛东珠这样做的话,还会让几个卖冰糖葫芦的贩子们搞得自己寝食难安吗?  然而,自始自终,毛东珠都从未动过杀掉顺治的念头。
留顺治一命,让喇嘛们绑架他,以此要挟康熙,是否符合毛东珠的利益呢?  西藏喇嘛一系为了捉到顺治,千里奔袭,出动三千多名喇嘛,岂是为他人做嫁衣之辈,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与追求。日后吴三桂造反,藏系作为一只盟军参与其中,因为狼多肉少,所以事成之后它只能分到四川。现在,有了顺治这个超级人质在手,藏系必然关起门来吃独食,除了四川这个必得之地,它们会索取更大更多的地盘,比如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这对欲图“开疆拓土,建万世不拨之基”的康熙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给了受不了,不给就是不孝,喇嘛们会隔三岔五送几根指头过来,刺激康熙那复杂的神经。总之,不管给与不给,他的心中都是极其愤怒的,作为始作俑者的毛东珠会有好日子过吗?  毛东珠如真想让藏系做这件事情,她就应该化妆逃出皇宫,带着喇嘛们,亲自上山,一抓得手,与康熙彻底决裂。她呆在宫里,还想做太后吗?  毛东珠是神龙教中人,受到豹胎易筋丸的制约,即使她想将水搅浑,那么让神龙教来做绑匪不是更好吗?绑了顺治,就相当于绑了一颗摇钱树,相当于开了一家银行,赎金多得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洪教主当上大清首富指日可待,还要毛四十二章经啊!况且绑架又没什么危险性,无需教主亲临,随便派出几个龙使级别的高手上山,少林十八罗汉能抵挡得住吗?  将这个极其有价值的信息上报给洪教主,他老人家能不笑逐颜开吗?会不给自己解药吗?  可是,直到神龙教灭亡,洪教主都不知道西边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皇和尚。
毛东珠向洪教主上报的是什么内容呢?  “洪教主缓缓道:‘据黑龙使禀报,他派在皇宫中的部属传出消息,小皇帝手下有个小太监,叫做什么小桂子的......’韦小宝大吃一惊:‘拆穿西洋镜,那可糟糕之极!’听教主续道:‘......小皇帝派了他去五台山,意欲不利于我教。我们接连派了几批人手出去,要擒他来审问,章老三找他不到,胖头陀也没能成功,不料小桂子没找到,却遇上了你。’”  章老三与胖头陀的出现,为的是擒拿韦小宝,其原因是韦小宝上五台山,意欲不利于神龙教。  韦小宝到五台山上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清楚,毛东珠更清楚。韦小宝探访顺治的下落,确实不利于毛东珠,但对整个神龙教有什么不利之处呢?  看不出来。    毛东珠不杀顺治,也无理由去散布消息让藏系绑架顺治,更在神龙教里欺上瞒下,避重就轻,隐藏重要事实,阻碍洪教主绑票致富,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事情败露之后,她已经有了对策。在玉林的帮助下,顺治的存在已不再是一个威胁,相反,还会成为自己的保护伞,护身符。不管是藏系还是神龙教,让之掺和进来,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满州人崇信藏传佛教,毛东珠可能会认识几个到皇宫中做法事,拜忏诵经的喇嘛,但毛东珠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动机,去与藏系结盟,相互利用,通风报信或借刀杀人。  当然,毛东珠更不会是藏系的奸细。因为后来在丽春院中,瘦头陀作为毛东珠唯一的死党,亲信,在于桑结交手之时,竟然对这个藏系第一高手的身材,相貌,武功等一无所知。  综合所有因素,我们终于得到结论。  毛东珠与藏系喇嘛们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    这个结论,继而告诉我们另一个不愿接受的事实。  韦小宝的结拜姑姑陶红英,才是藏系安插在宫中的奸细。    正是这个陶红英,将顺治在五台山的秘密透露给了喇嘛。  正是这个陶红英,把九难得到经书的消息报告给了桑结。    五人分开一首诗,身上红英无人知。  多面的奴才,陶红英
陶红英绝对是书中的重要人物。  是她,首先透露出了《四十二章经》的秘密。她是韦小宝的姑姑,数次拯救韦小宝于危难之中,尤其在韦小宝被康熙软禁,被公主纠缠的时候,是她及时出现,协助韦小宝出宫,救下了陈近南等一干英雄。  她更是大明长平公主的婢女,心系故主,她在皇宫中与九难重逢的场景,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她能再见到心目中永远的长公主,即使立时死了,也喜欢得紧。真情流露,毫无作伪,实乃性情中人。  她,怎么能是奸细呢?
我们已经知道,韦小宝的说谎功夫已经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平,在大多数场合中,向来只有他骗人,从来没有人骗他的。能骗过韦小宝的人不多,他们都是重量级人物,比如海大富,风际中,方怡等人。  海大富能骗韦小宝,是因为韦小宝初出茅芦,还很嫩,缺乏警惕心,心还不够狠。海大富在最后摊牌之前,曾数次忍不住透出过诸如“你又不大识字”,“扬州”,“千手观音”之类的口风,但这些都没有引起韦小宝应有的警觉。  所以,姜,还是老的辣。  方怡骗了韦小宝,是利用了韦小宝对她的感情,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所以韦小宝才像傻子一样被人牵着走。  问世间情为何物,一物降一物。  风际中骗过韦小宝,则是利用了韦小宝对友情的珍重。韦小宝人小被人呼来喝去,不当人看,突然入了天地会,有了众多亲如一家的兄弟,他高兴还来不及,自然不会多加防备。    而那个不善言辞,“于人情事故所知极少”的陶红英,却是利用亲情,成功骗取了韦小宝的信任,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情报。直至辞官归隐,韦小宝始终也不知道他的姑姑曾经欺骗过他幼小的心灵。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回顾一下康熙初年两位谎言大师的精彩对诀。
在慈宁宫里,韦小宝认识了绿衣宫女陶红英。韦小宝原本拿着柳燕的断脚去吓唬太后,无意中得到了三部《四十二章经》。陶红英专门去盗经书,经书没盗着,却差点被人扠死。看上去似乎有心哉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韦小宝能偷到经书绝非运气。正是由于他敢于冒险,站在窗外偷窥,才发现了太后床板上的机关,才能在第一时间偷到经书。而陶红英身负不俗武功却不敢近距离侦察,进屋后又像抄家似的割箱切柜,弄得是鸡飞狗跳,一片狼藉。试想经书这种珍贵之物能放在这种普通的地方吗?你究竟当过贼没有?  虽然陶红英想要的东西落在韦小宝手中,但宝物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先见先拿,人人有份。再说,即使韦小宝不拿经书,陶红英也照样拿不到,还得把命搭上,韦小宝完全不欠她的。于是韦小宝首先出招,向其撒谎,称自己藏在太后床下是“奉皇帝圣旨,来捉太后的奸!”  这个谎话镇住了陶红英。  此时,三部经书便藏在韦小宝怀中,陶红英如存一丝怀疑,在提着韦小宝疾奔的时候,于不经意间暗搜其身,以她的武功,不难发现经书所在。  但她被“皇帝”二字吓住了,又自认为杀了太后,心慌意乱之间,未识破这句谎言。    过后一想,明白过来了。    一个不会武功的小太监敢跑到太后床下,听奸还说得过去。  捉奸,好像不太靠谱啊?    更重要的是,自己忙活半天,连经书的影子都没看见,而太后与假宫女却证实经书已经被盗,那会是谁偷的呢?      次日,韦小宝送方沐二人到石家庄的路上,徐天川识破了扮做车夫的陶红英。  对此,陶红英的解释是:  “在下与韦香主是好朋友,得知他出京,将地前来相送。”  “怕鞑子派人阻截,因此乔装护送一程。”  她是在护送韦小宝吗?  同样是护送,看看人家老徐是怎么做的,“跑腿打杂,侍候住店,打尖,雇车,买物,免得对付骡夫,车夫,店小二这些人物。”集保镖,保姆,管家于一体,全面保护雇主的生活起居与安全。而陶红英呢,鬼鬼祟祟,偷鸡摸狗,别人在谈论杀头掉脑袋的大事,她却不知道回避,将耳朵竖得老高,有这样护送的吗?  绝对没有。  她在以“护送”的名义跟踪韦小宝,窃听韦小宝,早在出宫前,她便盯上了韦小宝。完全可以想像徐天川当时有多么地愤怒,如果不是打不过她的话,非往她嘴上贴一记滚烫的膏药不可。  韦小宝就要与徐天川等三人分道扬镳了,陶红英也偷听到了这件事,韦小宝单身行路,正是需要保护的时候,需要你大显身手的时候,你倒是继续护送他啊!陶红英却一拱手,驾着马车,一踩油门,“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  她回“哪里”去了呢?
送走方沐,韦小宝折而向西,在一家客店里,他尝到了传说中的蒙汗药的味道,与同姓的某牌牛奶一样,酸中带甜,酸酸甜甜就是我。  第二天早上醒来时,陶红英站在了自己面前。    她是怎么来的呢?    陶红英称昨日跟韦小宝分手后,回到宫里才发现太后未死,因此才急急出宫通知韦小宝。    对此,韦小宝颇感惭愧。    “昨日匆忙之间,忘了提起,我以为你早知道了。”    韦小宝其实没有想错,太后未死这件事情,陶红英早就应该知道了。    太后因“一个太监与宫女争闹,相互殴斗而死”而生气,康熙预期的处理方法是“两人虽已身死,还得追究他们家属。”    “谁让吾一时不痛快,吾必令其一世不痛快!”-慈禧。  “谁让太后一时不痛快,其人虽死,吾必令其家人一世不痛快!”-康熙。  这是一种传统。    不痛快尚且如此,如果敬爱的母后在深宫中被人杀死,康熙会是什么反应呢?陶红英隐藏宫中多年,康熙对毛东珠有多孝顺她十分清楚。康熙伤心暴怒之下,定然闭宫大搜,闹得天翻地覆。高度戒严之下,韦小宝能带着两名假太监轻易出宫吗?陶红英能在后面从容跟踪吗?
陶红英因为急于向韦小宝报信,所以没功夫理会三名从慈宁宫出来的侍卫,“当时也没功夫理会,回到住处收拾收拾,又改了装,从御膳房侧门溜出宫来。”  然后呢?  陶红英“一出宫,便见到那三名侍卫,已然改了装束,背负包袱,各牵马匹,显然是有远行。”  陶红英改装出宫,走的是御膳房侧门,位置在紫禁城东南侧。而三名侍卫奉旨出宫,自然不会走这偏僻小道。紫禁城有多大,大家都清楚,陶红英刚一出宫就遇上了三名侍卫,还真是挺巧的。陶红英又说了,太后派出的三名侍卫“出城西门,一路上打听,可见到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单身上路,果然是奉太后之命拿你。傍晚时分,他们查到了这里,我也就跟到了这里。”  朋友们,注意了!  三名侍卫离开京城,出的是“西门”。  他们能追上韦小宝,凭借的线索是“一个单身上路的十四五岁少年”。    韦小宝走的是什么路线呢?    韦小宝从后门神武门出宫后,“在街边雇了三顶小轿,吩咐抬往西长安街,下轿另雇小轿,到天地会落脚处两条胡同处下轿。”  如此频繁地更换交通工具,除了像陶红英这样紧随其后的跟踪者,一般人很难找到韦小宝的最终去处-“两条胡同处”。  在天地会的落脚处一阵忙活之后,韦小宝决定送方沐二人一阵,他们出发了。  “二女坐了一辆大车,韦小宝和徐天川各坐一辆。三辆大车先出东门,向东行了数里,这才折而向南......”  侍卫们走的是西门。  韦小宝出的是东门,向东行了数里,才折而向南。  侍卫们打听的是单身少年。  韦小宝与三人同行,藏身车内。  陶红英回“哪里”去的时候是什么时辰呢?  徐天川说得明白:  “韦香主,天色不早,你这就请回吧,再迟了只怕城门关了。”  古代城门,日出而开,日落而闭。陶红英从回到京城-再回到皇宫-再到慈宁中外查看-再到收拾行囊-再到跟着三名侍卫出城的时候,《焦点访谈》都快开始了吧。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黑灯瞎火,凭着一条无用的线索,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三名侍卫能在客店里追上并麻翻韦小宝,看来福尔摩斯可以拜他们为师了!
见韦小宝信了,心下感激,陶红英便再接再厉。  “陶宫娥道:‘我听到他们在灶下低声商议,一人说:‘太后圣谕,这小鬼能活捉最好,否则就一刀杀了,可是他身上携带的东西,尽数得带回去呈缴,一件也不许短少。’”  “另一个道:‘这小鬼胆敢偷盗太后日日念诵的佛经,当真活得不耐烦了,难怪太后生气。太后吩咐,最要紧的就是那几部佛经。’”    “一人”说的话,滴水不露,挑不出毛病。  “另一个”说的话,却似孔雀开屏,露出了破腚。    韦小宝的确用经书骗过毛东珠,但只有一部,那便是瑞栋“交给他”的那部,何来“那几部佛经呢?”    毛东珠与邓炳春回到慈宁宫,发现经书被盗,他们首先怀疑的是衣柜中的陶红英,压根就没有注意到藏在床下的韦小宝。  等韦小宝从床下钻出来后,毛东珠已经不省人事。  邓炳春倒是看见了,他扠住韦小宝的脖子,连舌苔都看清楚了,但接着就死了。    陶红英利用掷出衣服的掩护,一击成功,刺倒毛东珠,毛东珠也许不认得这个刺客的模样,但她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能够刺伤自己,杀死邓炳春的刺客,绝对不是毫无武功的韦小宝。  “韦小宝突然省悟,心道:‘是了,邓炳春为陶姑姑所杀,这老婧子只道我毫不知情。’”  “太后道;‘可是一天晚上有人入宫行刺,在我胸口刺了一刀,将这三部经书都盗去了。’”  韦小宝与建宁在做换位游戏时被毛东珠撞破,如果毛东珠认为韦小宝拥有几部经书,她会提掌便杀吗?  即然毛东珠已经铁了心的认定盗走三部经书的另有其人,她又怎么会派出侍卫追赶韦小宝索要“那几部佛经呢”?  她闲的?
所谓“报信”,“侍卫”,“佛经”等等,都是谎言与借口而己。    陶红英跟踪韦小宝,扮做车夫,以护送为名,欲图盗窃《四十二章经》,不料被徐天川识破,只好“赶着大车,径自去了。”  但她真的回宫了吗?  当然没有。  她丢掉大车,留下马匹,藏在暗处,待徐天川等人离开之后继续跟踪韦小宝。晚上,韦小宝在镇子歇宿,她随即跟了进去。  绑住店主夫妇与店小二的,下蒙汗药的,将白店变成黑店的,不是别人,正是陶红英。    在韦小宝的包袱里找不到经书,陶红英撕下脸皮,开始公然抢夺,点倒徐天川,连车都拆了却仍旧找不到。徐天川已经看到自己了,不能再隐藏了,只能将计就计了。  她便在回来的路上,顺手杀死几个满人丢在韦小宝的屋内冒充侍卫,完成了由“开黑店,打闷棍的”小贼,向“行侠仗义,智救侄儿”的姑姑之间的华丽转身。  对于被绑住的店主与车夫,陶红英的处理方法是“让他们自行挣扎吧”。她是如此的热衷于驱逐满清,爱惜汉人,如今遇上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同胞百姓,却不怕他们饿死,让他们自行挣扎。  为什么呢?  她怕万一被人认出来。  她撒谎撒得兴起,已成收不住之势。  她对青木堂一个卖狗皮膏药的徐天川耳熟能详,却连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也是“首次听见”。  她毕生的志愿,就是寻齐经书,赶走鞑子。而欲想干此大事,是她一个“于人情事故所知极少”的一出宫便害怕的老宫女所能完成的吗?她惧怕神龙教已到了闻之色变的地步,韦小宝让她加入天地会,大家志同道合,共聚大义,一举两得,岂不美哉啊!  她却不置可否,婉然谢绝。    对于陶红英的攻势,韦小宝奋力还击。  当陶红英问他到哪里去时,韦小宝撒谎道:  “眼下师父有事差我去办。”    陶红英信了吗?  文中没有交待,但陶红英的心中,一定在笑。    自此,二人结束战斗,韦小宝除了一句“没见过佛经”骗到了陶红英之外,对陶红英的谎言毫无抵抗之力,接连中招,深信不疑,陶红英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其实金庸早已宣布了比赛结果:  “两人机智狡狯之间的相差,比之武功间的差距尤远。”
陶红英嬴得了比赛的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但更加值得高兴的是,她虽然没有找到《四十二章经》,却发现了一个更加重要,更加有价值的情报。  韦小宝被麻翻后,陶红英看到了藏于其身上的盖了御宝的康熙御扎:  “敕令御前侍卫副总管饮赐穿黄马褂韦小宝前赴五台山一带公干,各省文武官员受命调遣,钦此。”  独自一人,带着赴山西五台山的御扎,向西而行,却说是师父有事差自己去办。  骗谁呢,小子你!  二人分别时,韦小宝见“陶红英赶车向东,不住回头相望”,便得出了“她虽不是我真姑姑,待我倒真好”的感慨。  傻孩子,她是在对你的去向做最后的确认啊!    “皇帝最信任的小太监,带着密旨,秘密前往五台山。”  陶红英把这条重要信息报告给了自己的上级。    顺治出家这件事,除了六个当事人之外,几乎没人知道,但也有例外。  比如晦聪等人。  藏系,也是一个其中一个。  为什么呢?    “满州人崇信喇嘛,皇宫中做法事,定是请喇嘛拜忏诵经。”    当年顺治离宫出走,留书说道永不回来,太皇太后与太后两位圣上对外宣称顺治崩驾。  皇帝假死,瞒得过王公大臣,却瞒不过喇嘛。依照惯例,喇嘛们被请进皇宫为顺治做法事。他们念了半天经,却非但看不见先帝遗体,更看不到太皇太后与太后应有的失去皇帝的悲伤的情绪。  对无心的喇嘛们来说,顺治死不死的都无所谓,我干活你给钱就行,但从藏系的野心来看,喇嘛们无疑是有心者。  这种现象无疑是异常的。  再联想到顺治崩驾前与玉林的亲密接触,再联想到同时失踪的玉林大师,藏系不难得出顺治可能出家的结论。  但天下之大,寺院之多,找人谈何容易!  迷茫之际,潜伏宫中多年的卧底发来情报,喇嘛们经过分析之后得出结论:  顺治极有可能在五台山。  有了目标,就好找了。藏系黄庙在五台山僧多庙众,一呼百应,五台山佛光寺的方丈心溪,更加“隐然是五台山诸青庙的首脑”,里应外合,很快就查到了清凉寺头上。  韦小宝与双儿在去五台山的路上,制服了几个喇嘛,得到了一封信,巴颜给翻译了出来:  “巴颜道:‘那信里说,这位大......大人物,的确是在五台山清凉寺中,最近得到消息,神......神龙教要将他请去,咱们可得先......先下手为强。’”    “陶宫娥道:‘不会的,决计不会。我却担心神龙教教主棋高一着,捷足先得,这就糟了。’”  藏系对神龙教可能插手的担忧,与陶红英对神龙教的担忧是相互印证的,也都是子虚乌有的,神龙教对顺治出家之事全然不知,更加谈不上“将他请去”。藏系“最近得到的消息”,自然也是从陶红英处得到的消息。
因为十八罗汉的及时赶到,藏系的绑架计划失败了。    他们当然不甘心失败,在撤退的同时,命令陶红英再接再厉,继续侦查。陶红英忠实地执行了这个命令,她潜伏宫中二十年,毫无建树,如今一接触韦小宝,便获取到了绝密情报,她自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天字第一号宠臣身上。两人约定在宫中火场接头见面,韦小宝一共做过两次记号,陶红英均准时赴约,第二次韦小宝被多隆软禁,陶红英更是追到了韦小宝当太监时住的小屋,这说明她时刻都在等待着韦小宝,关注着韦小宝。  十数天后,陶红英送出情报:  韦小宝带着四十名御前侍卫,二千名骁骑营官兵连夜出京,去了少林寺,韦小宝代替康熙在少林寺出家。    少林寺的罗汉们救了顺治,康熙的替身到少林寺出家。    二者一联系,结论还不明显吗?    顺治已从五台山来到了少林寺,皇帝的替身以出家为名,在寺中对顺治实施保护。  喇嘛们显然深信了这一点,跟着把注意力从山西转移到河南,否则区区十八罗汉,能挡得住藏系的援兵吗!    顺治藏身少林,这是个麻烦。  少林寺地大僧多,高手云集,即要买门票,还要买高香,粗香,不带个几万两银子敢去那里玩儿吗?  那怎么办呢?  还要不要将绑架进行到底呢?    当然要!  只要绑架成功,门票会有的,高香也会有的,别说进少林寺,就是占了少林寺,拆了少林寺,不也是一句话的事吗?    几百名喇嘛不够,那就多带点人来,带“三千二百零八十名喇嘛”,再请“当世无敌”的桑结大喇嘛出山,由他老人家亲自带队,砸烂验票口,杀进少林寺,绑住顺治还是很有希望的。  但少林寺毕竟乃中原武学的泰山北斗,于正式行动之前,必须要进行充足的侦查摸底,对少林派武功做出评估,对顺治是否在少林寺,具体在寺中的哪个位置做出大致确认,做到有的放矢。再叫上几个吴三桂的总兵,拉大旗扯虎皮,如果能够唬住少林僧,当场搜出顺治那就更好了。  藏系第一次到清凉寺捉人,用的借口是“一名随从的小喇嘛被一个贼和尚拐走”。  这种无中生有的事说得多了自己都心虚,但没想到的是,藏系盟友葛尔丹王子的准小姨子阿珂,居然真的被少林寺的一个贼和尚拐进了寺中。  太好了!  这个贼和尚太善解人意了!    这种不要脸的借口被藏系讲了无数次,今天终于能够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吼出来了!  更妙的是,此次行动由别人出头,昌齐大喇嘛在背后煽风点火,即能借刀绑人,完成侦查,又顺水推舟,卖个人情,一箭双雕。  行动结束了,少林和尚武功高强,名不虚传,葛尔丹与马宝也未能吓住少林方丈,搜寺不成。  紧接着,又一条消息报了上来。  皇帝替身已离开少林寺,领着一群和尚回到了清凉寺,还当上了方丈。    还用分析吗?这当然是皇帝的老爹在少林寺住不习惯,干儿子便孝顺地跟着回了老家。消息还称:负责保护顺治的少林僧武功虽强,但只有三十六名,仅比上次多了一倍。  那还等什么,上啊!
 然后呢?    就没有然后了。      喇嘛全军覆没,藏系老本尽失,从此再不敢打清凉寺的主意。藏系便命令陶红英加紧搜集情报,哪怕是找到一部经书,也可挽回一点面子。        陶红英立即行动了起来。        她从哪方面着手呢?        且看建宁公主对毛东珠说的话:    “公主道:‘妈,真的。我宫里的太监宫女们都说,前几天夜里,每个人都让鬼给迷了,一觉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才醒,个个人都做恶梦。’”        建宁公主称这种现象为“闹鬼”,毛东珠则斥之为“疑神疑鬼”。    那么,这些太监宫女到底是怎么了呢?        韦小宝对此应该非常熟悉,他第一次去五台山的途中,曾经有过类似反应。    “韦小宝抹身洗脚,没等到吃晚饭,便已倒在炕上睡着了。次晨醒转,只觉头痛欲裂,双眼沉重,半天睁不开业,四肢更酸软无比,难以动弹,便如在梦魇中一般。”        昏睡,次日醒,做恶梦,这不就是服用蒙汗药后的不良反应吗?        迷倒公主寝宫的太监宫女,这不就是为了溜进去寻找经书吗?        此时潜伏宫中盗取经书的,只有神龙教与陶红英,毛东珠随康熙到五台山,留在宫中下蒙汗药的,不是陶红英还能是谁呢?        事到如今,还有人不相信韦小宝是被陶红英麻翻的吗?        尽管陶红英蒙汗药玩得娴熟,手脚更加麻利,但她依然没有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从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太后很快就要回宫了,经书是没指望了。      紧急时刻,她的情报来源韦小宝终于回来了,还带着她心中“永远”的长公主。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那年君王殉社稷,    昔日公主长漂泊。    何时方成佛!        旧居再来新客,    日夜闭门笙歌。    仙山归来做荆轲,    难诛世间妖魔。    又见陶宫娥!
九难出手,果然与众不同,不再偷鸡摸狗,直接明抢了。可怜毛东珠连顺治的八字留言也没有来得及看到,便让人给抢了去,还被废了武功,还被发现了秘密。    陶红英对此非常满意,她再也不用怕这个冒牌太后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令她十分不爽。  九难并没有把经书交给陶红英,让她去玩成驱逐鞑子的大事,而是自己揣着走了。  尊敬的公主啊,这就是您的不对了!虽然经书是您抢到手的,但是若没有我的独家消息,您能拿到经书吗?您知道经书在哪吗?您知道经书有什么有吗?我呆在宫里二十余年就为了盗书,我容易吗我?你拿到经书了,连摸都不让我摸一下,有这么办事的吗?还让我留在宫里,细加查察,看这假冒太后的女人到底有什么阴谋?她有什么阴谋管我屁事啊,我只想要经书!知道吗?经书!经书!!经书!!!  随着九难的身影消失在宫墙之上,陶红英随即跃了上去,跑得慢不要紧,知道终点在客店就行......  九难对普通的蒙汗药是免疫的,陶红英不敢再做孙二娘,她边跟踪边写报告。  报告中详细讲述了正黄旗版《四十二章经》已落入一名白衣尼之手,以及白衣尼的大致方位。  对了,报告中还有白衣尼的武功详细,故主与她在客店里同室而卧的时候告诉她的。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视少林寺最高武僧团如同无物的九难,竟差点败在几个喇嘛手中。正因为藏系知己知彼,有备而来,才能抢占先机,一袭成功。    有人可能认为,陶红英对待故主九难,是有真感情的,她没有理由出卖九难。  话说回来,没有真感情,能骗人吗?能得到情报吗?能做卧底吗?  那是窃听器。  玩弄感情,是一个间谍的基本功啊!  莫说陶红英与九难只是主仆关系,即使是亲生子女,背叛父母窃取情报的还少吗?  陶红英虽多次痛斥满清占了大明江山,常复驱逐满清之志,时刻都在想着“破龙脉”,却居然没有说过一次“反清复明”的话来。这与光复家国的九难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明亡城破之际,频死的陶红英被藏系高手救下,并正式加入了藏传佛教,从此之后,陶红英一切唯藏系马首是瞻,以恢复汉人江山为名,收集情报,为藏系所用。  这种坚定的信仰超越了与九难的关系。  与九难一战中,桑结失去了十二名师弟与十根指头,抢到了一本带毒的明显被拆了线的没用的经书。  陶红英兢兢业业,屡获重要情报。但她每送一次情报,藏系每行动一次,便受一次重大损失,再送几次,桑结还不变成人棍啊!  这人的情报以后还敢用吗?  算了,你可以自由活动了,退役吧。  是该离开皇宫的时候了!  在协助韦小宝从伯爵府救出群雄之后,陶红英突然无影无踪,再也找不到“陶红英”三字的身影!  鹿书中的主角们,无论好坏,无论生死,无论成败,其去向皆有交待。  而陶红英如此重要的人物,竟没有只字片言便消失在书中,是绝无仅有的。  陶红英去了哪里呢?  据说有人曾在青藏高原上,见到一名一步一叩的女子,背影像极了她。
这两天手头的事儿有点忙 所以更的稍微慢点?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鹿鼎记h同人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